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刑榮平,焦建偉,郭貴青,徐嘉
(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山西 忻州034000)
馬鈴薯具有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肥料消耗低以及產量高等優點,是諸多國家廣泛種植的一種農作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我國是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但相較于一些歐美發達國家來說,當前的種植技術、種植產量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1]。因此,深入研究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對農業結構調整,農民群體增收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鈴薯不適合迎茬與重茬,也不適合與塊根植物及茄科植物進行輪作。一般來說,主要與禾谷類植物進行輪作,可有效提升馬鈴薯產量。
針對馬鈴薯栽種進行的整地處理,必須要堅持深、細的原則,耕深通常控制在25cm左右,土壤保持疏松狀態,盡量去除石子、殘茬,可通常選擇深松或者秋翻,以此來促進馬鈴薯塊莖的成長。
充分結合整地來進行施肥,需要將定量的農家肥分層施入土壤的深處。施肥應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一般來說,每畝施1500~2500kg的農家肥,草木灰200kg,碳酸氫銨60kg。
針對馬鈴薯進行的催芽處理,通常在播種之前的10~20d之間開展。對于地膜覆蓋栽培,選擇先催大芽再播種或者直接播種均可。通過催大芽處理,能夠有效避免因為土壤濕度過高引發的爛薯情況,提升出苗率。催芽可以選擇在小拱棚、塑料大棚、溫床以及室內等較為溫暖的地方進行,芽床選擇谷糠、砂壤土或者稻糠均可,溫度為15℃,濕度控制在60%~70%。
針對馬鈴薯播種處理,盡可能保持667m2栽種5000株左右,寬度1m的地膜栽種2行,寬度2m的地膜則種植4~5行。根據壟距50~60cm進行開溝處理,溝深控制在10cm,在溝內施化肥,然后施有機肥[2]。之后,在上面播種芽塊,盡可能使得化肥與芽塊之間保持分離狀態。當大田播種后,分別在地邊、地頭壟溝當中播種相應的芽塊,以此來應對可能存在的缺苗現象,避免因為缺苗引發產量降低的現象。
作為高產農作物,馬鈴薯本身對于營養的需求較多。因為馬鈴薯整個生育期相對較短,肥料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前中期,占整個生長過程中總需肥量的75%左右,這就需要重施基肥來有效保障前中期的營養需求。有機肥本身的養分較為豐富,同時能夠保持長久的肥效,能夠針對土壤進行有效的改良,這就需要盡可能多地施有機肥。具體來說,播種階段應當選擇二元復合肥作為底肥,控制在975kg/hm2。
在馬鈴薯幼苗出苗達到90%左右的情況時,需要重施一次速效提苗肥,選擇碳酸鈣225kg/hm2與碳酸氫銨375kg/hm2融入到22.5t/hm2。
在馬鈴薯現蕾期,需要施一次結薯肥,選擇二元復合肥225kg/hm2施于地塊四周,避免肥料直接碰觸根部、葉片的現象,避免對馬鈴薯造成損傷。
作為一種具有極強中耕性的農作物,馬鈴薯進行中耕培土是有效提升單產的重要途徑。通常情況下,在整個生育期,往往需要進行兩次中耕,在馬鈴薯齊苗階段實施第一次中耕,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地溫,促進馬鈴薯發芽[3]。在封壟之前實施第二次中耕,第二次中耕相對較淺,并且需要盡可能遠離馬鈴薯根基,防止對匍匐莖造成影響,并且通過與培土結合,促進馬鈴薯塊莖的發育。除此之外,因為馬鈴薯本身的特性,需要重視清溝排漬,防止出現田間積水的現象。
一般情況下,馬鈴薯面臨的蟲害主要包含蚜蟲、地老虎,針對地老虎選擇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進行處理。馬鈴薯面臨的病害主要包含青枯病、晚疫病,晚疫病是重點防治內容。處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馬鈴薯極易發生晚疫病,在中后期階段,每間隔7~10d噴灑1次藥,持續噴3次,藥劑選擇代森錳鋅、百菌清均可。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需要意識到當前存在的局限,包括土地資源局限、人口數量大以及資源結構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這就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研發高產栽培技術,有效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的同時,進一步優化我國的農業結構。而馬鈴薯本身所具有的諸多優點,為我國農業結構的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通過深入研究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