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遼縣是典型的農業縣,百姓基本都靠土地吃飯。云頂鎮西元村的王景輝就是其中的一個,一位對黑土地有著深厚情感的農民,帶領著合作社的成員走上了致富路。
2007年,王景輝開始組建最初的東遼縣云頂鎮東方紅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起初,合作社成員只有11戶,僅開展農產品種植,形式非常單一。雖然王景輝對種糧有著豐富的經驗,但他總是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做大文章,想著怎樣才能讓合作社快速壯大。
2011年初,看到農村勞動力正不斷向城鎮轉移,留下務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農業生產人員趨于老齡化。王景輝想,如果能將土地流轉經營的話,一方面可以擴大合作社種植規模,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合作社附近的村民"托管"糧田。于是,他帶頭成立了東遼縣云頂億發農機專業合作社,并與東遼縣云頂鎮李店村、水缸村、康平村等達成協議,為其"托管"糧田。當年土地種植面積達到380畝,實現由單體機械作業向農機合作社集團作業發展。2013年,被評為五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同時,為留村務農人員提供了工作崗位,直接和間接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200余人就業。
隨著我省秸稈還田工作的開展,王景輝開始鉆研秸稈循環再利用項目。遼源國能電廠的成立,讓王景輝看到了新的商機,帶領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對秸稈進行機械化作業的打包整理,為國能發電提供生物發電的原材料。不僅解決了秸稈因焚燒和胡亂堆放等所產生的環境污染,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僅此一項,每年農戶增收1000余元,使農機專業合作社年收益增加12萬元。
2014年3 月,王景輝成立了吉林省景輝家庭農場有限公司,秉承“整合資源、帶動產業”的理念,以公司帶動合作社和農牧基地,把種植、養殖為主的合作社,整合成綜合性糧食、畜牧生產加工企業。對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實現農戶、合作社雙方共贏,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同年,王景輝被評為省勞動模范,吉林省景輝家庭農場有限公司也獲得了“市級龍頭企業”稱號。
多年的努力,王景輝積累了豐富的種植及養殖經驗,為多渠道增收,他開始搜集新型農業的相關資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政策。經過十幾次考察,發現秸稈膨化機結合生物微貯技術降解成秸稈粗飼料的新商機。以秸稈帶動畜牧業,通過秸稈過腹還田,結合腐熟劑,還田深翻,減少化肥污染。采用農牧資源可循環再利用技術,發展秸稈類粗飼料,使秸稈粗飼料轉化成為畜、禽易消化吸收的“綠色”生態飼料。這項技術的引進,不僅解決了牧草種植、牛糞污染兩大難題,還以“綠色”生態肥料的形式,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轉化增值,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進一步拓寬了農戶的增收渠道。
在王景輝的帶動下,公司的規模不斷壯大,現擁有東遼縣云頂鎮東方紅種植專業合作社、東遼縣云頂鎮億發農機專業合作社、東遼縣云頂草藝編織專業合作社、東遼縣利春植保專業合作社,并于2013年和2016年分別榮獲農業部頒發的“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2017年初,合作社己擁有流轉土地13000多畝,經結構調整,種植了水稻、玉米、高粱、黃豆、青豆、孝良香谷、藜麥、馬鈴薯等農作物,采用機械化耕種、收割。擁有各類農機具共61臺、農用運輸車11輛,并與松原市長嶺縣太平川合作社、中國薯網、開原宏峰種業、四平市吉順高粱專業種植合作社、廣東蟲蟲幫簽訂了購銷合同。養殖2000余頭牛、10000余只鵝。同時,生產青黃貯膨化罐頭飼料,用于飼養牛、羊等牲畜,年產量達到4萬噸,遠銷廣州金銀卡集團、吉林、延邊、內蒙古等各大養殖廠。
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養殖業與農戶連接在一起,帶動周邊大、中、小養殖戶1000余戶,種植戶800余戶,實現了農戶和公司共贏的局面。發展訂單農業,挖掘調結構的種植品種,大力推廣遼河源及東遼河品牌雜糧,生產無公害綠色產品,為中德示范區建設有機米生態園注入新活力。既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又促進當地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目前,合作社年收入己達到1300余萬元,純利潤達到150余萬元。
對合作社未來的發展,王景輝說,實現美麗鄉村、要以生態有機、休閑旅游、養生養老為發展目標。在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的政策引導下,合作社能獲得更多支持,走生態農業的道路,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合作社正全力構建生態農業莊園,以云頂鎮三道河、二道河兩岸為核心,打造九個示范區,建設東遼景輝農業莊園,拓展景輝莊園鄉村一日游休閑旅游項目。
他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以善于鉆研與勇于擔當的實干精神,影響和帶動著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