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 建

川氣東送湖北恩施野三河懸索橋全長332米,主跨跨徑為240米,創雙管敷設懸索橋跨度最大、距離最長世界紀錄。胡慶明 攝
設施與機制是我國天然氣領域的“軟件”與“硬件”。二者缺一不可,需要雙管齊下、同步推進。
進入21世紀以來,綠色低碳成為世界能源發展的潮流。在全球變暖的當下,天然氣相對石油、煤炭,含碳量相對偏低,緩解全球溫室效應效果明顯。據測算,100億立方米天然氣可替代標煤1300萬噸,相當于減少61萬噸有害物質、4400萬噸二氧化碳酸性氣體的排放。2017年我國“煤改氣”的推進明顯改善了空氣質量。據統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今年11月空氣質量情況顯示,“2+26”城市PM2.5月均濃度范圍為46~91微克/立方米,平均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的推廣,對我國乃至全球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截至2017年,我國天然氣行業的發展仍然處于快速發展期,天然氣消費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作為世界地域面積第三、人口第一的大國,2016年我國天然氣年均消費量2058億立方米,美國年均消費量約7800億立方米,是我國的4倍;我國天然氣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約為6.4%,美國這一占比約31.5%,俄羅斯達到52.2%,世界平均水平為24.1%,我國相差甚遠。目前我國天然氣城鎮氣化率約為45%,而美國、俄羅斯天然氣城鎮氣化率在80%以上。由此可知,我國天然氣發展仍然處于初期,發展相對落后。
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對天然氣的需求潛力是巨大的,目前我國天然氣在城市燃氣以及工業領域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發電領域更是剛剛起步,而天然氣發電是天然氣下游消費的主要領域,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天然氣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

圖1 各能源單位熱值含碳量
2017年是我國天然氣發展的轉折之年,且轉勢迅猛,預計2017年全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將達到20%以上,約為2016年的3倍。據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全國天然氣消費量186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7%。據測算,全國天然氣消費中城市燃氣增長17.5%,工業增長23.4%,發電增長25.3%,化工增長6.5%。國家環境治理力度加大,整體經濟形勢向好,帶動天然氣下游消費特別是工業、發電等領域消費的快速發展。
談到需求,最受關注的就是今年冬季的“氣荒”現象。目前,全國范圍內供氣趨緊,特別是北方等供暖地區,以天然氣為燃料的工廠以及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企業受上游氣源供應不足限制,開工率明顯下降,甚至部分企業只能停工等氣。局部缺氣較為嚴重的地區汽車用氣甚至居民用氣都受到一定影響。“氣荒”反映了目前我國天然氣供應與需求的失衡。
需求方面,2017年以來,我國天然氣下游消費增長迅猛,增速達到20%以上。如此大的消費增量與近期發展迅猛的“煤改氣”關系很大。2017年是《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37號)的收官之年。2014~2016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都在7%左右,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國內經濟形勢也不景氣,“煤改氣”項目進展緩慢。到2017年,經濟增長回暖,各項政策相繼落實,“煤改氣”發展迅猛,相關地區都超額完成既定減煤目標任務,且近一半的壓減總量集中在2017年。部分“煤改電”項目因相關補貼以及相對便宜的天然氣價格也都紛紛加入“煤改氣”行列,整個天然氣下游需求在2017年集中釋放,天然氣消費量增速從6%增至20%。如去年北京地區的供暖面積為8.1億平方米,其中燃氣采暖約占88%,而2017年北京供暖面積達到8.4億立方米,燃氣采暖面積占比高達97%,預計供暖季北京地區供暖需求日消耗量將達到1.5億立方米。往年全國天然氣日均消耗量5.3億~6億立方米/日,而2017年這一數值預計將達到8.5億~9億立方米/日。
供應方面,年內我國并沒有新的進口管道投產,原本擬定10月投產的中國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沒有按計劃投產。在如此大的供應壓力下,我國主干管道之一的中亞天然氣進口管道供應量反而下降,相比合同計劃,日供應量減少了4000萬~5000萬立方米,新投產的陜京四線預期中的中亞氣資源保供能力有限。
總體來看,今年國內天然氣日供應量比預期減少了約9000萬立方米。早在10月,北京、河北、河南、陜西、山東等地區就已經開始出現用氣緊張趨勢,地區性供應缺口在15%~20%,而冬季供暖高峰期是在11月到來年3月,北方供暖地區供應缺口會更大。

圖2 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走勢圖
天然氣設施與機制是我國天然氣領域的“軟件”與“硬件”。二者缺一不可,需要雙管齊下、同步推進。
天然氣領域的基礎設施有很多,包括管道、儲氣庫、接收站、儲氣調峰站等,涉及天然氣行業儲運能力的主要是管道及儲氣庫。目前我國天然氣主干管道總長度約8萬公里,而美國長達49萬公里,俄羅斯更是高達53.5萬公里,我國管道建設的不足十分明顯。管廊帶是對天然氣長輸管道建設統一進行規劃、設計、施工以及后期管理、監控等,是一種先進的管道規劃、建設及管理方式,代表一個國家天然氣管道的建設水平。目前俄羅斯、美國以及歐洲都有2~3條主干管廊帶,且都是4~6條管線并行,而目前國內僅有西氣東輸一條管廊帶,西一、西二、西三線3條并行。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運營,無論是建設規模還是建設水平,和先進國家相比,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我國天然氣儲氣庫正常工作的僅有18座,設計工作氣量76億立方米,實際工作氣量僅有約40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消費比例約2%。美國儲氣庫約420座,工作氣量達1357億立方米,占總消費量的17%。俄羅斯儲氣庫26座,雖然儲氣庫數量不多,但是總工作氣量736億立方米,占總消費量的19%。全球天然氣儲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例約11%,而這一比例也是世界公認的合理水平。我國僅僅還處于儲氣庫發展初期,儲氣量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量需要。
我國正處于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關鍵期,天然氣管輸機制仍然不成熟。天然氣行業分為上游生產、中游管輸以及下游消費三個環節,我國改革的目標是“管住中間、放開兩端”,即最終實現中游管輸在相關部門嚴格監管下的獨立運行,對于上游以及下游兩個具有競爭性的市場適度放開管制,讓市場決定資源調配。2016年以來,我國管輸領域相關改革政策密集出臺,如《關于加強地方天然氣輸配價格監管降低企業用氣成本的通知》《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管理辦法》《天然氣管道運輸定價成本監審辦法》《關于加強配氣價格監管的指導意見》《關于核定天然氣跨省管道運輸價格的通知》《關于進一步降低天然氣輸配氣價格的通知》等,對于管輸領域的改革正在快速進行。

圖3 國內外儲氣庫建設
定價機制是關系我國天然氣市場機制屬性的關鍵。我國的定價機制共經歷過三個階段:2005~2011年是政府定價時期,國內普遍實行成本加成法,這種定價方法重在管控上游,政府制定一個相對便宜的出廠價,整體天然氣價格水平偏低,適合天然氣發展初期的推廣利用。2011~2013年是價格雙軌制時期,這一階段國內成本加成法與市場凈回值法并存。在廣東、廣西兩地試點市場凈回值法,其他地區沿用成本加成法。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成本加成法下天然氣上游出廠價過低,供應商生產積極性不高,而下游消費卻因較低的天然氣價格快速發展,供需失衡,影響天然氣市場的正常發展。市場凈回值法重在管控下游,政府根據相關替代能源制定一個終端價格,在此基礎上倒推出廠價格,這種定價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場屬性。2013年以來處于政府指導價時期,這一時期全國范圍內推行市場凈回值法,施行最高門站價格,一省一價,分存量氣、增量氣。目前我國實行基準門站價格,在固定范圍內允許波動,且存量氣、增量氣實現并軌。
在發達國家成熟天然氣市場,天然氣下游終端價格梯度為居民用氣最高、工業用氣次之、發電用氣最低。目前國內居民用氣價格水平較低,而工業以及發電用氣相對偏高,出現終端價格的“梯度倒置”。工業及發電領域,特別是天然氣發電,是天然氣下游消費最具潛力的領域,相對較高的用氣價格不利于相關領域的發展,所以我國天然氣發電領域近幾年幾乎原地踏步。
無論是“氣荒”,還是價格“梯度倒置”,都反映出目前我國天然氣市場存在的一些問題。“氣荒”暴露的是我國儲氣設施建設滯后、調峰能力不足的短板,是硬件設施的不足;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對于天然氣未來發展規劃的欠缺,在供應沒有保障的前提下,硬性規定下游改革有失偏頗。
對于市場機制問題,目前我國相關政策都有比較明確的改革方案及改革目標。我國天然氣的定價要建立在涵蓋天然氣上、中、下游所有領域的相關體制機制都已理順的前提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系統協調推進。

員工努力工作,暢通川氣東送管道。胡慶明 攝
多元化增加供應渠道。保障市場供應是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首先要盡力增加國內天然氣產量。同時,應該盡快找到新的供應渠道,盡快解決天津LNG接收站相關問題,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進氣投產,這是目前見效最快的增供方案。盡快解決中亞管道限氣問題,保證國內這一天然氣主動脈的穩定供應。加快推進中俄、中亞D線天然氣管道建設,加快推進東部沿海地區LNG接收站的建設投運。
加快地下儲氣庫建設。應加快我國儲氣庫建設,建立調峰價格機制,引導相關企業投資進入儲氣庫的建設運營。只有在儲氣庫建設達到一定規模后,才能實施高效率應急調峰方案。在國際價格相對偏低時,儲氣庫進氣儲存,以保證我國冬季相對較高的天然氣需求量,這是最簡單也最可行的保供方案。為此,必須加大力度推進國內天然氣儲氣庫的建設。近期國內LNG價格漲勢兇猛,從9月的3500元/噸一度漲到12月的9000元/噸,漲幅超過150%。LNG資源成為業內稀缺資源,較高的LNG價格亦會刺激相關儲備站業務,對各主要消費地區儲氣調峰領域的發展是有利的。政府應該及時出臺制定相關標準,完善相關機制,借機促進儲氣調峰行業的快速發展。
盡快實現居民、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并軌。我國已經實現了存量氣、增量氣價格并軌,下一步應實現居民、非居民用氣價格并軌。目前國內居民用天然氣價格相對較低,且是剛性需求,而對于居民用氣用量問題始終是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灰色地帶”,部分城市燃氣企業會利用制度漏洞獲取私利,因此必須盡快實現價格并軌,完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