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玲
【摘要】目的 探討熱射病患者疑似急性心梗的救治體會。方法 觀察患者熱射病3例,年齡73~84歲,平均79.66歲,男2例,女1例。溫度40~42度,均伴有心電圖ST段上移表現。結果 熱射病患者疑似急性心梗,死亡率高。結論 熱射病患者引起心肌損傷,引起心肌酶學的改變,心電圖疑似急性心梗的特征。
【關鍵詞】熱射病;疑似急性心梗;酸堿平衡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1..01
自2017年7月至8月進入高溫季節,本科室共收治3例老年患者,體溫達42度,伴有心電圖ST段改變,疑似急性心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例1:患者,女性,82歲,主因“發熱,乏力3小時,伴意識恍惚”入院。患者3小時前在高溫環境下后出現發熱,乏力,體溫上升高至42度,伴意識恍惚入院。查體:血壓:136/70 mmHg,呼吸30次/分,體溫42度,對光反射遲鈍,心率120次/分,律齊。既往史:高血壓20年,血壓最高200/110 mmHg;冠心病陳舊前壁心梗4年;無糖尿病史。竇性心律,心率120次/分,V1~V4呈QS型,ST段V2~V4上移0.2~0.4 mv。
例2:患者,女性,84歲,代主訴:“發熱,乏力,伴全身不適2天,神志不清2小時”入院。患者2天前無明顯原因出現發熱,乏力,全身不適,未診治。后體溫上升至40度,嘔吐咖啡色胃內容物,非噴射狀,神志不清2小時入院。查體:昏迷狀態,血壓:184/100 mmHg,呼吸30次/分,體溫:40度,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羅音,心率130次/分,律齊。既往史:高血壓30年,最高血壓
195/110 mmHg,無糖尿病及冠心病史。心電圖:竇性心律,心率130次/分,V2~V3呈QS型,ST段V2~V3上移0.2~0.3 mv。
例3:患者,男性,73歲,主因“發熱3天,神志不清5小時”入院。患者3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自測體溫39度,未診治,神志不清5小時入院。查體:體溫:40度,血壓:152/70 mmHg,呼吸30次/分,對光反射遲鈍,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羅音,心率134次/分,律不齊。既往史:高血壓20年,血壓最高200/100 mmHg,糖尿病17年,無冠心病史。入院心電圖:快速房顫,心率134次/分,V2~V3呈QS型,V4~V5呈rS型,ST段V1~V3上移0.3~0.6 mv。
實驗室檢查:血氣分析PH:7.503~7.526 mmHg,PCO2:16.6~19.3 mmHg,PO2:53.3~70.8 mmHg。心肌酶譜:CK:323~4104 U/L,LDH:298~682 U/L,TNI:0.95~12.5 ng/mL,腎功能:Cr:157~161 umol/L。Na:115.3~123.8 mmol/L,Cl:76.2~93.2 mmol/L。血常規:WBC:14.21~20.65×109/L,中性粒細胞:82.91~87.74%。
分析診治經過:這3例患者均考慮為急性前壁心梗不除外,給予抗栓,擴冠,降溫,對癥治療,并請神經內科及呼吸科會診治療,但效果不佳,短時間動態查心電圖無急性心梗演變。患者主要為高熱及神經系統的表現,因此,考慮患者處在伏天高溫環境下發病,是否存在中暑熱射病引起心肌損傷,引起心肌酶學的改變,因患者年齡大,基礎心臟病也重,體溫持續不降,昏迷,后來均出現急性心功能衰竭,3例患者在入院7~20小時內死亡。
2 討 論
2.1 病因
夏季伏天,對于老年人來講,易大量出汗,會出現中暑的情況,一般分為三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3種類型可順序發展,交搭重疊[1]。熱射病是在高溫環境下,機體散熱受到障礙,出現體溫高達40度以上,全身無力,抽搐,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出汗減少或停止,死亡率高。
2.2 病理生理
中暑后表現為內臟淤血,出血,表現為消化道出血,血壓下降的表現。此外,高熱對心肌細胞有直接損傷作用,可使心肌細胞出血,壞死,酷似急性心梗的改變。
2.3 臨床表現
本文報道的3例患者有幾個方面的共同點:(1)老年患者,年齡73~84歲,平均79.66歲。(2)在高溫環境下,溫度40~42度;(3)均伴有多臟器損傷,神經系統方面,表現為意識不清,恍惚,伴抽搐;心臟方面,表現為心肌損傷,低排出量性心力衰竭,休克;心電圖表現為ST段上移,心肌酶學異常;代謝系統方面,表現為低鈉低氯血癥;消化系統,出現出血等。
2.4 治療
有文獻指出[2],對于中暑患者及時給予補充足量的氯化鈉溶液,恢復正常的細胞容量,補充高滲氯化鈉,抗休克及高溫,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但是在老年人,往往存在基礎疾病,這就限制了系統的治療。
本文報道的3例患者,在入院初期均首先考慮存在急性心梗的可能,唯有患者無劇烈的胸悶及胸痛,無出汗,不支持急性心梗。故之后考慮存在中暑熱射病的可能,會引起心肌損傷,與急性心梗不易區別。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58-961.
[2] 黃銘新,江紹基.內科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6-1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