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楊艷麗
(黑龍江省綏化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綏化 152001)
我國是茶葉大國,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在旅游業不斷發展的沖擊之下,我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也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中。在2016年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中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在全域旅游模式的指導之下,我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成為了旅游發展的重點內容。全域旅游視域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我國文化茶葉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及新興旅游方式的突破。
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大發展,給我國也帶來了客觀的經濟利益,但迄今為止,我國的旅游產業仍舊處于觀光旅游的階段。我國是茶葉大國,茶葉的種類繁多,茶產地分布廣泛,茶文化歷史悠久,茶葉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發展特色,是自然文化和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茶文化還沒有成為旅游發展的重點。隨著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的提出,茶園觀光旅游逐漸被提上發展的日程。在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的指導之下,茶園觀光旅游在政府、企業等的支持之下,如雨后春筍般在神舟大地上出現,
中國是茶葉的搖籃,我國發展茶園觀光旅游極具優勢。首先,我國有著相當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早在三國時期,我國就有關于種茶的記載,歷史上很多的文人騷客都在其詩詞中有對茶的描述,陸游更是偏愛寫茶。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徽商的出現和發展,茶葉貿易迎來了歷史上最鼎盛的300年,茶文化也隨著徽商的商隊抵達了世界各地。其次,茶園的產地多為我國各地風光秀麗的地區。不得不說,茶園觀光旅游要依賴于豐富的旅游資源,而茶樹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對自然環境的要求,多生長于我國自然風光秀麗的地方,這樣的自然優勢,決定了其能在秀麗的自然風光的支撐之下,更好的將茶園觀光旅游發展起來。最后,當地政府及企業的支持。我國的茶園觀光旅游發展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在政府及企業的巨大資金投入之下,茶園的建設一步步的趨于完善,逐步向旅游產業靠攏。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葉的加工廠遍及全國各地,各茶葉廠經營分散,各個茶企業秉承著不同生產及銷售理念,各自為陣的經營方式使得茶企業難以形成較大的規模。在茶葉的市面上,甚至存在著以次充好的現象,因此茶葉的質量難以達標,這嚴重的影響著我國茶葉市場的擴大和茶葉競爭力的提高。即使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影響之下,很多的茶企業改變其經營的方式。開辟新的發展思路,對茶園進行重新的包裝和升級,努力打造成為風景怡人,突出茶文化的觀光生態茶園,并且在茶園中開展茶葉的采摘、茶園的觀光等活動,但其開展各項活動的目標僅僅是為了實現茶葉的銷售。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各茶企業缺乏相應的發展意識,對于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發展并未進行深入的了解,對于政府在茶葉生產和科技提高的初衷并不了解。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大國,我國茶葉的種類繁多,其中知名的包括西湖龍井、信陽毛尖、黃山毛峰、云南普洱等,與之相關的茶葉博物館也是相當多。在茶園旅游文化發展之處,茶葉博物館成為了發展茶葉旅游的主要陣地,各地區的茶葉博物館多與當地的旅行社合作,由旅行社負責展覽游客。無論這些博物館采用何種旅游模式,都有一種共同的特點,就是立足于茶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制茶歷史,以茶藝和茶文化解讀為主要方式進行茶企業的宣傳,以求擴大企業所生產茶葉的影響力,最終將茶葉銷售出去。而事實上,各個企業之間并不是合作和協同的關系,而是競爭的關系,這無疑暴露了茶葉觀光旅游文化發展中凝聚力不足的缺陷。
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是將茶園、茶文化及旅游緊密的結合起來一種新興的旅游模式。由于其涉及到茶產業技術管理、茶葉生產加工、茶文化解讀、及旅游管理等各個方面,因此,人才處于極端匱乏的狀態。現階段,在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過程中,所有的茶文化人才均來自于茶農、茶商等,這些人才是依賴著長期從事茶產業而積累的經驗而成長起來的,并未經過系統的專業的學習,因此具有天生的弱項,也很大的制約了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正處于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的初期,迫切的需要進行相關的復合型茶文化人才的培養,從而在人才的推動下帶動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發展。
我國在為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做出不懈的努力,在當前階段,全國各地的茶園觀光旅游文化已初具雛形,多以自然景觀與茶園觀光相結合的旅游模式,積極的打造出茶葉采摘、茶園觀光、制茶欣賞、農家樂等一條龍服務的觀光旅游基地。但全國各地的茶園觀光旅游模式大同小異,同質化的現象異常嚴重,對于當地旅游資源的挖掘不夠。我國茶葉的種類繁多,各種茶葉的產地、屬性、特點及文化內涵等均有差異,當前這種高度可復制性的茶園旅游模式,不能充分的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也難以將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進行有效的宣傳,更沒有將茶園觀光旅游與當地的餐飲業、旅游業、文化產業形成一條互贏互利的產業鏈,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由于茶葉種類的繁多,各茶企業所產生的茶葉不盡相同,絕大部分企業均是各自為政,因此在各茶產地,均沒有特色鮮明的茶品牌,這直接導致了我國的茶葉品牌不響,但各個品種在市場上沒有較大的影響力,所有品牌的年產值達不到一個發達地區企業的產值。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之下,政府在進行茶園改造的同時,理應完善茶葉的標準、質量測評并加大在茶文化旅游方面的資金投入,將區域內的茶葉品牌進行整合,統一以地區進行命名,并統一開展大型的宣傳活動,使品牌與產地一致,以達到擴大知名度的目的。茶葉博物館作為宣傳茶文化的主要陣地,政府應該積極引導茶葉博物館的建立,打破企業和品牌的限制,深入的挖掘區域內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塑造出特色鮮明的茶品牌。
我國具備建設茶園旅游基地條件的地區非常之多,黑龍江也包括其中。真正的茶園觀光旅游基地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秀麗的自然資源為依托,集傳統村落、旅游設施、茶葉生產銷售、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這樣的一個區域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區域資源的整合。在進行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時,要積極的與當地的一些特點相結合,力求能帶動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其次,產業要多元化。旅游產業之所以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就在于其能帶動當地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為該地區帶來巨大的消費群體。最后,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與工業園區有著本質的差別,茶園觀光旅游園區是一個區域的概念,需要進行相應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在各行各業進行產業的聯動之下,不僅茶園觀光旅游文化能得到迅猛的發展,當地的經濟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主要依賴于我國秀麗的山川,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我國的茶產地多處于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更加合理的資源整合是我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所必須要依托的。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之下,立體化旅游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旅游+茶文化的發展模式是茶園觀光旅游基地建成的基本模式,我國的茶產地均應在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模式之下,利用本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完善茶文化旅游體系,建成獨具特色的茶園觀光旅游基地,形成有特色的旅游路線,借此提升茶園觀光旅游基地的知名度,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人才的培養是發展的核心。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相關人才需要具備各個方面的專業素質,但目前相關的人才稀缺,嚴重的制約了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發展。茶產業是一種復合型產業,與工業、農業及服務業均有一定的聯系,并且地域性極強。因此,要加強與當地高校的合作,設立相關的特色專業,定向的為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輸送人才,采用彈性學制、學徒制的教育模式,加快人才的培養。同時也要與地方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合作,短期內提供茶藝、茶制作、茶種植等方面的人才,解決茶園觀光旅游產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實現茶產業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全域旅游理念的出現是旅游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茶文化作為我國獨特的文化形式,在旅游業的推動之下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旅游產業,即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我國全域旅游視域下的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仍舊處于起步的階段,但它有著十分巨大的發展潛力,要從政府、人才、資源配置、產業聯動等四個方面著手,深入的挖掘出茶文化的潛力,實現我國茶產業與旅游業的完美結合。
[1]朱德亮.旅游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論茶園觀光旅游的文化產業管理[J].福建茶葉,2016(6):140-141.
[2]邢甲志,于春英.山東省綠茶文化創意產業開發路徑分析[J].江蘇商論,2016(10):12-14.
[3]甘飛云.全域旅游視角下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探析——以黃山市為例[J].農業考古,2016(5):111-115.
[4]王進修.觀光茶園導視系統設計探析[J].福建茶葉,2017(7):134-135.
[5]吳文浩,胡慶龍.茶旅游發展與茶企業能力的關系研究——來自黃山旅游的經驗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