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麗軍
(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移動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大量新思想、新價值,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十分大的影響,對我們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和道德評判體系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面對新的形勢,我們不僅要創新思想和手段,來讓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得到更好保護和傳承,用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帶動整個社會價值理念的更好發展。對于此,將我國民族樂器與傳統茶文化進行融合,可以讓二者產生新的璀璨火花,增強我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讓人們得到美的享受和藝術熏陶之時,也可以讓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新的時代里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顧名思義,中國民族樂器指的是中華民族在漫長進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樂器和音樂。其不僅有著多種多樣的豐富外在形式,同時更是蘊含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人文、社會、民俗、審美等諸多內涵,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呈現載體。
現在的考古學研究證明,我國最早的民族樂器可以上溯到商朝時期的編鐘,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悠久歷史。現今出土并保存良好的成套編鐘最為出名的是在1978年于湖北隨州出頭的戰國時代的曾侯乙編鐘。其采用的是青銅材質,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依據不同的音調次序編制而成,其外形端莊大氣沉穩,用不同的木棒來敲打編鐘,能夠演奏出清脆明亮又悠揚動聽的旋律。即便是現代音樂編鐘都難以很好地演奏出來。可以說,編鐘是我國民族樂器的“鼻祖”,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有力證明。
但是也要看到,編鐘是古代的“貴族樂器”,其主要被用于宮廷和王公貴族家庭當中,當時普通人民很難享受到編鐘這一樂器及其所演奏的音樂。然而在漫長的歷史中,勤勞聰明的中國人民,根據自己所生活地域的特征、民俗等元素,創造出了十分豐富的民族樂器,如二胡、古箏、嗩吶、笛子、葫蘆絲等等。這些樂器根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具體實際,在材料、制作工藝、演奏特點上都有著獨特的風格,展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百花齊放的多元化藝術特點。
我們來從宏觀角度看一下我國民族樂器的代表種類及其音樂的內涵特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生活環境和所產生的民族文化都各不相同。生活在北方和中東部的漢族的傳統樂器有嗩吶、二胡、古箏、笛子等。生活在北方的漢族人喜歡用嗩吶、二胡等樂器演奏一些或是高亢激昂或是深沉悠遠的音樂,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等,這體現了北方漢族豪放而慷慨的民族性格。而生活在南方的漢族人則偏愛古箏、笛子、琵琶等民族樂器,所演奏的音樂相比較來說較為委婉優美、清雅空靈,如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琵琶名曲《漢宮秋月》等,這體現了南方漢族人秀氣細膩、內斂溫和的民族性格。
與漢民族一樣,我國其它眾多民族同樣創造了燦爛的樂器和音樂文化。如生活在茫茫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根據其民族特點創造了獨特的馬頭琴,造型精致,樂器上方是馬頭形狀,體現了蒙古族騎馬射獵的特點。馬頭琴在演奏時,音色十分渾厚而淳樸,這與蒙古族豪放熱情的民族性格十分契合。馬頭琴早期所演奏的音樂內容,主要是一些與其民族歷史有關的史詩說唱,因此馬頭琴及其音樂在一定程度上說承擔著蒙古族的歷史傳承。再來看看維吾爾族的民族樂器。生活在新疆的維吾爾族喜歡采用一些彈弦樂器和手打樂器,如彈布爾、都塔爾、達卜等,這些樂器聲音脆亮、音色優美,適合組合在一起進行演奏。而由于維吾爾族熱情奔放、善歌善舞的民族性格,因此其民族音樂一般會隨歌舞進行,旋律較快且富有節奏感,非常歡快喜悅。
我國西南地區的民族眾多,加上當地物產豐富,植物種類十分繁多,因此當地的民族大多就地取材制作樂器,如壯族的馬骨胡、七弦琴,苗族瑤族侗族的蘆笙,彝族的彝胡,傣族的葫蘆絲,侗族的牛腿琴,瑤族的長鼓,京族的獨弦琴等等。這些樂器所采用的材質十分特別,包含竹子、黃泥、荔枝木、桑木、陶泥、蘆竹、牛骨、泡桐木等種類豐富的材質。同時,這些樂器在制作工藝上也各具特點,深刻體現了當地不同民族的審美觀念。在演奏的音樂上,這些民族的樂曲旋律大多熱情奔放,并且在內容呈現上具有極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有的樂曲以故事為主,把趣味性、藝術性巧妙融合,做到了寓樂于歌、寓教于歌。有的樂曲主要用于表達感情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愛情,如一些你唱我和、以歌對答的山歌,在樂器的演奏和年輕男女的演唱下,具有十分強的藝術感染力和沖擊力。
其實,上文所說的民族樂器和傳統音樂只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因為篇幅原因無法一一累述。像朝鮮族的雅箏、滿族的太平鼓、藏族的法鈴、高山族的杵等等,都是我國傳統樂器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在制作工藝還是在演奏風格上,都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是其民族歷史、文化、社會發展在藝術上的呈現載體。
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厚,既有物質層面的文化,同時也包含了精神文化甚至是哲學思想層面的諸多內容。在物質層面上,茶文化包含了我國茶葉的種植、制作工藝、茶葉種類、茶具、飲茶環境等諸多方面。在精神思想方面,傳統茶文化在千百年的發展中,先后與我國諸多優秀思想流派交融碰撞,相互滲透、相互借鑒,吸收了大量優秀思想和哲學理念,比如說修身養性、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憑借自身強大的包容性和滲透性,傳統茶文化的內涵十分深厚且博大精深。
我們具體探討一下傳統茶文化在藝術尤其是在音樂上的內涵。早在隋唐時期,在一些文人的推動下,我國茶文化便開始與詩歌、音樂進行融合。首先是一些詩人出于對茶葉的熱愛,寫了大量贊美茶葉,或是借茶詠志的詩詞,這就把茶葉上升到了一種藝術的高度。由于古代詩詞和音樂往往是合二為一的,特別是在宋朝,每一首宋詞都會有相應的樂律,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與音樂的結合。同時,我國的茶藝在有唐一代形成并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兩宋時期步入一個繁榮期。茶藝表演是一場集合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綜合型表演,它不僅需要表演者有優美而規范的煮茶、分茶、敬茶動作,同時也會以一些歌舞來配合。在音樂選擇上,多為我國傳統樂曲所演奏出來的民族音樂。像《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節奏舒緩、幽雅深遠的樂曲,無論是在意境上還是在內涵上,都與茶文化的自然屬性和思想價值有著很好的契合度,因此往往受到茶藝表演者的喜愛。
長期以往,茶文化與我國傳統器樂的結合就顯得渾然天成,并且相得益彰。因此后世茶人和音樂家在進行茶文化音樂創作時,往往就會按照這種傳統模式,用我國民族樂曲演奏出同樣舒緩優美的旋律,來彰顯茶文化的內涵。從現實看,即便是現在這個音樂多元化發展、各種樂器極大豐富的時代,人們在飲茶或是進行茶藝表演時,一般也只會選用那些傳統樂曲或是跟其風格相近的現代民族音樂進行播放。
從現實看,改革開發后隨著我國國門的打開,以西方文明為主的現代文明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和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傳統茶文化也無法獨善其身。一方面,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茶事活動當中,而傳統茶文化十分講究禮儀和程序,這不太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因此,傳統茶文化的傳承一時間遇到了不小的危機。另一方面,現代文明帶來了一系列文化形式,如流行音樂、現代舞等,這些流行文化因為新鮮時髦,很快就得到了廣大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并深深影響到了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舉例來講,我國茶文化強調要修身養性并且積極進取,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結合起來,通過個人的奮斗為社會貢獻力量。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自港臺的一些流行歌曲卻充斥著大量消極、奢靡甚至是厭世的思想,這些歌曲在大陸地區的傳播,對當時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思想觀念產生了不可小覷的負面作用。
文化是最好的軟實力。在我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當注重文化的作用。讓人欣喜的是,近些年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思考我們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這也就讓傳統茶文化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從現實看,茶事活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群體的喜愛,很多人開始學習茶藝、茶道,甚至是在家專門設立茶室進行茶事活動。然而在欣喜之余,我們也要看到,很多人盡管開始回歸到茶文化中,但是由于對茶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因此一些飲茶者往往只停留在茶文化的表面形式之上,只是一味追求茶具的精致、茶葉種類的高檔,將其當做一種彰顯個人品位和實力的載體,而沒有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思想內涵。在茶文化的傳承發展中,我們要注意并反思這一新的飲茶現象。
上文說過,我國民族樂器的種類十分豐富,不同樂器所展現出來的音樂風格各不相同。而我國傳統的茶藝表演在音樂選擇上,多為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漢族樂曲,長期以往勢必會讓飲茶者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不利于茶藝表演的豐富和發展。對于此,筆者建議,一方面茶藝表演者要多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傳統民族樂器演奏方法和技巧,在現有的茶藝表演和各類茶文化活動中進行有針對性地演奏或是播放。另一方面,還要針對我國不同民族的藝術文化,組織一些能夠展現各民族風格的茶藝表演或是茶事活動,通過樂器、音樂、環境、服飾、舞蹈等內容,向觀眾們展現出我國各民族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在這方面,要在制作樂器的過程中,適當加上一些茶文化元素,比如說云南一些用天然樹木制作的少數民族樂器,本身就有很強的自然特點,與茶文化的自然屬性十分契合。因此在制作中就可以把一些茶葉、茶樹的造型加入到樂器當中。另外,還要利用不同民族樂器的演奏特點,讓其演奏出更多與茶文化有關的樂曲。譬如說,蒙古族的馬頭琴音色深沉渾厚,我們可以讓其演奏出古代絲綢之路關于茶葉貿易的樂曲,更好地展現出古代中國人開辟絲綢之路,將中國茶葉帶到西域各國的那種艱辛與偉大。而西南地區的民族樂器在演奏上風格多種多樣,我們可以用其來表現當地茶農種茶、采茶、制茶的那種辛苦但又充滿喜悅的感情。同時,還要創新民族樂器的演奏形式和內容,不妨從西方音樂中借鑒一些優秀先進的元素,如和聲、合唱等,讓傳統樂曲更具現代味道,能夠更好地被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聽眾所接受和喜愛。
在這一點上,我們要著力做好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充分發掘現代科技中的一些技術手段,如燈光、音效、3D影音等,將其與民族樂器的演奏有機結合,讓觀眾不僅能得到聽覺上的享受,也能得到一場視覺和聽覺合二為一的文化盛宴。其次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將茶文化和民族樂器的豐富內涵和外延更好地推廣和傳播。比如說,要結合當代人們喜歡閱讀微信公眾號文章、網絡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習慣,把民族樂曲的演奏和傳統茶文化進行結合后,然后發布到微信、微博、直播等眾多平臺上,因此來擴大民族樂器和茶文化的知名度和感染力。當然,在進行網絡呈現時,還要注意多采用一些讓網友們喜聞樂見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避免出現“換湯不換藥”的局面,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其實效性和針對性,讓我國傳統樂器與傳統茶文化得到有機結合,從而推動傳統茶文化的更好傳承和發展。
[1]汪根發.感悟“中華茶文化”[J].茶博覽,2011(5):70-71.
[2]余婷婷,茶藝的配樂之美[J].廣東茶業,2009(5):35-37.
[3]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4]祝云霖.從苗族器樂文化看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評《民族器樂藝術及其發展研究》[J].西華師范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2+65.
[5]孫四化,陸偉.解讀當代民族器樂創作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滁州學院學報,201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