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為,瞿康莉
(東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中英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最多的便是茶文化,這對于加速發展我國大學英語教育起到了極大的助力作用。在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文化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理解力、語感、駕馭語言甚至在口語方面都找到突破口。飛速提升;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文化交流傳播的雙贏效果,促使中西方茶文化溝通,并增添我國茶文化的深刻影響力。由此,將在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自主地投入到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播當中去。將茶文化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載體,無疑是培養學生和教師跨文化意識的不二之選。
眾所周知,茶葉起源于中國,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被發現并流傳至今的大自然饋贈。在《神農本草經》中曾有相關描述,神農氏嘗百草,以茶解之,由此可見茶葉最初的功效主要是藥用,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逐漸開始用茶來生津解渴,中國茶文化也便從此起源。經過歷史巨輪的推移,人們開始愈加注重茶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度將其作為生活、待客、宴請甚至婚宴嫁娶中的必備品及風俗文化。唐宋時期,我國的茶文化已經達到了鼎盛時期,開始大量向歐洲和西方各國出口,影響并改變了不少國家在飲品方面的喜好,并且逐漸繁衍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英國茶文化。與此同時,茶圣陸羽撰寫了生平著作《茶經》,奠定了茶文化在我國的深厚基礎,同時也為我們研究古代茶文化的淵源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史料。
在英國的茶文化中,茶的含義可以理解為:用茶樹的鮮嫩葉子經過加工而生產出的含有茶氨酸、茶多酚等多種元素的飲料。除此外,英國茶樹最初的學名是Camellia Sinensis.Sinensis,用拉丁語翻譯,意為“中國的”,這恰恰證明了世界對于“茶葉起源于中國”這一說法的認可和贊同。
“君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極為高雅,意為具有高尚品德和博學淵識之人,自古以來便是我國士大夫與百姓心中尊崇和效仿的對象。而“君子樂茶”這一品性,更是有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積淀。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佛、道三家文化對茶文化的滲透,同時這三家文化也多為君子所好,因此,君子對于茶的青睞也便順理成章地有了文化緣由。君子講求“仁義理智信”,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為人處世之準則,茶是自然的饋贈,本身就帶有著一股仁和平淡之氣,自然是君子“天人合一”的選擇。佛家則講究“禪理”,飲茶誦經中感悟人生真諦,體現出君子心海廣而靜的特質;道家則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之自然,追求“道”之永恒真理,這與茶文化中的“茶道”不謀而合,當君子在品茶中體味茶道之時,與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便融為一體,不分你我。
這就是我國茶文化特質所體現出來的“君子樂茶”,其內涵正是我國傳統文化一直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樂茶,茶以其內蘊浸潤君子的品性,兩者渾然一體從而融合出具有深厚底蘊的中國茶文化。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中國茶文化更多地是強調其樂在其中的特性,而無關乎外界。
與中國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英國茶文化更多地講究“物我分離”。這與英國茶文化起源于英國皇室的引領具有很大的關系。當茶葉作為商品傳入英國之后,很快便受到了英國皇室的贊賞和追捧,這無疑為其茶文化的形成染上了貴族氣息,與中國茶文化注重精神境界的體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初茶葉傳入英國之后,因為凱瑟琳對紅茶的青睞,掀起了英國皇室飲茶的熱潮,并隨著英國對外貿易的擴大逐漸流入貴族之中,后來又普及到民眾之間。其茶文化的形成與英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相連緊密,由于英國人午餐與晚餐之間的間隔時間太長,所以英國那些貴婦人便興起一種“下午茶”的風潮,以此來消磨時光。隨著這種風潮的普及,熱愛社交和貿易的英國人逐漸為其賦予了新的功能,在“下午茶”期間,不僅是婦人們相聚閑談的時候,更是商人們進行貿易和紳士們社交的好時機。從此開始,“下午茶”開始從一種簡單的生活習慣變成了英國人約定俗成的社交禮儀之一,并成為了上流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征標志。
由此可見,英國的茶文化一開始就不是如中國茶文化那般扎根于自然,而是從社會風氣演化而來的,自然帶有世俗氣息,是一種可以尋摸蹤跡的行為藝術,而非抽象精神氣韻,這與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只是英國人所喜愛的茶文化也并非僅僅局限于這樣的世俗習慣之中,后來由于貴族的引領,英國人對于茶會中所用的器具、社交的禮儀甚至參加茶會所要穿著的服裝都有了形式和種類的追求,并從中體現出英國人對于茶文化的理念——追求形式上的美。
可以說,英國茶文化帶有西方色彩的實用主義思想,為世界茶文化之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豐彩,同樣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文化瑰寶。
如果說文化是廣博的大海,那么語言作為非物質的存在,又帶有社會和人文色彩,自然可以流向文化的汪洋之中。
我們將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由此看待大學英語的教學,那么把文化教學融入其中,自然可以使得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從而滿足我國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底蘊和交流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雙重需要。
眾所周知,英語知識存在著語法句法過多、詞匯繁雜冗長等一系列的缺陷,所以其傳統的教學過程本來就帶有一定的重復性和單一性,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對于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進行語言使用的訓練而忽略學生內心自主學習的愿望和感受,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將不同的文化知識作為背景前提,使得學生主動融入教學過程之中,以保持大學英語教學的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但目前我國高校中的英語教學狀況并不容樂觀,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融合度難以滿足我國在這方面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會到文化背景對于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必須把該語言所處的文化環境帶入到課堂和學習氛圍中來,才能帶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去。下面我們將以茶文化作為代表,來淺析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教師和學會的跨文化意識,以期達到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的目的。
中西方的文化雖有不同,但卻在某些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中西方的茶文化之間便存在著眾多共通之處,將茶文化作為英語教學的文化背景無疑是一個絕佳的視角。茶文化的內涵廣闊,它不僅只是種茶品茶時的意趣所在,更包含了該國家人民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和審美價值觀念等等文化內容,以此為切入點,必然可以帶動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印象。除此之外,合理利用中英兩國的茶文化作為英語學習和交流的背景,對于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都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
培養跨文化意識在我國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要,將中西方茶文化作為英語教學的文化底蘊,不但可以為我國英語教學開創出一種全新的模式,更可以在傳播我國茶文化,發展我國茶文化產業方面生發出不可估量的影響。本文對于中西方茶文化進行了初步的比較,并在茶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方面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期在培養跨文化教育學習意識方面提供參考,為我國英語教學的前景開創貢獻力量。
[1]蔣玨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培養策略分析[J].英語廣場,2016(4):11-13.
[2]李莎,汪樂.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影響因素的個案研究[J].教育導刊,2011(1):56-58.
[3]宋春燕.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4):78-79.
[4]李皎.淺論大學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教學實踐和對策反思 [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