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麗
(赤峰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赤峰 024000)
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如今文化藝術之間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現象。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就茶樂的價值內涵,以及獨有的情感表達和詮釋方式看,茶樂元素在整個茶藝文化中的深厚影響力,其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整個茶藝文化的展現方式,同時更重要的是其讓整個茶藝文化更具有觀賞力和認知力。
茶藝表演藝術是我國整個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整個茶藝文化在具體應用和展現過程中,我們看到,其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一種獨立而完善的文化機制,正是該文化在出現與發展過程中,充分注重了藝術元素和文化理念內涵。當然,就茶藝文化的具體特性看,其并不是單一的文化藝術形式,只有注重多樣化藝術元素的充分融入,從而才能實現茶樂藝術傳承發展的最佳效果。比如,加入我們在品茶的茶社或者茶館中,聽到優雅的古箏伴奏樂,那么,一定會讓我們深化對茶藝文化的全面認知和具體理解。
當然,我國是傳統的茶葉生產大國,因此整個社會文明中,形成了很多與茶葉相關的文化元素內容,這些元素內容的存在發展,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當前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茶藝文化就是茶文化與各項藝術資源綜合融入,從而形成的重要元素。而在整個茶藝文化進行表現和詮釋過程中,其作為重要的文化藝術元素,就需要注重選擇整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各項元素整體融入其中,通過選擇合適的理念內涵,從而提升整個茶藝文化的影響力和展現效果。
茶藝作為茶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播和弘揚我國的茶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2008年茶藝,已經被列入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而茶藝文化自身就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而且完善的系統體系,整個茶藝文化中,所蘊含的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和環境選擇等內容。而整個意境的營造和主體背景的襯托全都來自于茶藝背景的選擇。通過選擇適宜的茶藝背景,來渲染出茶藝的清純、幽香和質樸的氣質,同時又是對茶藝自身藝術品味的一種提升,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的領悟到杯中茶的清香。喝茶在我國由一種最普通的休閑方式不斷演變為“品茶”的一種境界,這種形成是在文化推進的浪潮中,不斷演變形成而來的。特別是當把“茶”和“藝”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更高雅的藝術形態,這種民間的藝術從生活藝術,充滿著生活情趣逐漸深化為一種舞臺藝術,需要借助于人物、舞臺、燈光和道具的襯托渲染給飲茶者帶來美的體驗。最后升華為人生的藝術。茶為國飲,好茶者眾,懂茶者寡。能從茶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和境界才算的上真正的懂。因此,整個茶藝文化體系中,其不僅有著完善的茶文化元素,同時也融入了社會大眾的情感認知,并且融入了與表演發展相關的文化藝術元素,比如背景音樂、舞蹈,甚至是茶服元素等等,進而使得整個茶藝文化體系,成熟發展成為展現和詮釋我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重要內涵。
茶藝是一種茶文化的藝術化詮釋,也是茶文化理念的綜合化詮釋,其萌發于唐朝,發揚于宋代,到了明朝,進行了改革創新,在清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整個茶藝文化,實現了不斷發展和演變。從達官貴族到平頭百姓,都對茶藝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經過提煉和深化,茶藝藝術也形成了幾大門類:表演型茶藝,重在通過表演茶藝來宣傳和普及茶文化,推廣我國的傳統文化;待客型茶藝,相對于生活化一些,主人通過茶藝泡茶會友,可以邊品茶邊交談,沒有表演秀的那種華麗感;營銷型茶藝,通過現場的茶藝展示來獲得圍觀者和顧客對茶葉、茶具的喜愛,從而達到推廣和銷售的目的;養生型茶藝;通過茶藝來調和自己的身心,使自己能夠處在一種平和的狀態,拋去雜念、靜心打坐修身養性,提升自我。
其次,沒有重視大眾的精神層次和審美需求,茶樂自身的社會認可度和影響力不夠、缺乏創新,不利于推進茶樂文化的發展。如同品茶一般,如今真正的品茶和懂茶者本就很少,人們對茶藝的認知還停留在一種粗線條的模糊狀態,簡單的煮茶、洗茶盞、聞茶等等,更不用提及怎樣的茶配合怎樣的器皿、水溫的控制如何,飲茶的舉手投足舉動如何等。在大眾認知都相對簡單和淺薄的狀態下,人們對茶樂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可能就簡單的認為這是一種現場音樂的伴奏,陪襯烘托氣氛,古箏彈奏《漁舟唱晚》、《漢宮秋月》、《陽春白雪》等作品更是曲高和寡。考慮到大眾音樂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趨勢,在茶樂與古箏的結合時,可以采取更為廣泛的音樂素材。當然,那些曲高和寡的經典古曲是瑰寶也不能舍棄,可以增添新的音樂素材,如現代有著濃郁中國風的歌曲作品,從速度到和茶藝情境相匹配的,可以引進茶樂體系,這樣的帶入可以使茶藝在被豐富了的背景下獲得更大群體的共鳴和認可,同時也對宣傳茶藝文化提供了發展的平臺。
結合古箏這一樂器的獨有特征和藝術形式,我們不難看出古箏樂器在進行具體的表演和彈奏時,其具備的風格特點,以及古色古香的藝術形式,更能讓人們清晰、精準的去品味古老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如此有內涵的藝術形態自然離不開茶藝背景的支撐,所謂背景除了指茶藝表演現場物件的鋪設陳列、屏風、字畫等硬件,更需要的是有些藝術內涵的音樂背景的烘托。在茶藝中有特指的茶樂藝術,作為以民族器樂為主的演奏,通過和茶藝表演的節奏和環境的完美契合達到一種完整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全新的聽覺和視覺體驗。在眾多的民族樂器演奏中,以古箏最能體現和襯托出在烹茶和品茶時的那種意境和心態。茶樂體系中古箏最受青睞,憑借其表演形態和婉轉悠揚的音色,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有著很強的娛樂性,特別是古往今來的很多作品中很多的文人都把古箏藝術融入到詩詞歌賦中,同時又對名家大作的詩詞文章譜寫配曲,通過古箏傳遞出其獨特的神韻。也正是這樣的一種結合,配之以古箏質樸、古典的音色,一首首古箏作品總能讓我們體會到“高山流水”的感受。
古箏作為古老的民族樂器,早在秦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唐代時期已經發展形成13根樂弦,唐朝時期我國的各種文化發展迅速,對外交流更是頻繁且廣泛,已經形成了相對專業的音樂機構,不僅僅是古箏技藝的規范和提升,整個音樂發展在我國音樂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為同時期茶藝的萌芽提供了堅實的音樂環境。
結合茶藝文化的發展狀況和整體訴求看,其中茶樂因素與古箏藝術的充分融合,將在豐富茶藝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實現整體藝術內涵的綜合創新與優化。縱觀如今古典音樂藝術表現狀況,不難看出,茶樂元素與古箏藝術的充分融合,實現了整個茶藝文化的成熟發展。
古箏藝術發展的現狀仍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不足,比如,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其沒有對歷史文化的發展,進行深刻的了解和剖析,使得茶樂藝術和古箏的結合不能形成龐大的欣賞群體,同時未能形成完善的茶樂傳承文化氛圍。任何一種藝術形態的形成和發展,實際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其存在和發展過程中的時代性和必然性。要了解茶樂和古箏藝術,如何才能夠成為茶藝背景的主導,除了要知道茶樂藝術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形成的背景,對于茶樂和古箏的藝術發展的起源和背景,同樣要有所了解。
要加大藝術的創新能力,在傳統曲式、曲風和演奏形式上都要找到合適的契合點,去找到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的音樂風格。除了豐富古箏作品,努力提升國民的音樂審美水平和音樂素養也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些有著強烈的民族性色彩的音樂精粹,需要社會大力倡導和普及高雅藝術的賞析教育,為其的存在和傳播提供土壤。總之,需要在古箏作品不斷豐富和賞析教育大力推廣的雙重努力下為茶樂藝術和古箏獲得更大的社會認可度欣賞群體。
當然,針對茶藝背景中茶樂和古箏的結合缺乏教育的引導和助力這一狀況。我們必須從融入創新機制入手,結合具體而全面的藝術創新,從而推動藝術發展。在當今我國的文化傳承體制下,雖然對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社會認知度有著普遍關注,但是傳統的教育體制和以文化課為主的考核制度仍然使得藝術教育成為教育的短板,在中小學的教育體制中基礎的音樂教育較之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完善和提高,無論是學校的引導還是家長的主觀追求培養孩子獲得一項藝術特長成為了一種趨勢,在學校有統一的教師授課和點撥,而真正成為藝術主導力量的是課外的各種音樂培訓機構,古箏作為一種入門簡單普及性廣的藝術形式,因此,古箏藝術的發展應用也更為便捷。
茶樂和古箏的結合作為茶藝背景,有著深厚的文化支持和歷史溯源,古箏藝術和茶樂藝術作為重要的音樂藝術形式,其中包含了系統化全面化的藝術理念和價值內涵,當然,在傳統的茶樂藝術表演過程中,其都有著古箏藝術的應用機制和狀況,因此,可以說,在當前茶藝文化展現過程中,使用茶樂藝術和古箏藝術,其能夠讓整個茶文化的藝術化色彩實現最佳展現。
[1]張宏宇.我國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過程中的作用與地位分析[J].福建茶葉,2014(6):247-249.
[2]王建樹.云南少數民族茶藝表演設計要素探析——以傣族茶藝表演“雀之靈”為例[J].理論界,2014(18):179-182.
[3]陳力群.中國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32-36.
[4]劉盛龍.淺析茶藝表演過程中樂曲的選擇技巧[J].農業考古,2015(19):26-33.
[5]張明行.談幾例茶藝表演主題創意文化內涵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茶葉,2016(1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