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豫嵐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廣州 510850)
德學教育簡稱德育,是指在一定的社會范圍內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有體系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活動,旨在通過受教育者的積極認知、主動體驗和實際踐行,形成與社會發展相匹配的人格與品德。德學教育具有鮮明的歷史性、民族性和階級性,會隨著時代的不同、民族的不同、階級的不同而發生相應改變。對于我國而言,德學教育是一種涵蓋了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較大范疇,它與自然科學、文史教育等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補充,能夠促進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保證,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前提,因此在高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中一直都占據著重要地位。
如今,隨著我國生產方式的不斷革新與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對于大幅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高校的師資力量日益增強,教學水平逐步攀升,教學內容和方法從傳統的單向單一式教學變成了雙向全面式教學,高校對人才的培養策略因而也從技能型、知識型人才向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德學教育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則成為了德學教育的思想與理論來源。眾所周知,茶文化是茶事活動與傳統民族文化習俗長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形態,內在清雅高潔,外在悠然醇厚,性質純凈、禮儀豐富、思想深刻,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的育人及育德理念,對于德學教育具有極高的借鑒價值,理應在學生德學教育中得到充分運用。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深刻,它將歷朝歷代各家文化流派的思想理論轉化成為儒雅的茶風、精湛的茶藝以及高深的茶道,毋庸置疑,理解和研究茶文化可以幫助人們塑造良好的意識形態和價值態度,特別是對茶性、茶道與茶德等內容研究可以讓人們切實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與生活的過程中所創造出來共同價值體系,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人們的精神環境、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幫助人們養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茶性、茶道與茶德是茶文化的靈魂與生命,因而也是德學教育學習與借鑒的重點內容。
茶性是指茶葉的自然屬性與內涵屬性,從外在來說,茶葉生長在自然山林之中、清澈流水之畔,得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沒有摻雜一絲塵世的紛擾,是最為純粹、最為清透的存在。“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性儉”,言下之意就是茶葉所具備的樸實、清廉、簡單的自然屬性,這正與倡導節儉、廉潔的個人思想品德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生長環境而言,茶葉有不遷不移的習性,凡生長在一個地方,便會在這一方土地牢牢扎根,不會四處飄搖,這正映襯出中國人民的民族情結與愛國情感:“生我養我的地方就永遠是我依戀的故鄉”,這正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格調相契合。從其功能層面而言,茶是純天然飲品,生津解渴、除困解乏,同時又擁有諸多藥用價值,比如提神醒腦、消炎殺菌、敗火降燥、疏通血脈、暢通腸道等,在人類社會得到了廣泛應用。從不為人所知的野生植物,漸漸變成幾乎人人都離不開的健康飲品,也體現出茶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象征著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關系,與當今的生態德學教育相一致。就其內涵屬性而言,茶文化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呈現出不同的內在構想,這些思想歷經時代的錘煉而升華統一,構成了人們對于茶葉認知和應用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既是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知識的極大豐富,也是對儒、佛、道等諸家思想的深度提煉,人們通過飲茶活動,可以明心凈性、陶冶情操、提升修養、提高審美,進而形成高雅的精神世界和完善的人生格局。
茶道正式形成體系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陸羽著成《茶經》一書,詳盡地介紹了制茶、取水、生火、煮茶、品茶等一整套茶道流程,每一個步驟都有嚴謹的工序,每一道工序又有其高度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飲茶活動由是成為了一部優美細膩的藝術作品,極具美感和深意。陸羽認為茶道可以展示出茶人的品格與情操,他把飲茶視為一種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通過細細觀賞與品飲,達到“靜心儉德”的效果。具體來說,茶人在飲茶的過程中,重溫儒、佛、道的精神意蘊,透過一杯香醇的茶湯來參禪悟道、品味人生,獲得內心的洗禮與人格的澄澈。茶道講究和諧、和靜、和美的思想,人、茶、環境要合而為一,這就要求茶人要沉淀思緒、心無旁騖、淡泊萬物,以最純粹的心境來完成茶道的每一個步驟,透過茶、水、火、器及環境之間的和諧化一,習得認知外物、適應外物的態度與方法,實現內外的平衡。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以禮待人、一派和氣,每有賓客來訪,必以茶相敬、和誠處世、互助互勉,可以說,中華民族圍繞茶道形成了一系列禮儀規制,人們通過敬茶與飲茶活動來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共同創造出和諧的氛圍,這與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高度一致,并能在道德層面起到相應的推進作用。
茶德是人們在飲茶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道德情操,是茶道的靈魂所在,它既是對茶人品性的外化,又能夠幫助茶人精進與完善其品性,對于德學教育的意義不容小覷。陸羽提出茶最適宜“精行儉德”之人飲用,言外之意是清雅高潔的茶應當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我國最早的茶德標準,也是茶道的精氣神所在。后來,唐代劉貞亮提出了“以茶散悶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仁禮、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的茶德思想。當代茶學專家王澤農則提出,茶德是茶道的本質精髓,是天性、人性與茶性的共性所在。莊晚芳先生則提出了“廉美和敬”的茶德思想,認為廉儉可以育德,倡導以清茶來推行茶德,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素養。茶德不僅有其內在的理念,還有其外化的實踐,是對德學教育的有力延展。飲茶往往是最能夠體現以及培養茶德的途徑,人們要在適宜的環境和時間飲茶,選擇清幽純凈的天然背景,在有意與自然交流之際煮茶。煮茶則要選自然山泉之活水、取天然曬干之木材,水火交融,乃得香氣四溢之茶湯。人們在淡然萬物之際,靜靜地讓茶湯浸潤心田,心靈在悠然之中得到凈化,境界也在澄澈之中得到升華。
茶文化是一種集休閑、禮儀、修養、知識、藝術、習俗等于一體的文化形式,在豐富人們文化積淀的同時,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人們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出良好的道德素質,對于學生道德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茶文化提倡力行精儉,這一點從茶道中即可看出,無論從是環境、衣著、茶具來說,還是從清飲的方式來看,都是極盡簡單與自然,把重心放在“茶”上,要觀賞它在水中的優美形態,要品味它與生具備的天然口感,要賞析它瑩亮清透的茶湯色澤,要細嗅它柔和醇厚的自然氣息。不但飲茶如此,為人處世也是如此,人們應當淡泊名利、清廉節儉,不以外物左右自己的內心,要始終堅持自我、秉承初心,做一個純粹的、自在的人。這一點對于學生的德育工作特別是正確“三觀”的形成尤為重要。在日漸開放的現代社會,一體化發展趨勢越來越顯著,社會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強大,很多國外的資本主義思想進入我國,與傳統價值理念形成了激烈碰撞,這對于“三觀”尚未確立的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強調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對金錢和利益持無限崇拜和追求的態度,認為功名是個人價值的體現方式,而中國傳統文化主張集體主義、淡泊名利,講究萬物和諧、回歸自然、一切從簡、世事歸零,兩者在價值理念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一旦學生在兩種理念之間徘徊并最終向個人主義價值觀靠攏,勢必會對其道德素質的培養產生不良影響。所以,盡早地把茶文化思想引入學校教育之中,用源遠流長的文化內容來感化學生的內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繼續弘揚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
茶樹的生長環境多種多樣,有些溫暖濕潤,有些則頗為惡劣,但茶樹并不挑剔環境,而是隨遇而安,在各種環境下生根發芽、頑強成長,即便是在陡峭的山坡上,它也能夠與周圍的環境找到平衡點,在汲取所需營養和水分的同時,也為外部環境營造綠意、鎖住營養與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吸引其他植被前來落腳,呈現出一派和美的局面。茶樹除了擁有美化環境的功能以外,還樂于將功效神奇的茶葉奉獻給人們,自己眼里卻始終不見金錢名利的影子,永遠保持著優雅高潔的內心。通過茶文化教學,把隱藏于茶葉背后的美好精神品格予以外化,可以加強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認知,更加明確自己所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責任,以建設和諧社會為己任,努力拼搏、不求名利,在獲得內在境界提升的同時,也逐步實現了自我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為社會及國家建設做出貢獻。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和民族氣節的充分展示,是極其重要的德學教育資源,不僅能夠在知識儲備上實現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還能夠在道德品格上滿足社會對德才兼備之人才的需求。所以,學校在德學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借鑒和應用茶文化的豐富形式與深刻內容,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科學高效的“三觀”養成教育。
實現茶文化與學生德學教育的有機結合,應當首先找到兩者的一致性,即育德與育人,并立足于這兩個基本點,積極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呈現出趣味性高、互動性強、含金量高的茶文化教學課堂。
一方面,應當在校園中普及茶文化教育,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茶文化課堂進行延展,使之具備一定的動態性和多樣性。對于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學校可以延續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以集體課或者小班制的形式對這些內容進行闡釋。基本內涵解釋過后,則應當帶領學生“溫故而知新”,舉辦茶文化有獎知識問答等活動,來鞏固所學內容,同時,可以把活動范圍擴展到校外,組織學生參觀茶文化博物館、觀賞茶道、游覽茶園等,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茶文化中關于自然與和美的思想,并逐步讓這種良好的思想品格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生根發芽。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應當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完善,只有教師對茶文化具備充分理解,才能夠言傳身教,把茶文化的德學內容完完整整、實實在在、清清楚楚地傳遞給學生,避免誤解與不解等情況的發生。
另一方面,應當創新教學模式,積極運用多媒體設備,借助網絡平臺,切實提升茶文化德學教育的實效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教學設備也有了質的提升,影音設備現在幾乎已經成為每一所學校的必備硬件。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師尚未扭轉教學理念,依然采用黑板書寫與教科書結合的方式,使得課堂沉悶無味,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茶文化是一門文化與藝術學科,涉及的領域方方面面,影音文件極為豐富,所以在教學課堂上應當積極與多媒體設備相配套,通過茶道視頻、茶禮視頻、茶樂賞析、茶詞鑒賞等內容來增添課堂色彩,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外,各大網絡平臺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師也應當把握住時代的脈絡,通過微信平臺、微博平臺、QQ平臺、學校論壇等多種方式來宣傳茶文化的德學思想,把茶文化填充于學生的碎片時間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福建茶葉,2015(5):58-60.
[2]李良.淺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4):64-65.
[3]涂乃天.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與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5(11):138-139.
[4]鄺邦洪.以德為行以學為上:高校師生成長的基石[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