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娟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茶,為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起源于神農氏嘗百草嘗得茶滋味,興起于唐代,受多元文化影響開始在邊貿傳播,鼎盛于宋代,市民生活的高度繁榮刺激了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傳統茶文化糅儒、道、法家乃至佛教皈依思想,清凈無為,又自成一體,渾然佳成,可稱為中國傳統文博瑰麗中的一朵奇葩,卓爾不群。
茶起初以片、塊狀熬湯煮水作藥用,后作為皇室貴族招待貴賓所持的佳釀飲品,發展極盛之時全國各地無人不飲茶,無人不品茶,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少,拳拳相宜。茶具同樣在茶道形成之時便已誕生,我國最早的茶具制作以陶土為主要成分,口小底兒大,狀貌像極了一只缶,用來制茶、煮茶、飲茶。
孫楚詩云:“薑桂荼荈出巴蜀”。由此可推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飲之事。我國茶葉與茶文化初興于巴蜀,如若這般推進,茶的歷史大抵距今至少有三千年。至唐,荼去一筆,便生茶字。唐朝是歷代王朝中經濟、政治、文化、甚至是對外開放交流的鼎盛時期,而在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茶具也必然應運而生。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因此衍生了茶與茶具結合、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的潮流與趨勢,直至今日,仍為世人談頌不已,津津樂道。
溫吞亦或滾燙的茶水中代表著綿長的和睦與熱烈的感情,這份帶有國人特色的情誼流入杯中,便化為無形的力量牽引著品茶者。緩緩捧起茶杯,茶葉成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交流情感,拉近距離的紐帶,紐帶兩端聯結著友誼的橋梁;細酌一口佳茗,自橋梁而上生發出積極蓬勃的韌性,升華為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價值體現。
直至魏晉時期,煮茶與飲茶容器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分別和差異,用于制茶的器皿叫做“茶具”,用來飲茶的器具稱為“茶器”。如果說唐代是茶文化的盛世,那么到了宋朝,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全國茶葉得到普遍發展,茶館林立。至明清,傳統茶業由盛轉衰,伴隨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我國茶葉科學技術向近代轉化。
壺增茶趣,茶增壺藝。二者相互襯托,正如花紅葉綠依偎增色。
唐之前的茶具種類不多,可以代表的有附帶托盤的青釉茶具,為后來茶具更加精致、種類更加豐富的演變的啟秀之作。隨著唐朝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的高度發達,茶文化得以極大的傳播,其物質載體——茶具的發展也因此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正如碗托從有至無、以蠟托為主到以瓷托為主、茶盞的制作、茶蓋、茶籠的產生……此般茶具兼實用與美觀于一體,恰恰迎合了唐朝茶文化迅猛發展的勢頭及傳播遠揚必需載體與工具的需求。
至宋,打破坊市界限與時空限制,市民文化生活得以極元縱向發展。與此相當,日常茶飲所持的茶具也更加多彩豐富,崇尚絢麗明艷,風格多樣,甚至興起“斗茶”之風。
“斗茶”源于唐代,別名“茗戰”,鼎盛于宋。規則多以兩人以茶水為戰,三局兩勝,而判定勝負的術語叫“水”,兩方茶葉的好壞則為“相差幾水”。起初以湯瓶煎水,繼而調入膏油。調入膏油,需觀察茶盞容量,將研制好的茶末倒入茶盞,再以湯瓶中的沸水注之,調和茶末如濃稠膏油。調膏之前,需得“溫盞”,而后注入沸水。斗茶的要領在于:一要看茶面上湯花著色與融合程度;二要查茶盞內壁與湯花相銜接處是否有水痕。最好的作品茶面上光澤亮麗,潔白如粟。稍許,水痕漸褪,遲者為贏家。因此宋朝茶具在演變過程中,逐步適應市民娛樂生活,煮茶多用喇叭形瓶罐,飲茶多用茶盞,而茶盞弧度愈來愈大,向上拱起,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香與熱度,保留了原汁原味,是茶具發展史中一大亮點。
至元,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瓶身更加修長典雅,壺嘴傾斜,便于注水;至明代,茶具狀貌風格基本定型,茶具圖案愈加絢麗;清朝則將茶壺、茶具、托盤上的圖案對應后搭配使用,并且出現了青瓷、琺瑯等?,F代,茶具樣式極為豐富,集聚各家所長,異彩紛呈。稍奢華的以金銀、瑪瑙水晶制成,大眾化的以竹木、玻璃制成。隨著現代茶文化的逐漸發展,茶具的品類也日漸完善豐富。
我國茶具種類豐盛,有些歷史悠久意境深遠,有些時尚新穎奪人眼球,皆與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息息相關,因此了解欣賞不同茶具的內涵有助于我們品味不同的飲茶文化。
古樸恬淡,自帶芳香泥土氣息,令人沉醉。最出名的為紫砂茶器,透氣透水,能夠盡可能的保留茶湯原汁原味。
常見瓷具有青瓷、白瓷等,至元代尤以青花瓷著名。造型別致,圖案精美,其特點為不與茶湯發生化學反應,因此有極好的成色和茶香,入口留香。
現代大眾化的茶具,源于近代,廣而當下。受快餐文化的影響,玻璃茶具使用更加便捷,特別是在公眾場所,價格低廉,受眾較廣。
茶壺質地多樣,包含瓷壺、紫砂壺等,評斷茶壺優劣即將其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若壺柄、壺嘴、壺紐三線合一,便為優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使用茶壺倒茶時不能將壺嘴對住桌旁人,以示禮貌,同時按穩茶壺蓋子,以防茶蓋脫落茶水流出。展開中華民族文明畫卷,茶香撲面而來,其中,紫砂壺最為出眾。美觀精良,透氣性好,以其沏茶,可得茶之真香、原味,使用時間愈長,壺身愈有光澤。
茶杯有大有小,常用玻璃杯沖泡,飲茶時可觀賞茶葉在水中上下搖曳、左右漂浮旋轉之態,美不勝收。男性握杯時手要合攏,象征權力在手,女性握杯應姿態優美端莊。茶盤常見于竹制木質,花梨、檀木等。部分盛水,部分接管排水。使用茶盤時,將茶具擺放整齊,且不能讓涼水、廢茶長時間置于茶盤中,避免茶漬沁入,應用布擦凈。聞香杯分為瓷質與紫砂,上部分提到紫砂有保留茶香之效,因此聞香時會影響,挑選時盡可選擇瓷質杯。
在我國傳統文人雅士對茶具的保養中,養壺筆一向是用來護理的用具。筆頭由獸毛制成,筆桿用竹、木制成,應注意的是,動物毛盡可能不要滑落,養壺筆使用后需晾干。
西湖龍井,碧色茶水中映見澈透西湖,心曠神怡;鐵觀音,杯中幻化高山流水,茶霧繚繞上升中好似白衣仙女于云端呼喚知音難覓,心神蕩漾;一杯黃山毛峰,拉入“幾回洞口乘風立,欲挾飛仙入翠微”的時代感,滿面春風,盈盈笑意。一股茗香,賞茶情物語;萬般茶具,唯情衷紫砂。
陸羽作經,才出現茶學;以茶作稅,才建立茶政;茶始銷邊,才開始有茶的邊境生產和貿易,茶在我國的經濟、文化中逐漸樹立起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白居易一生嗜茶,每日吃早茶——“起嘗一甌茗”;午睡后一碗茶——“起來兩甌茗”;晚茶——“晚送一甌茶”。此外眾多有名的詩歌詞文作品都出現于唐代。在品茶習俗和茶葉貿易空前發展的時代,世界上第一本尤為人知的完整描寫茶的書籍《茶經》也悄然出世。
我國茶史同中華五千年史般源遠流長,回味悠然。在漫長歷史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之時,飲茶方法也同樣伴隨生活習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進步,共有過三次演變。
原始部落時期,采摘茶葉的目的僅限于飽腹的本能與需要,而不是如當代細品茶的色澤、香味,因此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飲茶。逐漸,茶葉的功能被先人發掘,由充饑解渴,驅熱避暑,發展為醫治小疾,平心靜氣,便作為一種藥物,以熬、煎法使用。于是在茶葉的第一個階段里,茶以藥用,偶爾祭祀使用。
先秦至兩漢,茶從藥物轉變為飲料。煮茶時,通常大火轉細火,將葉片熬至細碎成末、成粘稠粥狀。乃至到了唐代,仍盛行此法。至今,我國一些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部落,仍受古法影響,習慣在“茶粥”中加入佐料使用。
興于唐,采摘好的茶葉先被以碾壓成茶餅,飲用時取出茶餅搗碎,再以沸水注之。至今磚茶的飲用方法也同樣如此,極大地保留了茶葉的完整性與口感,可以說是沖飲法的開山始祖。唐代陸羽曾明確反對調飲法中加入佐料,強調茶本味的重要性。而此種飲茶時只沖泡茶葉的品類,被稱為“清茗”。飲茶完畢,再細咀茶汁、茶葉,嗅覺、味覺都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唐代發明新法,采集初春茶樹嫩芽,蒸煮烘培之后,制成細散茶葉,而非茶餅。飲用時將全葉放入茶具沖泡,這種“蒸青制茶法”是茶史中里程碑性的改變。散茶飲時入口,怡情怡味。唐代已有鑒別茶質優劣的方法。宋代研碎沖飲法和全葉沖泡法同時盛行。到了明代,制茶方法以調制散茶為主,飲用方法也大多是全葉沖泡。這與現代大多數人的飲茶方法是一樣的。
中國茶道精神內涵分為四點:“和、靜、怡、真”。其中,“和”是茶道的核心靈魂?!昂驼咭?,天下之達道”,自中華上下五千年浩蕩歷史至今,和諧、協調一直是國家與人民言有形化無形的文化與傳統精神結晶,那么茶道中的“和”則具體表現為人與人、人與器具的和諧。“靜”則指由茶事生發出的淡雅氛圍與虛無境界。茶杯中茶葉泡開,整片舒張邊角蜷縮,宛如勾月放恣,云卷云舒,乘云駕霧般安寧、愜意?!扳眲t為不同人內心對不同茶的定位與享受觀感。“真”則上升至精神境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和諧悠然,是為茶道精華。茶與物并用,互相映襯,更顯人間滋味。
觀茶,不但能領悟到各地佳茗中氤氳的自然風光,還能體悟人生百態。一壺好茶唯有經過沸水沖泡,幾經沉浮方能綻放淳香。人生亦如此,歷經世事冷暖、飄搖沉浮后,方可自知。
品茶,飲人間情,回世間味,感悟別樣的茶味人生。因此,茶道盛行數百年,在歷史浩浩蕩蕩的長河中仍然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飲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并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茶具設計,即是為了在茶葉流通過程中保護產品,方便儲運,促進貿易除了歷史中被人熟知的飲用工具外,還承載著促銷、欣賞,甚至是傳承文化的作用。尤其是茶具外觀、形態功能的創新點,更是設計與文化結合的典例,因此茶具設計應與傳統茶文化契合,發揮作用。
[1]《家藏經典文庫》編委會.中華茶道茶經[M].出版地:江西美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