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倬,鄧 偉
(江西科技學院管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98)
最近幾年以來,我國已經步入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小企業集群,尤其是本文重點研究的茶葉加工企業集群,應該持續地轉變自身的發展理念,保持茶企業集群的良好發展態勢,持續地提升茶企業集群的發展能力、層次和水平,加快企業集群升級換代的步伐,促進自身的發展和壯大。
它指的是以某個主導產業為主要內容的相關產業或某個特定行業很多彼此聯系的中小企業與它們的支持機構在這個區域空間中的集合。中小企業集群是很多中小企業在某個地理空間中的聚集,或者在相關產業內產生的相關價值網絡。中小企業集群以形式多樣、層次較多的方式,出現在各個產業與相關地區中。它們存在著復雜化、多樣化的內部關系。從組織理論上來講,它是介于企業與市場間的中間組織形式。
它指的是大量中小型茶葉加工企業形成了專業化、合理的分工與合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各自發揮自身的原材料優勢、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勞動力優勢、資本優勢,從而形成了較強的品牌優勢、規模優勢,具備較強的綜合競爭優勢、它涵蓋了與之相關的中介組織與商品市場等多種服務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發揮茶葉加工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茶葉加工企業集群的壯大和發展。
該理論指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地理空間上相互關聯又彼此分工的中小生產企業群、服務機構、研究院所、高等教育組織等共同組成的一種區域性組織機制,區域性組織機制會產生與支持相關的創新活動。在這其中,中小生產企業群供應、制造相關的產品,并進行創新,高等教育組織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研究機構開展技術生產與知識創新等;與政府機構等多種服務機構,從法律法規與政策制度層面規范相關的創新活動,商業機構、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集群升級和創新提供金融支持與服務。
西方學者認為,中小企業集群存在著非線性演進的特點,可能會發生跨越當前的發展階段,涵蓋了波動、回旋、反復等多個過程。該理論的主要觀點如下所示:中小企業集群升級是依據集群自身的集聚效應,強化自身的循環發展,從最初的萌芽產生期推進到穩定成熟期的發展過程。然而受到內部、外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并非任何中小企業集群均會長時間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其中不少中小企業集群都會逐步衰退下去。所以,為了讓中小企業集群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切實延長它們的生命周期,應該在集群發展的不同階段和過程中,及時實現中小企業集群的換代和升級。
它指出,品牌管理、營銷服務、研發與設計環節具有較高的附加值,但是制造環節與生產環節只能得較低的附加值。所以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與地區而言,為了扭轉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弱勢地位,應該持續地對中小企業集群實施換代和升級。它提出了中小企業集群的產品、工藝流程、價值鏈與功能升級等方式;論述了價值鏈治理在積極地推動中小企業集群升級換代過程中的重要性。
最近若干年來,我國學者對該領域開展了需要的實證分析與理論研究。第一,借助路徑依賴理論,實施針對性的研究和分析;第二,注意到價值體系中存在著既競爭又合作的不同層級的中小企業集群,常常存在著反升級與升級之間的角力;第三,論述了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壯大的外源與內源動力體系,它也是其持續獲得競爭優勢,促進中小企業集群穩步升級的最根本動力;第四,除了在常態化、確定性的經濟增長環境下實施的集群升級,也應該把握不確定背景下,如經濟衰退、金融危機等動態局勢下,如何促進和推動中小企業集群穩步升級的措施和方法的問題。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茶的故鄉,福建是國內種植茶葉歷史最悠久的茶區之一。長期以來福建被譽為“茶樹品種寶庫”,也是國內舉足輕重的產茶省份之一。它擁有非常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最適宜生產茶葉的地區之一。在這其中,地理與氣候條件非常特殊,再加上茶區民眾的非凡創造力,造就了多元化的茶類產品與茶樹品種,如鐵觀音、武夷巖茶、福建茉莉花茶、永春佛手茶、福鼎白茶等享譽海內外。特別是白茶與烏龍茶,它們是福建地區獨有的、具有很大優勢的茶類,它們的色、香、味、形獨具特色,品質非常優異,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好評。最近若干年來,福建茶產業穩步邁入新的發展階段。2009年福建全省的茶園面積已經達到了254萬畝;茶葉年產量累計為26萬噸,大致達到了國內茶葉總產量的20%,在全國排名第一。烏龍茶累計達到了12萬噸,在全國烏龍茶的生產總量中占到八成;涉茶總產值高于二百億元。
福建省的茶葉總量、出口創匯、單產、良種數量、良種普及率、特種茶葉與銷售總額等數據長期居于國內第一的位置。如今福建省已經形成了以閩北、閩南為主的烏龍茶區,閩東地區、閩西北地區屬于典型的多類茶區。這些地區都成立了大大小小的茶葉生產企業,它們也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稅源之一。在這其中,從種植茶葉到茶葉加工出售,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等諸多環節,牽涉到多個領域,產業具有較大的關聯度,從業人員較多。全省范圍內從事茶葉生產、運輸、加工、包裝設計、文化宣傳、經銷、生產資料供應與機械制造等多個行業的從業者有三百多萬人,這個數量接近福建省農村勞動力的25%。
綜合來看,雖然福建省已經成為了全國范圍非常重要的茶葉產地,也建立了很多的茶葉初制、精制工廠,經營毛茶收購,茶葉精制與銷售,然而這些企業的規模比較小,茶葉的生產制作和經營銷售等活動過度分散。福建的不少地、市、區、縣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于是紛紛嘗試著在本區域范圍內組建產業集群,希望獲得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然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這些中小企業集群缺乏完整的產業鏈,業內發展的深度依舊比較淺,業間存在著比例失衡的現象,彼此銜接不夠緊密。全省范圍內從事茶葉生產、制作、銷售的數千家中小茶葉企業的規模比較小,和迅速變化的茶葉市場之間缺乏高效率的連接體。部分茶葉產品出現了非常突出的生產、加工、銷售彼此脫節的現象。茶葉市場信息咨詢業務不夠完善,社會化服務與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科技含量不是很高,無法充分地適應當前茶葉市場發展變化的迫切需要。效益低、成本大、賣茶難等問題依舊非常普遍。這些因素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福建茶業中小企業集群的和諧發展與優化升級。
隨著各個地方茶葉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和壯大,部分中小規模的茶葉企業逐步擴大生產規模,積累了一定的生產資本,增強了自身的茶葉品牌效益與市場影響力,具有變成龍頭企業的較大潛力。在這種情況下,相關中小企業集群的管理者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氣培養它們中的茶葉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升與促進當地中小茶葉企業集群的壯大和發展,會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它所帶來的技術創新,會加快該集群內不少茶葉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工藝改善,在更大程度上促進當地中小茶葉企業集群的穩步升級。
最近若干年來,茶葉消費逐步向保健、方便的方向前進,茶葉產品的綜合利用備受重視,國內的茶葉深加工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它涵蓋了固體速溶茶技術、茶飲料加工、制備茶葉中的天然提取物的相關技術。此外,還涵蓋了生產制造產品加工設備的技術。當地應該積極地引進國內外的各種茶葉初加工與深加工的新設備、新技術、新流程,以持續地提升茶葉加工的工藝水平,更好地滿足茶葉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的需要。
系統化的產業配套機制,可以穩步提升這些茶葉企業間的有效合作水平,減少茶葉企業的管理、經營成本,增強中小企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茶葉中小企業必須準確地定位本身在該集群產業鏈中的具體位置,強化與集群中相關企業之間的前后聯系,完善產業鏈。政府部門應該強化與集群企業的交流與溝通,立足于茶葉企業集群的實際狀況,構建與之相吻合的產業協作鏈與快速交通網絡。它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偏遠地區的中小茶葉企業集群的升級,也可以更好地推動地區級或者省級產業集群,實現自身的集群升級目標。
協同創新既會在較大程度上促進集群內各個中小企業的發展,又會有效地推動中小企業集群的穩步升級。為了推動中小企業集群內的協同創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科學指導、大力支持中小企業集群的創新活動。應該為集群中的相關企業打造高質量的溝通體系與交流平臺,支持這些中小企業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鼓勵相關企業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相關技術;為這些中小企業與相關的科研院校搭橋牽線,為集群企業搭建針對性較強的研究合作平臺和渠道。
綜上所述,茶葉中小企業集群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切實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利用先進的茶葉科技,逐步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健全的中小企業集群配套機制等。這些中小企業集群必須密切配合,優化合作環節,健全集群協作機制,獲得更多的智力支持和財力支持,再加上龍頭企業的有效帶動,更有針對性地實現中小企業集群的升級。
[1]徐虹釵.福建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2]論福建省茶葉產業結構優化[J].徐虹釵.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2(1):12-14.
[3]宋春明.福建茶產業集群的優勢與可行性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7):5-6.
[4]牛艷梅,鄭寬明.基于資源稟賦的產業集群融資問題研究——以漢中茶產業發展為例[J].中國商貿,2010(4):93-94.
[5]王先俊.淺析貴州茶產業企業集群的形成[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