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青措 萬德加 周太本
(1.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西藏 拉薩 850000; 2.西藏達孜縣雪鄉衛生院,西藏 拉薩 850000; 3.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木許鄉衛生院,西藏 昌都 854000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高寒地區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根據資料表明,在高原地區各類骨關節炎中此種疾病占有相當比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在我國此病的發病率達0.24%~0.5%,致殘率高,預后不良,且沒有很好的根治方法。
本組30例經檢查后類風濕因子陽性,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平均年齡40歲,病程最長20年,最短2個月;長期生活在潮濕寒冷環境中者30例;病情較輕者28例。主要癥狀為關節晨僵、疼痛、壓痛、腫脹及活動受限。有多個關節受累,且呈對稱性,手足小關節先受累,導致關節畸形,最多見的畸形為近端指關節梭形腫大及爪性手。
①晨僵至少1小時;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脹;③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④對稱性關節腫脹;⑤手部有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放射學改變;⑥皮下有類風濕結節;⑦類風濕因子陽性。具備4項者可診斷為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藥浴3天后進行藏醫脈瀉療法。另外口服十味風濕散,二十三味秦皮散,十九味黃水散。其他要格外注意流質飲食及其避免劇烈活動。
治愈:關節畸形嚴重者保持原性的基礎上,所有癥狀消失,并能參加體力活動,觀察一年未復發者;有效:手足小關節活動受限及其疼痛等癥狀比治療前有明顯的減輕者;好轉:天氣寒冷或換季時有關節疼痛外其余癥狀消失者。
1次使用脈泄療法治療后治愈15例,占50%;好轉11例,占36.7%;有效4例,占13.3%;2~3次脈泄療法治療后治愈20例,占66.7%;好轉8例,占26.7%;有效2例,占6.6%,總有效率達95%以上。
旺某某,男,藏族,50歲。20年前首先出現拇趾關節和雙膝關節腫痛,逐漸蔓延至手足小關節紅、腫、熱、痛、并呈對稱性,尤其在春秋季加重。曾用止痛,消炎類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經針灸或艾灸治療時疼痛有所緩解,但易復發。2年前病情加重,并且手足小關節活動受限,經檢查后類風濕因子陽性,并符合上述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經脈泄療法治療后病情好轉。
類風濕性關節炎藏醫稱“正布”,主要是屬于人體生理性“隆”“赤巴”“培根”不足或紊亂,風寒、潮濕侵襲關節及機體造成運動障礙,影響人的生活、學習、工作及身心健康,重者導致殘廢,失去自理。而且病因復雜,病程較長,應用抗風濕治療效果一般不理想,其關節變形,致殘率達70%~80%。被西方醫學稱為“不死的癌癥”。藏醫脈瀉療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但療效顯著,且穩定不易復發,又無痛苦或無副作用,是一種可取的治療方法。
[1]宇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M].藏文版.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