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永慶
(敦化市林業局大橋鄉林業站,吉林敦化133701)
紅松是我國的重要樹種之一,屬于松科大喬木,其樹干通直,耐寒耐旱,喜陽光,適宜生長在酸性土壤中,其根系比較發達,生長的速度也比較快,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其材質輕柔、不易發生變形,具有很高的抗腐蝕性特征。其應用價值也較高,被廣泛地使用于建筑領域和家具市場,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鑒于紅松本身的重要性,作為林業工作者要積極研究紅松幼苗培育的相關技術,消除紅松幼苗在生產初期出現的病蟲害,及時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確保紅松幼苗茁壯成長,以切實提高紅松幼苗的栽培效果和管理水平,從而恢復林業的生態平衡,維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本文針對紅松幼苗成長的特點和規律,就如何進行相關的技術以及管理措施進行介紹。
通常情況下,鑒定和區別紅松的幼苗十分重要。在此過程中,需要對種子進行篩選,結合其成熟期,進行選種、采種,要注重選種的方式和方法。選種后,要放置在相對比較干燥、通風效果較好的地方,預防溫度過高而影響幼苗的質量。同時采用多種有效的手段,對種子進行水選與晾曬,然后進行儲存,儲存溫度盡量保持在4℃以下,從而為幼苗的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種子的處理必須遵循科學,因為紅松的種子顆粒比較大,單位面積內種植,條件比較嚴格,要按照一定標準,把漂浮的種子篩掉,應用沉底的種子。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幼苗的質量,還需要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因為紅松的種子催芽時間較長,如果不及時消毒,很容易導致種子發霉。在經過消毒燈各項準備工作后,就必須混合泥沙進行催芽。在種子催芽的過程中,因為紅松種子的休眠期時間比較長,不通過成功的催芽處理無法達到播種的效果,所以必須進行時間充足的混沙催芽處理。
灌溉時間的選定對于紅松幼苗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出苗之前,可不澆水或盡可能地少澆水,以預防土壤板結,影響出苗的質量;出苗后需要保持土壤濕潤,結合當地的天氣變化情況,可每隔2~3天澆一次水;到了紅松幼苗成長的后期,可以借助自然降水保障苗木生長質量,土壤封凍之前需要澆灌一次封凍水,預防土壤早旱。
紅松幼苗的追肥需要講究一定的原則和規律,不能沒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紅松幼苗的生長初期,由于其生長量比較小,對于養分的吸收效果不佳,所以不需要進行追肥,但從紅松幼苗成長的第二年開始,就要進行必要的追肥,以復合肥為主,盡量做到各種微量元素的均衡,同時也要注意用量和追肥時間。一般情況下,按照每畝地10公斤左右的量進行播撒,最好選在春末秋初進行追肥。另外,春季以氮磷肥為主,秋季以磷鉀肥為主。
在紅松出苗后,進行必要的除草管理尤為重要,因為雜草叢生的環境,十分不利于紅松幼苗的生長,同時也嚴重影響著周圍環境,導致通風和透光效果不好,阻礙幼苗正常的發育。所以在紅松幼苗的成長初期,可以采用人工方式進行除草,再結合紅松幼苗的成長情況,在后期用鋤頭進行簡單地除草,基本上是一年內要除草8~10次左右,這樣才能確保紅松幼苗茁壯地成長,消除后顧之憂,能更有效地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紅松幼苗培育的相關技術對于紅松的成長和發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林業工作中,要積極地探索以上管理措施,為市場培育出優良品質的紅松樹木,實現紅松培育技術與管理舉措的密切結合,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協調各方面的關系,潛心研究專業知識,掌握更加精湛的種植技術。根據當地的氣候變化特征,生態環境優勢,巧妙地運用科學的育苗和管理技術,最終培育出更加符合本地區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的優質紅松苗木,以促使社會持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