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馬冠南,張曉嬌,張磊,曹鴻鵬,李勇
(吉林省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吉林長春 130033)
吉林省農業生產是一年一季,農業生產勞作時間短且相對集中。據調查,糧食生產主要環節實現機械化以后,一個勞動力經營1公頃耕地,田間勞動時間在45天左右。每年有8~10個月的剩余勞動時間,這樣農民就要把剩余時間轉移到其他產業或進城打工。由于農業生產收入的相對穩定性和易得性以及有保障性,凡有承包地的農戶都不愿放棄土地經營,這也就造成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兼業性和不徹底性的特征。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面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市化水平比較高;二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快,農業內部分工分業的空間大;三是農村商品經濟活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另外,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產業不斷細化,也將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從田間轉移到其他細分產業上,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活躍農村商品經濟,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和空間。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過程中,勞動力的學歷和技能已成為被選擇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依據勞動經濟學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力的學歷和崗位技能影響其就業選擇和收入水平。由于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偏低,絕大多數進城農民工只能選擇體力型勞動。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也是從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勞動力市場把勞動力分成不同的層次,例如比較繁重的體力型勞動、餐飲和家政服務業、崗位技能型等,但無論哪個行業,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都越來越高。低素質和低學歷以及無技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將愈加困難。各省的情況類似,高等教育水平的非農就業率是低學歷水平勞動力非農就業率的兩倍以上。同時擇業觀念不同。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省廣大農民思想解放,轉移就業中主要表現出不怕吃苦、不等不靠,具有創業精神,完全脫離農業和全方位擇業。相比較而言,吉林省廣大農民由于長期從事糧食生產,習慣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只要生活能維持,就不愿外出打工,怕吃苦、受累、冒風險。思想比較保守,小農意識濃厚。由于這些理念,造成擇業上的依賴性,缺乏自發性和創業性。在轉移就業上表現出不完全性,兼業型占90%以上,把外出務工作為副業,只是利用農閑季節打工,沒有長遠觀念,短期行為,變動性很大,不利于長期發展。在轉移就業的行業選擇上,吉林省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就業行業中,外出經商、建筑、鄉鎮企業以及技能型崗位就業比例相對較少。
農村二三產業是發達省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去向。經濟發達省份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主要以省內轉移為主,其中就地轉移占有很大比例,主要是被當地鄉鎮企業吸納。省外轉移主要是流向東部地區。其次,就是農村勞動力由鄉村向城鎮轉移。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其中小城鎮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近年來,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但與經濟發達省份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大省相比,仍然存在輸出總量不大,勞動力輸出渠道狹窄,轉移途徑不多等差距。轉移的流動方向主要集中在北京、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的大連等地,綜合分析,吉林省農村勞務輸出途徑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農村勞動力以異地轉移為主,就地轉移為輔。鄉鎮企業還沒有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二是農業產業化已顯現出對農村勞動力的巨大吸納作用,將成為今后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之一;三是跨區域轉移呈現規模和數量增加的趨勢,但跨省轉移規模小、數量少,特別是到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和上海等省(市)更少;四是舉家搬遷向城鎮轉移的很少,城鎮化沒有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
吉林省教育資源比較豐富,有各類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院、各級職業院校、縣(市)級職業培訓中心、農村中學,各行業在80年代也都建立了培訓中心,農業部門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農業廣播學校和市、縣兩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目前,全省已有2/3的縣市將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電大等職業學校和成人教育合并到一起,成立職教中心。問題是國家各類院校沒有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列入日程安排,也沒有這方面的資金,向農民收費也不現實。各類縣(市)培訓中心是有樓無教師多年閑置。
特別是縣以下培訓部門,因經費的匱乏,難以開展工作。職業培訓學校普遍底子比較薄,培訓設備老化、陳舊,教職工隊伍總量不足、專業教師整體素質不高,這些軟硬件改造需大量資金。其次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既要達到培訓效果,又要把農民輸出就業,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以提高素質和技能為目標,堅持實用性原則,學習經濟發達的省份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大省的經驗,積極探索“培訓—就業—服務一體化”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