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四川綿陽 621006)
在我國時代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諸多文化藝術元素內涵,茶文化,就是其中的核心代表。我們通過對整個茶文化機制的表現狀況進行具體分析,我們看到其中包含諸多元素內容,尤其是具體的音樂藝術,其中所融入的內涵不僅僅是完善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該文化機制中,感受到濃厚的情感理念和民族文化內涵。
想要對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進行具體了解和認知,就必須從其原本的內涵理解認知出發,尤其是通過分析該藝術體系中所展現和價值內涵,從而實現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的內涵分析與詮釋表達。鋼琴藝術作為一種興起于西方的現代音樂藝術,我們能夠從整個鋼琴藝術中品味到很多其他樂器或者音樂藝術中所不具備的元素內容。實際上,我們之所以能夠將鋼琴藝術具體稱為世界樂器之王,其本質上在于鋼琴中不僅有著廣泛的音域,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使用鋼琴藝術來表達整個音樂體系中的所有內容,同時更重要的是整個鋼琴藝術中包含和詮釋里豐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人文啟迪,所以,鋼琴藝術所具有的價值和影響力是其他音樂藝術所無法替代的。
《采茶撲蝶》作為一首民樂合奏曲,以其歡快的旋律,展現了采茶人在勞作時的喜悅之情,在傳統民樂的伴奏之下,配合而成的舞蹈反映出了解放后的插曲農民新的生活和精神風貌,深受大眾的喜愛。在這樣的創作前提下劉福安先生根據《采茶燈》的曲調,創編而成了鋼琴版本的樂曲,雖然吸收引進了西方的一些創作技巧和作曲法,也仍然保留了融合著中國傳統思維了民族旋律,這一創作也使得這部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成為了中西地方合作的經典。劉福安先生在最初聽了民樂合奏版的《采茶撲蝶》后,深深地被有著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所感染,隨之就以鋼琴的演奏方式進行了創編,成為了深受大眾喜愛的經典鋼琴曲目。
正如其形成和創編的背景一樣,《采茶撲蝶》自身的音樂風格風場的顯著,以民間音樂為基本的素材,體現當地茶道精神,以民間的《采茶燈》為曲調元素,其中包含著《正采》、《倒采》和《撲蝶》三部分,整個樂曲的演奏采用的是民族調式,還原了原曲中的民間小調及民族樂器的演奏特色,通過鋼琴的演奏來模仿民族樂隊演奏時所呈現出來的音樂效果,讓整個作品通過鋼琴的改變演奏,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格。
在我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和歷史傳承過程中,其為茶文化產業的塑造和形成,具備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傳承空間,當然在整個茶文化體系創新發展的具體過程中,其中形成了完善的文化理念和藝術資源,尤其是在茶文化資源應用過程中,其從形成到成熟而體系化的發展歷程,實際上都是多種文化藝術的全面融入和綜合詮釋。就整個茶文化體系的多樣性和全面化看,整個茶文化機制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融入了諸多文化內涵,無論是具體的藝術體系,還是相應的地域文化,從客觀上看,這實際上都是當前我們在具體理解和認知茶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所在。
當然,在該體系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體系之一就是民歌藝術與茶文化體系之間的深度融合。而在整個文化機制傳承發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西方音樂藝術與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之間的融合價值不斷提升,尤其是鋼琴藝術作為重要的西方音樂藝術內容,其對我國傳統音樂曲目進行了全面更新,從而讓我們在深刻感知文化藝術融合價值展現的基礎上,完善而系統化的理解了多元文化之間的成熟融合。而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藝術作為傳統采茶曲目與現代鋼琴藝術之間的融合創新,其中所展現的音樂內涵所以立體化的,特別是其通過對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中的民族文化進行合理適當的保留,結合必要的現代鋼琴藝術改造,從而實現了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藝術的時代價值。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文化融入與藝術理念的深度傳承之間有著重要關聯,無論是具體的鋼琴藝術,還是相應的茶文化藝術理念,實際上都是融入相關思想理念和人文內涵的藝術形式,而其中所能夠具體展現的價值,以及綜合發揮自身能力的重要內涵。而探究鋼琴藝術與茶文化藝術之間的融合機制,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與藝術元素理念的深度融合和全面傳承,其必然能夠實現文化藝術發展的最大合力。而在我國傳統音樂元素與整個鋼琴藝術的發展與傳承融入過程中,其能夠互相融合傳承的機遇極其多樣,當然我們在對這一藝術改編機制進行分析時,我們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特征中,不僅包含了濃厚的民族文化,同時其中也實現該曲目中也保留了民族特征中的多樣化藝術內涵進行詮釋。
結合當前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況,我們必須明白鋼琴藝術作為重要的音樂藝術,其不僅有著重要的社會影響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使用鋼琴藝術,從而為傳統茶歌藝術的展現與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當然,具體藝術元素之間的融合與傳承,其從本質上看,是文化理念內涵具體一致的重要表現。就劉福安的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曲目來說,其實際上是福建西部地區茶文化機制成熟發展的重要表現,因此我們能夠從該曲目中,成熟而全面的品味到與閩西茶文化藝術相關的內容。
結合鋼琴藝術與傳統茶文化體系的具體融入和發展狀況看,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的民族性特征非常明顯,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其素材的選擇就彰顯著民族性,從《采茶撲蝶》曲名來看,我國的種茶、采茶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多為民間勞作時進行的即興創作和改編而成的茶歌素材進行的積累,其根本來源是茶文化機制與民族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特色等多種理念的全面融入和成熟應用。
《采茶撲蝶》中所具有的歡快旋律,其所表現的不僅是采茶人自身在具體的茶葉產業生產勞作時所融入,乃至具體表達的喜悅之情,可以說,我們從整個具體的《采茶撲蝶》曲目中,品味到豐富而具體的文化思維和價值理念,因此,在福建西部地區,該曲目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力。而在中西方文化藝術融合機制不斷成熟的時代背景下,各種藝術元素之間的借鑒與融入,不僅成為一種時代可能,同時更是當前我們所無法忽略的重要內容,對于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來說,其使用鋼琴藝術來展現傳統的民歌文化和素材,其實現的不僅僅是內涵上的豐富和形式上的創新,同時更重要的是在該過程中,其通過對原有民族文化和價值內涵的成熟表達,并且結合鋼琴藝術的成熟而全面應用,從而實現了對民族特征的有效保留和全面升華。
在曲目的具體展現過程中,我們看到其使用的素材內容中,有著濃厚的民族特征,特別是在將民族音樂曲目與現代音樂藝術相融合過程中,其不僅保留了其原有的風格和特點,同時更重要的是其中仍然對原有曲目中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提供了重要支撐。當然,其中所融入和詮釋的不僅僅是文化內涵上的豐富,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其對民族精神進行了有效傳遞,尤其是我們能夠從整個曲目中品味到獨有的民族精神文化。在鋼琴改編版本中,其在開局部分,通過使用模擬民族打擊樂的方法,從而引出整個正文中的表演部分,從而讓聽眾更能有效參與其中,實現聽眾與編曲、作曲之間的深度共鳴。不僅如此,在整個改編之后,其在進行演奏時,也就相應的民族樂器充分應用其中,從而讓濃郁的民族特征得到了全面傳承。
通過對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的內涵及要素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是從融入民族音樂元素和文化內涵之所形成的音樂曲目,當然,通過對該曲目的音樂旋律和表現狀況進行具體分析,我們能夠從中品味到包含具體音樂題材,乃至民族風格的內涵,而正是其內涵上的民族情感傳遞與融入,從而使得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藝術實現了等量傳遞。
[1]雷東霞.龍巖“采茶燈”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探析[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5):241-246.
[2]許六軍.析福建閩西“采茶燈”的歷史演變、音樂形態及發展[J].藝術教育,2015,(18):197-199.
[3]陳勁松.試探閩西民間歌舞《采茶撲蝶》之“撲蝶”[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2):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