明丹
【摘要】目的 分析醛固酮對慢性心衰大鼠血漿炎癥細胞因子和Treg細胞Kv1.3通道的影響。方法 構建心衰模型,醛固酮處理后ELISA法檢測血漿炎癥細胞因子,膜片鉗技術記錄Treg細胞Kv1.3通道電流的變化。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慢性心衰組大鼠血漿IL-17、IFN-γ、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顯著增加,與模型組相比,醛固酮處理組以上細胞因子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相比,醛固酮處理組慢性心衰大鼠Treg細胞Kv1.3鉀通道電流峰值密度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醛固酮處理可顯著改善慢性心衰大鼠血漿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同時降低Treg細胞Kv1.3通道峰值電流密度。
【關鍵詞】醛固酮;慢性心衰;炎癥細胞因子;Treg細胞;Kv1.3通道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1..0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機制包含多種因素,其中被激活的內源性細胞因子發揮關鍵作用[1]。研究顯示慢性心衰患者往往表現出Treg細胞比例的下降和炎癥細胞因子的增加。因此,基于對Treg細胞和炎癥細胞因子的研究將有助于探究免疫、炎癥和慢性心衰的關系。本研究將初步探討醛固酮對慢性心衰大鼠血漿炎癥細胞因子和Treg細胞Kv1.3通道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冠脈結扎法構建大鼠心衰模型
參照文獻[2]的方法構建大鼠心衰模型。
1.2 ELISA檢測兩組大鼠血漿中心衰及炎癥相關指標
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檢測大鼠血漿IL-1β、IL-6、IL-17、IFN-γ、TNF-α和BNP水平。
1.3 膜片鉗全細胞模式記錄Kv1.3鉀通道電流變化
設置膜片鉗放大器的鉗制電位在-70 mV,Kv1.3鉀通道予以-80~+80 mV斜率刺激,刺激時長為400 ms,于倒置顯微鏡下鉗制記錄電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SD表示,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認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2.1 醛固酮對大鼠血漿炎癥細胞因子的影響
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相比,慢性心衰組大鼠血漿IL-17、IFN-γ、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顯著增加;與模型組相比,醛固酮處理組的以上細胞因子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醛固酮對大鼠Treg細胞Kvl.3鉀通道的影響
如圖1所示,與模型組相比,醛固酮處理組大鼠Treg細胞Kv1.3鉀通道電流峰值密度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本研究顯示,慢性心衰大鼠血漿中IL-17、IFN-γ、TNF-α、IL-6和IL-1β含量均高于對照組,醛固酮處理使其顯著下降,提示炎癥反應參與大鼠慢性心衰的形成過程,而醛固酮具有潛在的緩解作用。作為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CD4+T細胞亞群,Treg細胞在機體免疫系統中發揮負向調節作用。因此,改善Treg細胞調節作用,從而緩解炎癥對心衰的促進作用將可能成為治療心力衰竭的新靶標。本實驗結果顯示醛固酮處理使心衰大鼠Treg細胞Kv1.3通道電流密度顯著下降,提示醛固酮對Kv1.3通道可能具有阻斷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 騫,劉小慧,董建增.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6,36(4):272-276.
[2] ShaoY,et al.Modified technique for coronary artery ligation in mice[J].JVis Exp,2013,29(73):1-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