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平
(遼寧省阜新蒙醫藥研究所,遼寧 阜新 123199)
肩關節周圍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簡稱肩周炎,蒙醫學上屬于關節“協日烏素”病范疇。主要臨床表現為肩關節部疼痛,牽扯,肩關節活動受限,上臂不能上舉、后伸,肩關節周圍組織粘連而引起肩部肌肉萎縮等。該病以女性為多見,多發生于55歲左右,近年來作者應用蒙醫溫針灸配合內服蒙藥治療肩周炎152例,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2017年11月確診為肩周炎患者152例,門診及住院患者。男67例,女85例;左肩28例,右肩42例,雙肩82例;年齡最小者40歲,最大者70歲,平均年齡55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15年,平均病程3年。
1.2診斷標準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和計劃委員會蒙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蒙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的有關肩周炎的診斷標準為準。主要表現為: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和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各方向主動、被動活動均不同程度受限;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肩部肌肉萎縮;X線片檢查肩關節無明顯異常。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自愿參加,服從醫生的指導,并配合治療和隨訪;③年齡大于40歲,小于70歲。
1.4排除標準①具有嚴重的原發性器質性疾病者;②久病體弱、嚴重神經官能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對藥物成分過敏者;④不能配合治療、隨訪者;⑤已接受其他有關治療病例。
2.1溫針灸療法穴位:肩髃穴、肩髎穴、肩貞穴。操作步驟: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暴露患側肩部,穴位常規消毒,采用華佗牌2寸不銹鋼針快速刺入,得氣后將艾條(根據病情調整艾條,直徑2cm,高1.5~3cm的2~3壯)套在針柄上,艾條下端距皮膚3~5cm左右點燃。待其燒盡自滅除去灰燼后將針取出。每日溫針灸1次,留針30min左右。7次為1個療程。
2.2結合內服蒙藥治療早晨飯后額爾敦烏日樂3g,嘎古拉-4湯,3g,水煎引服。中午飯后額力吉根琪素-25,2.5g,溫水口服。晚飯后嘎如迪-13,2g,森登-4湯,3g,水煎引服。并根據病情對癥選用其他蒙藥辨證施治。7天為1個療程。
參照肩周炎療效評價標準。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改善;無效:肩部疼痛無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無任何改善。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痊愈84例,占55.26%;好轉66例,占43.42%;無效2例,占1.32%;總有效率98.68%。療程最短1個療程,最長4個療程,平均2個療程。隨訪60例,1~2年均未復發。
興某某,女,56歲,教師,2016年1月6日就診。雙側肩部疼痛活動受限半年余近日加重,曾經服消炎鎮痛、抗風濕等藥物(藥名及劑量不詳),病情稍微減輕,但不理想。夜不能寐或寐中痛醒,梳頭、洗臉困難。查體:雙肩關節活動受限不能上舉、外展,肩關節多處壓痛,肩部肌肉無萎縮,無紅腫,脈象緩弱,舌苔呈淡黃苔薄。尿呈淡黃,味小。雙肩部X線片均無明顯骨質病變。診斷為:肩周炎。用上述溫針灸及口服蒙藥治療5天疼痛基本緩解,活動基本自如。共治療2個療程痊愈。1年后隨訪未復發。
肩周炎因急性損傷或慢性勞傷使受損的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骨膜等組織在骨骼附著處,早期發生充血水腫等一般無菌性炎性反應,以后形成不同程度的炎性粘連,纖維組織增生,最后形成不同程度的炎性組織變性和萎縮,形成蒙醫關節“協日烏素”病,引起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礙[2]。蒙醫學認為該病由于黃水增盛與巴達干和血相搏凝聚于關節部而阻礙氣血運行所致;或因創傷黃水增盛與血交搏于關節;或濁熱余邪侵襲筋脈骨節,致氣血運行受阻而發痛。久處濕地,汗后受涼而身感寒邪均為誘發本病之因素[3]。蒙醫溫針灸是以祛寒,除“協日烏素”為原則的具有針刺和艾灸的雙重效應,可利用艾灸的熱力通過針體刺激穴位,達到溫經散寒、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除“協日烏素”等治病的目的。并結合應用的蒙藥如下:安神,鎮靜,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功效的額爾敦烏日樂;調節“赫依”,健脾胃功效的嘎古拉-4湯;除“協日烏素”,消腫功效的額力吉根琪素-25;祛風通竅,舒筋活血,鎮靜安神,除“協日烏素”功效的嘎如迪-13;清熱,除“協日烏素”,消腫功效的森登-4湯等辨證施治。總之,應用上述療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總有效率達到了98.68%。表明溫針灸配合內服蒙藥治療肩周炎療效滿意,比較穩定,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