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農”服務的職能部門,脫貧攻堅既是主場,更是主業。2016年,我們創新幫扶機制,助力脫貧攻堅,在省級貧困村永吉縣西陽鎮興隆村,建立“現代化棚膜設施+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三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興隆村緊鄰G202國道,交通十分便利,近兩年葡萄、葉菜、食用菌等產業逐漸形成了一定基礎。我們瞄準興隆村優勢條件和市場需求,經過廣泛的調研和專家論證,確定以特色果蔬為脫貧主導產業,為城市配套編織“菜籃子”,發展“果園子”,實現精準脫貧。
一是多措籌資,確保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收益。興隆村棚膜果蔬示范園區項目2016年2月初立項,按照邊建設邊生產的推進原則,3月中旬正式開工建設,7月份興隆村74棟溫室大棚全部建成投產。園區占地面積11.1公頃,建有標準化塑料大棚64棟,高效日光溫室10棟,以及500平方米產品包裝區和辦公區,總投資接近700萬元。作為包保部門我們直接投入資金80余萬元,協調爭取資金300多萬元。由于設施得力、品種優良、茬口精準、口感上乘,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上市后廣受市場歡迎。當年生產兩茬蔬菜售價均高于同期市場20%水平,園區實現了當年建設生產、當年分紅,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以上率下,開展保姆式技術指導和服務。我們選派了具有20多年從事園藝生產經歷的吉林市園藝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蔡來臣擔任興隆村第一書記,全程指導園區的生產和管理。依托市農科院等多家科研單位,開展專家駐村服務,針對生產環節出現的技術難題答疑解惑,印制發放《扶貧產業技術手冊》10000余冊。同時,在春、秋兩季用工緊張時期,我們組織系統干部分批次深入園區開展義務勞動,確保定植、采收、銷售每個環節的順利進行。為了增加產品附加值,我們指導按照無公害標準種植,組織相關業務處室協助園區注冊了“大岔屯牌”果蔬商標,并申請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為了幫助園區產品打市場,從領導到干部已先后購買8萬元果蔬幫助推廣。同時,積極組織“攜手扶貧”活動,推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興隆村結對,在吉林市內建立3家“第一書記扶貧產品代言直營店”,擴大銷售渠道。目前“大岔屯”牌無公害蔬菜已經走進了大型超市,產品供不應求。
三是突出“三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園區建成后,堅持集成創新,按照“設施新、品種新、技術新”的要求,圍繞產業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園區品牌化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圍繞“互聯網+農業”農業供給側改革,分別投資2.4萬元和15萬元為興隆村建設了“開犁網”電商村級服務站和可視農業設施,興隆村黃瓜香瓜實現了網售,售價高于線下50%。同時,又投資15萬元,為園區建設大型寬幅廣告牌,吸引國道過往行人到園區參觀和采摘,極大提升了園區影響力。依托10棟高效日光溫室,園區實現了冬季不加溫生產。兩年來,園區相繼引進綠箭、密刺、京蜜等市場反應好的品種,通過應用嫁接、四膜覆蓋、立體栽培等先進技術,初步形成了技術創新、資源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的發展格局。
興隆村貧困戶因病致貧占51%,年老喪失勞動力致貧占36%。為了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能夠無差別覆蓋全體貧困戶,在落實扶貧產業項目的同時,圍繞當前農村土地改革政策,提出了扶貧資金政府主導權+經營主體使用權+貧困戶收益權“三權明晰”的扶貧收益分配思路和“村集體+土地入股+貧困戶+產業能人”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2016年3月,通過各方協調組織,貧困村興隆村成立了吉林省首家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永吉縣西陽鎮隆興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將上級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戶,一股一萬元,103戶貧困戶每戶一股;幫扶22萬元作為村集體股22股;流轉貧困戶和農戶土地入股,0.8公頃1股,共13.8股;吸納村里的產業能人自愿現金入股,共110股,總計248.8股。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創新了土地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東的“三變”模式。這種模式在土地流轉、項目融資、扶貧收益三個方面實現了革命性突破。
一是資源變資產解決土地流轉難問題。建設興隆村棚膜果蔬示范園區,涉及55戶農民的11.1公頃承包地。其中,既包含貧困戶,也包括一般農戶。合作社采取“保底租金+按股分紅”的分配模式,快速實現土地流轉,破解了產業發展的首要難題,為園區后續順利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是資金變股金破解產業項目融資瓶頸。由于興隆村棚膜果蔬示范園區建設規模和投資規模較大,資金壓力增大。為順利推進項目建設,我們運用產業政策,一方面積極為興隆村爭取各類政策扶持資金,另一方面多次組織相關處室對土地股份合作模式進行論證和探索,創造性地在土地股份合作中引入“發展股”概念,不僅募集到110萬元現金股,使項目建設得到順利啟動,更重要的是一批產業能人進入理事會和監事會,提升了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三是貧困戶變股東激發產業扶貧內生動力。永吉縣西陽鎮隆興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讓興隆村貧困人口和一部分普通村民成為了共同經營產業的股東,股份合作模式把產業經營情況與管理者、貧困戶自身利益捆綁到一起。隨著合作社機制不斷理順,機構不斷完善,興隆村越來越多能人富人參與合作社經營。同時吸納60余名貧困戶股東在園區打工,月收入達到3500元以上,真正實現了租地有租金、入股能分紅、打工能賺錢的脫貧帶動效應。兩年來園區實現收入300多萬元,每戶貧困戶累計分紅3500元,村集體累計增加收入10余萬元,帶動農戶140戶,興隆村村民在園區打工收入合計190萬元。
“三變”模式在項目順利啟動、后續科學管理以及增強全村扶貧信心上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既解決了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的“造血式”扶貧難題,又兼顧了村集體收入,帶動了其他農戶致富,實現了多贏。
扶貧先扶智(志)既是發展路徑,也是戰略選擇。我們不僅具有產業優勢,更具有人才優勢。兩年來,針對園區發展和合作社管理,根據興隆村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20多場農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了開拓貧困村的發展思路和格局,我們組織興隆村干部和部分貧困戶到金豐現代園區、東豐農光互補棚膜園區、長春國信現代農業基地參觀學習,并先后召開十幾次解放思想座談會和專家論證研討會;為盡快讓合作社步入正規,我們組織委扶貧辦、農經處、計財處、農經站等相關部門多次對合作社管理人員開展相關制度和管理業務培訓。通過扶智與扶志并舉,貧困戶中存在的懶漢思想與依賴思想逐漸破除,“與合作社共同成長”成為全體股東的共識。一個“標準化園區+新型經營主體+品牌化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徑日漸清晰,興隆村百業興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