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清輝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一個方向。徐言 供圖
國資改革的重點難點在于,國資改革之后的運營權由誰來掌握?國資系統之間的關系又該如何處理?國資系統的職能又該如何轉變?解決方式很簡單,三個字,市場化。
國有資本每年為中國經濟創造的GDP、創造的各種效益,相比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都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這些優秀的經濟數據每年還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速度。在此情況之下,國家為什么還要反復強調國資改革?
通俗來講,國資改革的目的一是為了提高經營效率,二是為了規范國資,三是為了降成本、增利潤。雖然國有企業創造的經濟效益看起來能夠超過民營企業,但在真實較量中,民營企業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之所以民營企業看起來比不過國有企業,一部分原因在于背景及可獲得的資源不同。
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國資應保持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而不能選擇按部就班地發展,否則將會影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此,國資必須找到一種能夠在自由市場中生存發展并且能獲得更多經濟效益的方式。總而言之,國資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國有企業有更好更有競爭力的發展,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潤,在某些方面,國資企業也需要向民營企業學習。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主導是政府機構,但參與主體是各種民間資本。目前來看,這股雙創浪潮爆發出一系列強勢的創造力,也造就了一系列驚人的造富神話。這說明,民營企業的創造力和運營方式,在某些方面值得國資學習。
如何系統性地改革,中國一直在實踐,也在不停地探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國有資本要做強做優做大,這標志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進入了全面推進的關鍵時期。近年來,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火如荼,特別是在能源等重要領域的央企混改,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些成績并不值得我們驕傲,畢竟當前的國有企業改革還處于初級階段。
與國企和民企打過交道的企業會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同樣一個項目,與國有企業進行商談的時間,要多于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的業務往往有嚴格的流程,而民營企業在流程方面要簡化得多。因此,國有企業的辦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要低于民營企業。
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審批流程,已經讓不少群眾感覺“心累”,其實國有企業的一些流程操作,會讓人覺得心更累。一個簡單的工作要經過部門副領導、部門領導、分管領導、分管副總經理、總經理以及董事長的審批。即便“簡政放權”已經提及多年,很多國有企業內部依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內部優化,甚至出現越優化越復雜的情況。
簡政放權是國資改革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如果國資領導能夠將部分權力下放,讓分管領導、部門領導甚至是普通職員在權職范圍內就可以做出項目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資的辦事效率。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優化,這需要國資在內部進行組織優化,一是通過架構優化將需要審批的流程和人員優化,加快審批速度;二是劃分更為精準的工作事項判定,根據不同項目的輕重緩急以及涉及的資金量做出權力下放,減少高層對細小工作的干預。
實現內部流程的簡政放權,一是需要國資聘請專業的顧問團隊或咨詢管理公司,對公司的各類流程進行優化;二是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例如培訓、教育等,讓國資系統的各級領導意識到權力下放的必要性,要讓領導有意識放權,要善于放權、敢于放權。這種方式說起來簡單,在國資領域內又涉及一系列問題,譬如一旦工作出現問題,對下層工作不知情的領導層可能會負連帶責任。這是簡政放權的難點之一,國家對國資系統相關管理方式要進行同步的優化,否則國資領導依然會在經營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敢進行真正的簡政放權。
對國資系統的績效考核是另一個難點。國資系統中往往存在“無過就是功”的傳統,這導致在國有企業系統中,人們寧可無功也不愿意有過,為了避免在創新中出現錯誤而受到處罰,員工們會日復一日、千篇一律地工作,不敢主動創新。激勵員工不能只是精神上、口頭上的激勵,但由于國有企業薪資結構的特殊性,國有企業并不能輕易對員工物質獎勵,因此員工的工作動力也自然有限。缺少創新精神的企業,自然也不會有源于自身的發展動力。
設置合情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部分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的做法是進行員工持股,以此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然而從其披露的公告來看,很多公司員工持股并非是全體員工的持股,而是中層領導,這依然無法調動整體企業發揮創新動力。績效管理,必須惠及國資整體系統,并且要允許表現優秀的員工的薪資水平超過管理層。
績效管理還需要廢除“無過就是功”的傳統,建立“無功就是過”和“在允許范圍內犯錯”的制度。對于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為公司創造貢獻,或者在崗位上長期沒有創新的人員,必須受到一定的懲罰;在創新中,因出現失誤、錯誤,只要導致的經濟損失在合理范圍之內,只要沒有連續多次的失誤、錯誤,都應該免除責罰,以此讓員工們放心大膽地去創新。和雙創一樣,只有大眾都在創新,國家才能進步;只有全員都在積極創新,企業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才能更好地發展。
紀律方面也是國資改革的一大重點和難點。要大力打擊國有企業中存在的各種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等行為。國資系統和民營企業不同,內部涉及更多的官員權力問題,因此也存在不少以權謀私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惡劣問題。打擊貪污腐敗,一是需要政府不斷派出巡視組于各國資系統進行認真檢查,主動尋找可能存在的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的問題;二是要鼓勵人民群眾、企業員工對存在不法行為的個人、企業進行監督、舉報,國家實施舉報人保護及獎勵制度,提升人們對貪污腐敗的舉報意識。
實際上,國資改革存在的重點難點難以在篇幅較短的文章內進行全面剖析和描述。總結而言,國資改革的重點難點在于,國資改革之后的運營權由誰來掌握?國資系統之間的關系又該如何處理?國資系統的職能又該如何轉變?解決方式很簡單,三個字,市場化。再延伸,解決方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化”。
說起來很簡單,但處理起來難。一是要對管理層進行規范化建設,二是要堅持市場化管理制度,三是不斷優化薪酬分批制度,四是做好股權配置,五是要優化組織內部構架,六是要完善監督及舉報制度。

宋清輝在演講。徐言 供圖
在實際改革過程中,不同行業的改革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不可簡單的一刀切。在人們所關注的能源行業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國資系統中改革的一大重點和難點。一方面,能源對中國而言是重要軍事戰略儲備,在中國現階段國情下不能完全放開,改革難度大;另一方面,就國資需求而言,資源高度集中不可能為企業帶來長久的高收益,存在改革需求。然而,能源行業國企內部又存在多種問題,復雜程度也非常高,改革過程存在諸多困難。
從當前改革情況來看,能源行業國有企業改革,和眾多行業一樣,一是要以市場化為導向,通過政企分開、實施分類改革,在符合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逐步推動市場化機制進一步完善;二是要推動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從管理能源行業國有企業為主向管企業資本為主進行轉變,將管理構建變為國資監管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經營性國企三個層級,提升能源行業中國有資本的效率。三是要優化能源行業中的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優化相關國有企業內部構架,對不同形態的子公司、孫公司等企業,該清退的清退、該重組的重組,該培育的培育,不斷為國資創造新的發展動力;四是適應從國資壟斷到國資占絕對控股的過程,這是國資角色的重大改變,外部資本的涌入會令能源行業國有企業的效率發生變化,經營也將有所改變,管理層在管理思路上也需要進行改變。
能源行業國有企業改革如取得實質性進展,將會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有助于刺激實體經濟朝不斷創新優化的方向發展,改革的紅利也將會不斷釋放,為全中國的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帶來做強做優做大的動力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