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孟玲芝,王圣博,張弛,劉榮光,關欣,尹峙天,任崢峰
(吉林省安信食品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吉林長春130118)
20世紀30年代,荷蘭學者Mertens和Vanveen在研究爪哇居民椰子發酵食物中毒時,發現其是由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引起的,而且他們從病原菌中分離出了兩種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和毒黃素(Toxoflavin),并命名了這種菌為椰毒假單胞菌。在此后的60年里,國外學者主要致力于兩種毒素的提取,并進行了結構分析和致毒作用的研究。酵米面食物中毒很久以來被認為與霉菌有關。直到1978年才證明酵米面中毒是由一種無芽孢有動力產生毒黃素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所引起,此菌培養液有毒性因而確認是毒素中毒,后命名此菌為酵米面黃桿菌。1984年,胡文娟等證明此菌產生的一種毒素為米酵菌酸。
現階段研究,在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檢測方法常用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二極管陣列檢測器結合固相萃取法、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等。
隨著現代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米酵菌酸在食品檢測中的方法也在不斷進步發展,蘇肯明等建立了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銀耳中的米酵菌酸的新方法,本方法采用甲醇:0.02 M乙酸銨緩沖溶液(85∶15,v/v)作為流動相來進行反相液相色譜分離,而且用了電噴霧負離子源進行離子化,利用多反應監測掃描(MRM)對米酵菌酸的母離子及子離子進行了監測,并用三重四極桿質譜進行測定。方法的相關系數:0.9996,回收率:91.0%~95.3%,檢出限:5μg/kg。本方法簡單、快捷、靈敏,可用于銀耳中米酵菌酸的日常測定。
蘇永恒等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方法測定食品中米酵菌酸含量。方法樣品經氨水-甲醇超聲提取,上清液經固相萃取柱凈化后,進高效液相色譜儀采用C18色譜柱分離,檢測波長267nm,外標法定量。結果米酵菌酸在0.3~40.0μg/ml質量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為0.999 4,加標回收率在94.6%~104.4%之間,相對標準偏差均<3.0%,檢出限為0.005 mg/kg。結論:該方法具有靈敏度高、準確度高、樣品前處理簡單等優點,可滿足食品中米酵菌酸含量的檢測要求。
李紅艷等建立了混合型弱陰離子固相萃取富集凈化,高效液相色譜-二極管陣列檢測器快速測定食品中米酵菌酸殘留的方法。采用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甲醇-1%乙酸溶液(10∶62∶28,V/V)為流動相,以 269 nm 為分析波長,米酵菌酸在0.1~40 mg/L質量濃度范圍內線性良好,相關系數r值大于0.999。本實驗考察樣品的提取條件及不同固相萃取小柱凈化效果,結果表明:選擇體積分數80%乙腈溶液為提取溶劑,超聲提取30 min,WAX小柱富集、凈化,效果最佳。方法檢出限為0.03 mg/kg。通過不同樣品加標驗證,平均回收率為83.3%~95.6%,相對標準偏差不大于5%(n=6)。與《銀耳中米酵菌酸的測定》(GB/T 5009.189-2003)方法相比,該方法精確靈敏、回收率高、前處理簡單快速,適用于各種食品中米酵菌酸殘留的快速測定。實現了簡化前處理的操作,提高了樣品的提取效率,提高了方法的回收率及靈敏度和檢測結果的定性、定量、準確性、無需薄層色譜進行確證等目的。該方法的建立,是現有標準的極大改進,對政府部門開展相關產品的風險監測和檢測部門開展相應的常規分析檢測具有重要的技術支持與指導意義。
周鵬建立了快速測定銀耳中米酵菌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分析方法。樣品采用甲醇提取,混合強陰離子交換固 相 萃 取 柱 (PAX) 凈 化 ,UPLCBEHC18(2.1×100mm,1.7μm)色譜柱分析,以 10 mmol/L乙酸銨-乙腈為流動相,梯度洗脫,串聯四級桿質譜多反應監測負離子模式檢測,基質匹配外標法定量。結果表明,米酵菌酸在 1.6 μg/L~80 μg/L線性范圍內,相關系數(r)0.9999,檢出限0.5μg/kg,加標回收率 82%~102%,相對標準偏差RSD≤8.5%。通過了對分析方法的優化,采用基質匹配標準曲線的方法,建立了快速、準確、靈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銀耳中米酵菌酸的方法,同時本方法可作為分析的確證方法,為保障食品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幾年對于米酵菌酸在食品檢測方面的研究很多。通過各種方法的對比研究,不同方法都有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所以今后應該研究開發更適合的儀器和檢測方法,通過改進樣品前處理方法建立更快速、簡單、實用的測定方法和限量標準,更好地為食品安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