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敏
(中共靖宇縣委黨校,吉林白山 135200)
無論是休閑農業還是鄉村旅游都離不開農村,農旅融合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田園生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已成為城鄉居民、觀光、體驗、康養、度假的時尚生活方式,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成為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抓手。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生活節奏也不斷加快,城市人口過于密集化,環境污染使人們的旅游消費觀發生轉變。據調查數據顯示,人們親近自然,深入農村的渴望越來越強烈。農村廣闊的土地、豐富的鄉土文化以及對農副產品的需求,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對農業多功能拓展,促進農業經濟生產、生態環境的融合。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即“1+2+3”產業相結合,將農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進行融合,將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最大化,形成新的產業體系。
一是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對鄉村旅游理解比較局限。例如常見的“農家樂”“家庭旅館”。隨著人們對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過去的鄉村經營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創意,導致休閑娛樂的消費者回頭率較低。因此,打造休閑農業需要有效的實體農業產業支撐。
二是農業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打造休閑農業的基礎,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建設農村產業鏈生態園,配套完善的基礎建設,改善鄉村環境,吸引投資者,為鄉村旅游擴大經營范圍。根據農業產業自身條件,推進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生產,豐富飲食文化,為鄉村旅游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可延伸本土文化,開創手工業,豐富本土文化,促進商貿發展,將鄉村旅游集中發展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玩)一條龍產業鏈。
三是豐富的農業產業發展,不僅可體現經濟特色的農村風貌,也為鄉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鄉村旅游的發展除了自然的鄉村景觀、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特色的農業資源外,還需要大量的客源支撐,沒有持續客源的流動,再好的旅游資源也會荒廢。農業產業的大量發展可吸引食品企業的入駐,生態食品本身就是一張名片,可以起到較好的宣傳作用,帶來良好的農業景觀效應,吸引前來參觀的旅游者購買,增加了鄉村旅游的客源。
在發展休閑農業前,鄉村旅游資源主要依賴于鄉村本身的自然風光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經營模式相對傳統。現代休閑農業應將農業一二三產業相結合。
規范管理,提升水平。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視飲食衛生、公共安全、服務質量、環境保護等公共設施安全。要制定行業標準及加強管理,保證餐飲食譜綠色衛生,種植業和養殖業按衛生許可標準清潔,確保游客玩得開心,吃得放心。
加強農業產業的物質豐富,呈多元化生態發展,為鄉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觀光特色,活躍鄉村旅游的游賞氛圍。將種植經濟發展為一二三產業模式,進行統一的加工、包裝、銷售,利用旅游消費者口碑,進行推廣宣傳鄉村旅游。
農業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豐富的農副產品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如果鄉村旅游沒有持續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持續保證對游客的吸引力。增設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并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讓游客參與到農產品采摘過程中,充分調動游客的熱情,參與到農事活動中,體驗農活樂趣。另外,建立農業科技園,在果蔬種植中,為游客提供自己動手的場所,讓游客參與到觀果、品果、摘果、果實加工等一系列工藝的樂趣。對游客開放畜牧業牧場,讓游客和動物近距離接觸,并參與喂養活動,提高游客的動手能力。
一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打造休閑農業延伸為鄉村旅游,已成為成熟的產業鏈。帶動相關的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渠道,將農村閑散勞動力聚集起來,增加經濟效益。目前,各地的農業產業園區按照“產加銷、游購娛”的模式發展,打造科技種植、生態養殖、農產品加工銷售、田園旅游觀光、餐飲文化,集“五位一體”的綜合性現代休閑農業。為鄉村旅游提供資源,服務于鄉村旅游,從而帶動整個農村事業的發展,為農民經濟收入打開渠道,增加農民就近就業的機會。
二是以鄉村為基礎,地域適宜。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選址應根據當地新農村建設的背景,結合當地地理條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觀。根據本地人文資源打造優美、內涵豐富的特色景觀,滿足游客的觀賞需求。
三是突出文化,融入當地風土人情。利用當地文化特色,進行大型集團活動,讓游客參與互動。
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采用新觀念、新思路,將科技引入農業發展中,增加各項農業產業種植和養殖業,推動鄉村旅游,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對農村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