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p>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江蘇南京 211156)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國,是在“日常茶飯事”上逐步演變出來的,不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門集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為一體的一項綜合性文化藝術活動。在功能上,除了能給人帶來身體感官上的享受,也能通過系列的茶道儀式鑒賞學習茶禮,培養人的審美觀,在精神上給人以陶冶性情的功能。中國茶文化根植于華夏大地,和中國其他文化,尤其是儒釋道三家的結合非常緊密。和中國茶文化有所區別的是,起源于中國的日本茶道文化經過其上千年的本土化發展,其茶道文化更相對獨立。中日茶道盡管一衣帶水,存在著很深的淵源關系,但無論是飲茶方式,還是在飲茶習慣和思想內涵上,都因兩國文化體系的不同,而產生了諸多不同之處,這是需要站在兩國文化對比的角度上,進行深入鉆研的方向。本文從中日文化對比視域上切入,希望能找到兩國茶文化的聯系和區別,為中日文化的深層次交流發展做出貢獻,也為一些對日本茶道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一點點幫助。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飲茶歷史能比得了中國。中國茶文化內容和形式,是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的積淀產物,是中國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與智慧的結晶。中國的茶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一脈相承、息息相關。所以自始至終,中國的茶文化都沒有發生改變。據考證,中國茶葉的發現和應用,始于我國神農氏時期,神農嘗遍世間百草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茶葉。并且發現了茶葉可以沖飲的功能。自此,茶葉開始被中國人逐漸應用。但最初,茶葉只是在皇室貴族中盛行,多少帶有奢侈品的意味。直到唐代中晚期,茶葉才開始逐步走入我國的尋常百姓家,其影響力也隨著普及而逐漸擴大,在其精神內涵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發展過程,茶已經成為中國人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之一。茶葉的飲用方式、制作方式,品種分類也變得越來越豐富起來。
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精髓也被深深地滲透到中國茶文化之中。因此,中國茶文化的文化體系與文化內涵與中國文化形神一致。在唐朝末期和宋朝時期,正是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高峰時期,品茶賞茶自然也成為了文人墨客的鐘愛之物。正是有了文人墨客的推崇,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力在唐宋兩朝得以迅速提升,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茶文化逐漸成熟并定型??v觀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由產生到發展,再到成熟跨越了近四五千年的歷史,時至今日,茶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生活當中離不開的一部分,茶文化更是包羅萬象,從市井文化到高雅文化,茶的影子無處不在,可見茶文化的影響力非常巨大、有著堅實的根基。
日本茶道的形成與我國佛教東傳是密切相關的。日本的奈良時期,日本遣唐高僧代表人物永忠、最澄、空海等人來中國學習佛法。這一時期正是我國的盛唐階段,源自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的禪語已經在我國禪林中流行開來,以茶悟禪使所謂中國禪宗茶道已然初步形成,我國首部禪林大典《百丈清規》,由我國唐代懷海和尚(748—814年)所編著,其中對我國的禪林茶文化有了詳細的介紹,這讓禪茶文化在我國更多的寺院流傳開來。日本的使唐高僧不但學習了中國的佛教教義,也把中國的禪茶文化帶回了日本。與當時中國茶文化不同的是,進入日本的茶文化一開始就帶有禪林茶宴的基因,而流傳的范圍也只限于宮廷等上流社會階層,沒能在日本的民間廣泛傳播開來。公元895年,遣唐使制度被當時的日本政府廢止了,禪茶這一在日本剛剛興起的文化活動,在9世紀末走入低沉階段。
宋代是我國茶文化東傳的第二個重要時期,經歷過唐的發展完善,中國的古代茶宴在宋代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禪茶文化也逐漸形成了系統理論,并進入了黃金時代。因為“茶”與“禪”在精神內涵上有著太多相通之處,為表現茶和禪二者之間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關系,宋代臨濟宗著名禪僧圓悟克勤寫下了著名的“茶禪一味”四個字。在此期間,日本政府恢復僧人西渡中國學習佛教的制度,飲茶的習慣也被得以重新傳到日本。12世紀中后期,二度來宋學禪的日僧榮西推動中國的茶文化在日本的再度興起。他帶回日本的不僅有各種茶種,就連茶葉種植的技能,中國制茶方法、技術也帶回日本。為了進一步在日本推廣茶道,榮西寫下著名的《吃茶養生記》一書,因此被后世尊稱為“日本的茶祖”。榮西在中國學習長達五年之久,“和尚家風”的體驗和感悟,讓他深刻領會到了茶和禪之間的相通之處。在榮西的《吃茶養生記》中,不只是對中國的飲茶方法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而是把推行吃茶之風作為一種媒介,來進一步弘揚禪宗。榮西回到日本后,又先后有日僧道元、參徑山等人來中國學習,并將中國的禪茶文化帶回日本。值得一提的是日僧南浦紹明,他將中國茶席中常用的茶道具和七部中國系統茶典帶回日本,在理論上為日本茶道的發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茶道的發展和形成,是幾代禪宗僧人共同推動來完成。正因如此,日本茶道逐漸凝聚了“和、敬、清、寂”的精神內涵。茶在與宗教結合,特別是與佛教禪宗思想完美結合的理念得到共識后,東傳至日本的中國茶文化開始發生質變,逐漸融合日本傳統文化形成特有的日本茶道。
從中國茶文化東傳過程和日本茶道的形成過程中不難看出,盡管中日茶道存在著一衣帶水的淵源關系,但它們卻有著很大區別,相對而言,中國茶道更注重茶的本質,偏重于使用性,是大眾化、通俗化的。而日本茶道更加傾向品茶之外的精神層面,注重儀式感,相對中國茶文化更加典型。下面,就兩者之間功能和形式上的區別,予以簡單的論述。
茶道的“道”字,其含義不僅指泡茶的方法和技藝,也同時包含泡茶過程中總結出的規律以及賦予茶之外的思想內涵。在我國傳統茶文化中,茶道的“道”更偏重于方法和技藝,通俗地講就是“門道”,這是一個大眾化的稱謂。按照這樣的理解,中國的茶道分類極其豐富,上有貴族茶道(宮廷茶道)、雅士茶道,宗教里有禪宗茶道,百姓坊間的世俗茶道等等。從唐代至清末,我國得以存世流傳的茶書多達100多部。內容涵蓋茶樹的栽培和繁育、茶葉的采摘和焙制、茶葉質量好壞的品鑒、制茶工具的制作和應用、烹茶用水的選擇等方方面面。然而,與這些技術類的記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中很少有涉及品茶的程式、禮儀等規范類的記載。盡管幾千年來,愛茶之人給茶賦予了人生的感悟和精神內涵,但始終沒有把茶文化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茶道只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傳統茶文化中,儒家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盡管儒家文化強調倫理禮儀,但它的初衷依然是為了服務于實用性。中國茶文化的起步,就是從茶葉的實用性開始的?!吧褶r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字)而解之”記錄的是茶葉的“藥物”作用。陸羽撰寫的《茶經》,將茶的“藥物”屬性提升為“飲料”,這同樣是中國茶文化重“實用”的具體表現之一。禪宗茶道是中國茶道文化精神最典型的體現,同樣也是基于寺院僧人對茶的實用性認識而形成。在禪茶文化中,形成共識的認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有助于僧人通夜打坐念禪;二是幫助消化,當吃的太飽時,茶可以促進食物消化加快新陳代謝過程,讓腸胃更加舒服;三是消減欲望,在素食中,茶為不發(抑制性欲)之藥,這更有助于僧人的修行。正因為茶有了這三德,才使得飲茶成為“和尚家風”。中國茶道文化在一開始就是大眾文化,只是發展到一定時期時,被賦予了某種精神上的內涵,可以說,茶文化的形成后于民間茶俗的形成。在中國茶道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飲茶品茶的實用本質始終是占據主導地位,精神層面處于從屬地位的本質并沒有改變。
宋明以后,中國茶道并沒有在理論層次上有更多的發展。得益于傳播途徑的單純性,日本茶道則逐步開始走向文化的高層次。我們不難發現,在茶事技藝上,日本的茶道與中國茶道相比,并沒有太多的出新之處,但日本茶道的飲茶儀式,及其被賦予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卻有別于中國的茶道。前面提到,從中國茶道東傳到日本的那一天起,就被日本僧侶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并在茶道的內涵上不斷予以完善和補充,最終才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更加注重儀式感和精神享受,茶的味道如何、茶的品相如何卻在茶道中占次要地位。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
綜上所述,中國的茶文化的大眾性特征更明顯,注重實用而親民,對外呈現的是一種“茶俗”,注重人和人之間的交流,講究的是以“禮”相待,而日本茶道典型性特征更加突出,側重于“義”。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在發展傳播中又融合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日本茶道將推廣煮茶技術放置次要位置,茶道禮儀,感悟清凈幽雅的境界被推崇為茶道的首要功能。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換而言之,中國茶道是通俗實用的,群眾基礎相對寬泛,日本茶道側重儀式感,精神內涵更加飽滿。
從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同宗同源,但在異鄉扎根落地的茶文化,受日本傳統文化的侵潤和影響,不斷完善和進行本土化發展,最終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中國茶道的本質,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發展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日本文化的獨特之所在息息相關。文化的傳播有著特定的規律,對接受方來說,即受固有的地理關系和文化程度的高低的影響,又取決于對某種文化的需求是否存在,也沒有接受新鮮文化傳播的迫切性。此外,接受方對新文化所持有的態度是否積極,自身文化氛圍是否適合接受新鮮文化的傳入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文化的傳播過程。日本茶道是在這樣的情勢下形成的:唐宋茶文化的繁榮造就了茶文化傳播恰當的時機,來中國學習佛教的日本僧人成為茶文化傳播最恰當的人選,中國禪宗茶道是最好最恰當的切入角度,有了這三個恰當的條件,將中國茶道改造升華為日本茶道也就順理成章了。它與中國茶道的關系錯綜復雜,卻也一脈相承有章可循。我們不妨打個通俗的比喻,來描述茶文化的東渡發展軌跡,中國茶文化是祖輩,中國茶道是父輩,禪宗茶道是孫女,遠嫁到日本后,跟當地文化相結合孕育出了一個新的藝術形態,那就是日本茶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茶道是“復合形態的變異體文化”。嚴紹湯在《.中日古代文化會合軌跡初探》一文中這樣定義文化的變異:“一般來說,是指一種文化所具備的吸收外來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文化形態的能力。它都是以民族文化為母體,以外來文化為父體,它們相互回合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態?!碧子眠@一理論,來解釋日本茶道的形成最為精確不過了。
在國際社會上,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如果從學理產生的角度上講,茶道是屬于日本的也確實無可厚非。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尤其是當文化的高勢位和低勢位相對消除之后,雙向交流也會越來越多地自然發生。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互哺”的作用是一個典型特征。例如中日兩國茶道文化的對比,中國可以從日本茶道中,不斷汲取先進的意識形態來完善和充實中國茶道精神內涵。同時,重在品飲的實用性中國茶道,也被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所接受。誠如日本茶文化專家所言,從高雅文化走向大眾文化,是日本茶道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是保持經久不衰的不二選擇。
無論是中國茶文化還是日本茶道,都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作,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理解中國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的聯系,要結合各自的歷史及茶文化的變遷史,站在文化對比的視域下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茶文化本來發源于中國,但流傳日本后,經過文化的改造融合創新形成了日本茶道這一特色文化。并在日本民族精神世界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至高地位。自古以來,日本民族善長的就是吸收外來文化,改造外來文化為己所用。日本茶道發展到每個階段都十分順暢,這與中國茶文化源源不斷地為其注人營養密不可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茶道作為一條特殊紐帶,也將為兩國的交流和合作起到重要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