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證 賈云洛 黃永生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中醫認為,心衰的病機關鍵是心腎陽虛,肺肝脾血瘀。治法上辨明本虛標實,以益氣溫陽,化瘀通絡為治療大法。黃永生教授運用經典指導臨床,總結多年臨床經驗。運用中藥治療本病,療效顯著。
【關鍵詞】慢性心衰;名醫經驗;黃永生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1..02
黃永生教授是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終身教授,全國首屆名老中醫,全國第三、四、五、六批師帶徒名老中醫。黃永生教授從事內科臨床工作50余年,尤善治療心臟內科疾病。筆者有幸跟師學習二年,親歷黃教授治療心衰患者數十人,每獲良效。現分享經驗如下,以飧同道。
1 典型醫案
患者白××,男,62歲,于2017年8月17日就診。主訴:因胸悶1年,加重1個月。現病史: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活動后加重,經休息可緩解,未予系統診治。2個月前因勞累后,胸悶癥狀再次加重,伴氣喘、乏力,于2017年6月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住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在院經系統治療后,癥狀緩解。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胸悶癥狀加重,現為求中醫藥系統治療,遂來黃永生教授門診。現癥:胸悶,活動后氣喘、乏力,口干苦,太息,怕冷,手足涼,小腿涼,自汗出,胃脹,雙下肢浮腫,頭脹,納少,眠差,大便可,小便排尿困難,舌質瘀暗,苔薄白,脈沉弦細結代。查:血壓:
119/74 mmHg,心率75次/分,律不齊,心電圖:竇性心律,QRS額面心電軸右偏+117°,ST—T改變,偶發房性早搏,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心臟彩超:EF45%,左室舒末徑62 mm。中醫診斷:心衰病,陽虛血瘀水停。西醫診斷: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級。治則:溫陽活血化瘀利水。處方:破格救心湯加減。制附子30 g(先煎),干姜15 g,炙甘草30 g,山萸肉120 g,桂枝10 g,炒棗仁30 g,高麗參15 g(單煎兌付),麝香0.5 g(沖服),生龍牡各(先煎)30 g,磁石(先煎)30 g,黃芪30 g,丹參30 g,柴胡10 g,黨參30 g,海藻30 g,大黃15 g,黑丑10 g,商陸15 g,10付水煎服,日2次口服。二診(2017年8月31日):服藥10劑后,胸悶明顯減輕,活動后氣喘、乏力減輕,怕冷減輕,手足涼減輕明顯,雙下肢浮腫減輕,但近日胃脹明顯,矢氣不暢,頭脹,納可,眠好轉,二便尚可。舌質暗紅,苔薄濁,脈沉弦細。處方:上方加木香10 g,赤芍10 g,青皮10 g,枳殼10 g,10付水煎服,日2次口服。三診(2017年9月14日):服完10劑后前來復診,胸悶明顯緩解,不喘憋,輕度活動量尚可,氣短、乏力明顯好轉,手足涼基本好轉,雙下肢浮腫基本好轉,胃脹消失,排氣通常,頭脹明顯減輕,近日外感風寒出現惡寒,咳嗽,咳白痰,納眠可,小便可,大便稀。舌質暗紅,苔白膩,脈沉弦細。復查心臟彩超:EF52%,左室舒末徑57 mm。處方1小青龍湯加減:干姜10 g,桂枝10 g,炙麻黃10 g,白芍30 g,細辛5 g,紫菀15 g,款冬花30 g,生姜10片,大棗10枚,3付水煎服,日2次口服。處方2瓜蔞薤白白酒湯加減:瓜蔞15 g,薤白15 g,桂枝10 g,赤芍15 g,炙甘草10 g,生姜10片,大棗10枚,杏仁15 g,桃仁15 g,丹參
30 g,砂仁10 g(后下),檀香10 g(后下),降香10 g(后下),生薏苡仁45 g,茯苓30 g,澤瀉15 g,10付水煎服,日2次口服,服用時加白酒1小盅。囑患者先服處方1,待咳嗽消失后服處方2。四診(2017年10月10日):雙下肢浮腫基本消失,復查心臟彩超:EF60%,左室舒末徑55 mm。處方:固本散加減。紫河車60 g,三七60 g,紅參60 g,五靈脂60 g,琥珀30 g,血竭30 g,西紅花30 g,丹參60 g,砂仁30 g,降香30 g,沒藥60 g,靈芝孢子粉60 g,一付研末,每服3 g,日2次口服。隨訪半年,未在復發。
2 體 會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數器質性心臟病的常見并發癥及最終歸宿[1]。臨床表現常以呼吸困難、乏力和體液潴留等為特征,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中醫認為,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脈氣力衰竭,心體受損,心動無力,血流不暢,逐漸引起諸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出現心悸、喘促、尿少、浮腫等癥狀。心衰病名首見于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曰:“心衰則伏”。心衰病位在心,但與肺、脾、肝、腎均有密切聯系。病性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病初以氣虛,陽虛為主,因患者體質不同,可兼見陰虛血虧。但隨診病情的發展,心氣逐漸衰竭,血瘀,水結也逐漸加重。故心衰中后期表現為虛實夾雜。心衰的病機關鍵是心腎陽虛,肺肝脾血瘀。治法上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辨明本虛標實,以益氣溫陽,化瘀通絡為治療大法,而這里的溫陽則是治病的關鍵。
此患者一診心衰癥狀明顯,運用破格救心湯加減。方中附子溫陽,與干姜配伍其溫陽之力倍增,所謂“附子無姜不熱”。附子與桂枝配伍,可以宣通陽氣,利于化氣行水。炙甘草既能解附子之毒,又能扶正緩中。山萸肉為救脫第一要藥,其大量應用,既能收斂元氣,又有條暢之性,可助附子固守已復之陽,挽五臟氣血之脫。龍骨,牡蠣固腎攝精,收斂元氣。磁石吸納上下,維系陰陽。麝香醒神開竅,復蘇高級神經功能。高麗參、黃芪、黨參益氣化瘀。丹參、柴胡理氣化瘀。輔以海藻、大黃、黑丑、商路以利水消腫,標本兼治以達到更好的療效。二診患者癥狀減輕,但胃脹明顯,矢氣不暢,遂在原方基礎上加木香、赤芍、青皮、枳殼以理氣化滯。三診患者見外感風寒后出現咳嗽,咳白痰。考慮外寒引動內飲所致,給予小青龍湯加減以治外感咳嗽、咳痰。患者胸悶,氣短,乏力,雙下肢浮腫等癥狀明顯好轉,但患者咳嗽,咳痰明顯,舌質暗紅,苔白膩,脈沉弦細。遂給予瓜蔞薤白白酒湯以寬胸滌痰。桂枝湯,解表發汗,調和營衛,一則振奮心中陽氣,二則發汗以利水。丹參飲以理氣化瘀通絡,輔以茯苓,澤瀉,薏苡仁以利水滲濕。服藥后,患者自覺癥狀明顯好轉,雙下肢浮腫基本消失。遂四診予以固本散,以益氣固本,理氣化瘀,鞏固患者療效。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6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