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菲菲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陜西西安 710061)
時值2017年,《紅樓夢》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因為1987年電視劇版《紅樓夢》播映,迄今已經超過三十年。三十年間,電視劇版《紅樓夢》得到了中國觀眾的熱情擁戴。這不僅是《紅樓夢》劇組精益求精的結果,更是小說《紅樓夢》獨特的藝術魅力。《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高度。《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扛鼎之作,不僅是作者曹雪芹十年辛酸淚的結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可用說,《紅樓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熔爐,蘊含著異常豐富的文化類型。中國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便被作家納入到了創作視野,成為鑄就文化高峰的重要基石。
《紅樓夢》的膾炙人口不僅是作者曹雪芹的一人之功,更是傳播發展的重要結果。普羅大眾對于文學作品《紅樓夢》的接受還有部分距離,但是對于電視劇《紅樓夢》卻能實現家喻戶曉的目的。這便是傳播的直觀性和有效性,它促進了《紅樓夢》更為廣泛的傳播和發展。當然,面對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應該讓國人眾人皆知,更應該傳播到外國友邦。在對《紅樓夢》的對外傳播中,翻譯便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紅樓夢》容納了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紅樓夢》中茶文化同樣繽紛多彩。
《紅樓夢》翻譯的必要,在于其雅致的藝術性和深刻的思想性,這不僅是中華民族所應該借鑒和吸取的,同時也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訴求。因此,《紅樓夢》存在巨大的文化價值和交流作用,可以溝通東西方的文化和認知。然而,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本國作家運用本國語言創造出來的鴻篇巨制。再偉大的作家也不可能使用別國語言創造別國經典。所以這就造成了《紅樓夢》的翻譯障礙,這也是橫亙在東西思想交流之間巨大的文化溝壑。
正是基于此,才有了翻譯工作的必要性。翻譯可以達到溝通雙邊文化的目的,促進交流,增加文化互信。然而對于簡單的指代性的語言翻譯還可以達到還原式的翻譯,但對于《紅樓夢》中博大精深的藝術和思想卻很難做到完美的翻譯。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而言,翻譯作品是原著作家和譯者共同創造的結果。期間,譯者需要根據翻譯國的文化傳統和接受習慣對原著進行修改,旨在達到正常的交流和傳播。面對《紅樓夢》中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繽紛多彩,翻譯者應該借助一定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將茶文化翻譯得妥帖適當。所以以語用學為指導,便是在單純的翻譯技巧之上,使《紅樓夢》的翻譯更加符合接受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因此“就翻譯策略而言,可運用語用學等效(pragmatic equivalence)翻譯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1]由此可見,語用學不僅僅是翻譯《紅樓夢》的方法和策略,更是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開辟新的道路。在以語用學為指導的道路上,不僅可以將為傳統文化的翻譯和傳播開拓了道路和途徑,同時也使《紅樓夢》的茶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讓人類優秀的文化惠澤全球。
盡管《紅樓夢》中蘊含著多姿多彩的茶文化,然而其本質內涵還是蘊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因此,以語用學為指導下的《紅樓夢》茶文化研究,其實是在中國茶文化范疇內的翻譯和研究。然而,對于語用學視閾來說,其用在《紅樓夢》茶文化翻譯的嘗試還相對較少,這不僅是因為《紅樓夢》中茶文化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同時也是東西茶文化的差異所致。
《紅樓夢》創作于清朝中葉,茶文化發展到此時已經不單單是飲料的一種。此時的茶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性,承載著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茶由士大夫參與,因此茶文化呈現出典型的文人氣度和精神象征。“文士飲茶是一種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飲茶。”[2]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有著典型的閑情逸趣。所以作者曹雪芹將茶引入小說,絕不只是為了將茶作為飲料飲品呈現,茶文化在《紅樓夢》中代表了作者的精神向度和美學追求。因此在《紅樓夢》的一百二十回中,涉及茶文化的多達一百一十二回。在中國傳統古典名著中,如此綿密細膩地書寫中國的茶藝術,實為罕見。所以《紅樓夢》的茶文化不是作為物象呈現的茶飲料,而是滲透著作家對茶的哲思和思考。所以在對《紅樓夢》中的茶文化進行翻譯時,存在巨大的挑戰和困難。這種挑戰既來自《紅樓夢》文本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與中國茶文化的文化象征息息相關。
一般來講,翻譯的首要目標便是將原文盡可能還原地翻譯給接受者,使之最大程度地了解作者真實的創作意圖。然而,其實在翻譯過程中卻常常忽略環境之間的差異。由于信息接受者和傳輸者所在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很難實現接受環境的相同。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注重接受環境的差異,這既是語用學帶給翻譯工作的啟示,同時也是翻譯工作的內在要求。就茶文化而言,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極大的便利和優勢,畢竟在東西方文化中都存在“茶”的概念。盡管隨著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變化,東西方的茶文化發生了流變。但是由于帶有相同的名稱,不會給接受者造成過于強烈的陌生感。然而,單單從茶的字面角度來看,其實茶在英語中是有所擴大的。茶在漢語中有四種解釋,但到了英語中卻呈現五中意義,所以語義的擴大造成的便是接受環境的差別。“認知語用學的關聯理論認為,信息發布者接受的認知環境存在差異。”[3]正是基于茶文化接受環境的差異,語用學才能夠指導和使用《紅樓夢》的茶翻譯。盡管中國茶文化在運用語用學作指導上還存在巨大空白,但是語用學確實能夠幫助中國的對外翻譯。因此,將語用學與《紅樓夢》的茶文化相結合不僅明智之舉,同時也是必經之路。
中國的茶文化門類眾多,精彩紛呈,其體現出的中國氣質和民族個性代表著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作者曹雪芹正是將茶文化的精髓深刻地運用到了小說《紅樓夢》的創作之中。在《紅樓夢》中既有將茶名幻化成寓言的“千紅一窟”,同時也有對中國古典茶具的細致書寫。《紅樓夢》中所囊括的歷史文化紛繁復雜,而對茶文化的書寫可以說淋漓盡致。唐朝陸羽將茶作為創作主體創造出了影響全球的《茶經》,而曹雪芹書寫的《紅樓夢》,因對茶文化的細膩詳實足可以稱之為小說版的《茶經》。這不僅是作者曹雪芹才情創作的結果,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巨大的文化魅力的玉成。
中國的茶文化品類眾多,各具特色。不僅有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六安瓜片,還有普洱、雀舌等多種茶品。可以說中國的茶名本身便是一門學問,蘊含著極強的藝術價值。《紅樓夢》中同樣存在眾多茶飲品,不論是老君眉、暹羅茶,還是千紅一窟,都帶有極強的文學色彩和藝術魅力。因此在對茶名稱進行翻譯時,應該特別注重語義變化。由于中國的茶到了西方,不僅有茶的意思,同時也有“下午茶”的含義,所以應該使用語用學的觀點對茶名進行區別和分析,力求達到翻譯的精準。
千紅一窟作為《紅樓夢》中典型的茶名稱,帶有極為強烈的象征色彩。賈寶玉從夢游太虛幻境,嘗此茶品。此茶生于譴香洞,利用各種花草烹制而成。顯然曹雪芹將茶名命名為“千紅一窟”帶有他個人的悲天憫人的情懷,而這種情懷與茶的文化訴求相暗合。所以對于“千紅一窟”的翻譯應該有所創新,不應該只是中規中矩。在語用學的指導下,不僅應該翻譯出“千紅一窟”的含義,還應該點明其一語雙關的文化內涵。所以將“千紅一窟”單純地翻譯成“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便過于簡單,借助語用學的指導,應該將其譯作“Maiden’s Tears”。這樣的翻譯不但可以體現出茶的特點,同時也有“千紅一窟”豐富的文學內涵。
中國的茶文化不僅有著豐富的茶品類,同時也具有十分考究的飲茶器具。小說《紅樓夢》作為茶文化的百科全書,不僅有對茶品類的直觀描寫,同時也涉及到了眾多的茶器皿。在眾多的茶器皿中,最經典的莫過于茶筅。茶筅作為普通的調茶工具,在《紅樓夢》中擔當著重要的戲份和重量。因為茶筅是元妃贈給弟妹的禮物,它代表了皇權和恩寵。當然,茶筅能夠成為皇親國戚往來互贈的禮物,不僅是它制作精美,更重要的是茶筅自身所蘊含的文化意蘊。所以在對茶筅進行翻譯時,應該注重對其特定環境的指示。因此將茶筅直接成“a bamboo teawhisk”可以點明茶具的材質,但并未點明其在文中的具體內涵。所以根據語用學的指導,應該將其翻譯成“a bamboo whisk for cleaning teapots”,這樣的處理不僅點明了茶筅的材質屬性,更點明了其在文中的文化內涵。所以這樣的翻譯既是符合文中茶筅的具體含義,同時也是符合語用學視閾的內在要求。
語用學指導下的《紅樓夢》茶文化翻譯,注重的是對茶文化細部的翻譯和理解,體現的是茶文化內涵和精髓。因此,將《紅樓夢》的茶文化翻譯置身在語用學視閾下不僅是語用學對翻譯的啟迪和貢獻,同時也是《紅樓夢》翻譯的積極探索和努力追求。伴隨著中國軟實力的日益增強,中國茶文化會借助對外傳播的東風源源不斷的傳播到世界各處。隨著“一帶一路”的穩步進行,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加入到翻譯的行列,這些傳統文化將會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內涵影響全球,惠澤世界。當然,《紅樓夢》茶文化翻譯所使用的語用學視角便是在這發展主潮中強有力的實驗,這不僅有利于《紅樓夢》茶文化的有效傳播和發展,同時也能夠為其他優秀傳統文化開辟道路。因此,《紅樓夢》茶文化以語用學作指導,不僅有利于自身傳播,也有利于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對二者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1]何自然.翻譯要譯——什么翻譯中的語用學[J].外語與翻譯,1997(2):193.
[2]陶宗儀.說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3]任影,張慧琴.目的論視角下《紅樓夢》茶文化英譯比較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