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韶亮
(集寧師范學院,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在社會生活中,很多人會將音樂與文化分離。普遍情況下,人們腦海中的音樂就是樂曲,文化就是語言文字習俗等相關的部分。但是事實上,從宏觀的角度看,音樂是文化的其中一個分支,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音樂的類型非常多,古典音樂常常和民族音樂放在一起被人們談論。八零后鐘愛搖滾,九零后喜歡R&B,后來由R&B引申而來的嘻哈以及后現代電子音樂又被新一代的人追捧。音樂的類型和花樣層出不窮,但是音樂的靈魂卻始終如一。無論是什么類型的音樂,都是取自于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的經歷和情感。因此,在音樂教育中,人們首先會學習到的是眾多音樂背后的故事以及音樂的情感表達。在茶文化中,跟音樂相關的文化包括采茶歌、采茶舞以及茶戲,茶樂等等。它們是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國非常引以為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為了了解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的關聯,我們特選取分別來自于北京、上海、南京這三所城市里共36所高校中音樂專業(yè)的教材來作為分析的樣本。通過對這些學校的音樂教材研究,我們發(fā)現,其中僅有2所學校的音樂教材沒有設計到茶文化知識,其余34所學校的音樂教材都有茶文化的滲透。其滲透的板塊主要集中在古典音樂學、民族歌舞介紹以及民謠的發(fā)展史等等。由此,我們可以初步地認識到,茶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的內容中是占據有一定的比例的。從茶文化在音樂教材體現的具體內容上看,我們發(fā)現有關于茶舞、茶樂以及采茶歌等內容在音樂教材中出現的頻次更多,也更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和重視。
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多以培養(yǎng)綜合型音樂人才為最終目標。所謂綜合型音樂人才,是指不僅懂得音樂的鑒賞能力、音樂編撰技巧,還應懂得音樂與生活、文化的必然聯系的人才。僅有很高的音樂天賦但是不具備將生活文化轉化為音樂旋律的人,只能停留在音樂的把玩上,無法創(chuàng)作深入人心的音樂。
長期以來,我國茶文化都是以一種由茶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的方式發(fā)展。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找到茶文化的身影,比如我們在城市社區(qū)中經常會看到茶館、茶影樓等等。茶文化可以融入到生活的眾多領域從而變得更加豐富,但是卻很少能夠從眾多領域中獲得啟發(fā)。這使得音樂教育對茶文化的指導意義顯得尤為珍貴。音樂教育首先在精神上給與茶文化以智力支持。關于音樂教育最重要的一條理念是音樂取自于自然和生活,是對自然的感悟、對生活的詮釋。音樂是情感的寄托和象征,而情感又是對生活的詮釋。在這一點上,音樂教育理念與茶文化的思想有了共鳴。我國茶文化正是發(fā)源于大自然,取自于人們生活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茶文化至高可以與哲學、宗教相結合,吸收了哲學的理性,經歷了宗教的洗禮從而顯得更加睿智和客觀。而音樂是思想的最高美感,茶文化在音樂教育的指導下會更加注重得體、押韻和氣質。經過音樂熏陶的茶文化不再只具有理性的智慧,而是更加兼顧有感性的柔美和溫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博大精深的今天,音樂教育對于茶文化發(fā)展的作用更像是園丁為一顆繁茂的樹修建張揚在外面的不協(xié)調的枝丫。因此,茶文化發(fā)展的協(xié)調性以及規(guī)律性非常依賴于音樂教育的指導。
音樂教育的形式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方式。我國目前現行的音樂教育模式主要以音樂鑒賞和樂曲實操相結合。通過翻閱眾多音樂教育教材,我們發(fā)現現在的音樂教材內容正在日趨完善。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茶歌和茶樂的背景介紹以及曲譜上。部分音樂教材對茶歌以及茶樂的背景介紹都從茶葉的種植歷史開始,這無疑是對茶文化歷史最給力的宣傳。比如某高校的音樂教材就有一個單元專門是我國民族音樂鑒賞,其中有一首屬于男女對唱的茶歌。在這首歌之前有一個前言部分,里面介紹了此首茶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故事:一對男女是在人們集體出工采茶的時候認識,從此便互生情愫,但是雙方羞于向對方直接表達情感。于是男方在大家一起采茶的時候就唱起了歌,女方聽出了男方歌里面的意思,便接了男方的尾音重起了新調,這首歌就是當時互有愛慕之情的男女在采茶時對唱所作。因此本首歌主要抒發(fā)的是青年男女在戀愛中的歡愉之情。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音樂教育對茶文化的傳承是起著直接性的推動作用的。相比于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傳承形式,音樂教育更加具有靈動性和趣味性。音樂教育雖然以傳授音樂知識為主要任務,但是就是因為音樂與茶文化在文化底蘊的意義上有著可以共通的地方,因此茶文化才可以非常自然地同音樂教育聯系在一起。并且,音樂的聆聽又調動了人的聽覺感官,從而使得茶文化變得更加靈動以及多元化。因此,可以認為,音樂教育在推動茶文化傳承的作用上面功不可沒。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見到茶文化的“身影”,但是我們卻并不知道那就是茶文化。比如,中老年人喜歡去劇院看采茶戲的表演,他們把這些表演同一般戲曲一樣看,雖然覺得不錯,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是屬于采茶戲,更沒有意識到這也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這些都表明我國的茶文化在人們心中的知名度不夠。人們真正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茶文化的存在的場合并不多。這些場合多數是在茶園參觀或者茶藝表演上。然而,音樂對于人們而言是普遍并且容易辨識的。像類似于茶樂、茶戲以及茶歌等板塊既屬于茶文化的內容,也屬于音樂教育的內容。因此通過音樂教育向人們普及這些知識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對茶文化也起了重要的宣傳作用。很多之前沒有了解過茶文化的人,在看到音樂教材中的介紹后也了解到原來我國還有專門的跟茶有關的文化收集。有些人會在音樂教育中的部分內容中發(fā)現過去耳熟能詳的茶音樂,從而對此類音樂的屬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以上這些都表明,音樂教育非常有助于提升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形象力。
音樂教育講究全面,不根據個人的喜好而對某些音樂類型有所偏袒。然而,可能由于西方音樂更加受年齡層級較低的人群的喜愛,在音樂教育教材內容的編撰上,西洋流行音樂總是占據教材的絕大多數內容。反而,涉及到我國的民族音樂的內容遠遠不及流行音樂,因此常常容易被人忽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流行音樂更受歡迎之外,還有一點在于,中國風的音樂都是需要用到大調,并且只能有三個主音符。這樣首先影響到的是中國風的音樂可選取的素材面非常窄。然而,茶樂并不受以上規(guī)則的束縛,因而它比較特殊。因此,在音樂教育教材內容的選擇中,可以更多地考慮茶樂、采茶歌等類型的音樂。因為采茶歌可以接受的音域較其他類型的音樂更廣泛,并且沒有嚴格的音樂規(guī)則需要遵守。所以它可以很好地適應音樂教材的要求。又因為茶歌取自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因此增加民歌在音樂教育中的比重實際上是為增加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宣傳提供好的機會。中國在不斷地汲取國外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同時,更應該充分了解本國自身的民族音樂,以此才可以確保民族音樂在我國音樂的主體地位不動搖。
因為音樂是無國界的,所以音樂教育從宏觀的角度上而言是世界音樂教育,而民族音樂只是音樂教育的其中一個分支。茶文化音樂更只是民族音樂的某一種。因此,茶文化如果要依托音樂教育的宣傳,其效果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在音樂教育中專門開展一種茶文化音樂教育,那么音樂教育對于茶文化的作用就是顯而易見了。再者,茶文化音樂本身就比較有難度,這是因為這類民族音樂對于學習者的聲線、音域以及天賦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導致的。而對于初級的音樂教育,學習者一般具備對音樂較高的興趣就足夠了。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對于學習者的要求本身就存在著差別,將茶文化音樂教育從一般音樂教育中分離開來,也更加有利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另外,對于音樂的愛好,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很少擁有共同的愛好者,因此將這兩種類型的音樂混在一起泛泛而學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減退學者對于音樂學習的熱情。成立專門的茶文化音樂教育,可以更早地將茶文化音樂愛好者挑選出來進行專門地培養(yǎng),一定程度上也讓茶文化的宣傳對象更加地集中,更有利于提高茶文化的影響力。
詮釋音樂的方式不應該只限于發(fā)聲,舞臺表演也應該作為音樂詮釋的重要方式之一。之所以強調將音樂與表演結合,最大的原因在于采茶戲作為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音樂與表演結合的成功典范。如果音樂教育更加注重音樂與表演的結合,也就意味著采茶戲容易獲得更多展示的機會。這對于茶文化而言,是非常容易拉近與關注距離的機會,容易獲得觀眾的好感與認可,是提升茶文化知名度的重要途徑。
[1]貝內特·雷默,覃江梅.《音樂教育的哲學:拓展視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2):138-144.
[2]王耀華.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結構體系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03(2):21-23.
[3]樊祖蔭.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J].中國音樂,2004(4):11-14.
[4]黃志根.中華茶文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5]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yè)考古,2004(2):32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