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妍
(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種植茶的國家,也是最早形成茶文化的國家。茶身上融合了多種思想,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富有特色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非常重要的茶非物質文化。這種文化主要形成于農耕文明時期,隨著社會發展速度加快,茶文化受到了現代文明的沖擊,而且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還處于嚴重缺失的狀態,這就導致茶文化中很多重要成分甚至已經失傳。針對這樣的現狀,必須要重視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這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所以必須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利用法律更好的保護茶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早在2003年就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面就簡稱為《公約》。在《公約》里面明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進行界定,并認定其范圍,主要包含傳統工藝及技能、音樂藝術、口頭傳說表達、社會風俗和禮儀、關于宇宙的實踐和知識這五個方面。同時,《公約》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完全與物質絕緣,其只是偏重于物質形態在精神領域的表現活動。我國也頒布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及范圍的界定同《公約》上的界定基本是一致的。
茶物質文化主要包括茶樹、茶園、茶室、茶具等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形態。與之相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則主要是指和人民群眾生活有緊密聯系的能夠突出茶主題的傳說、茶禮、制茶技能、茶藝等方面,還包括進一步拓展的文化空間。茶文化遺產被視作是在特殊的時期固有的有形的物體,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具有排他性和單一性,因而要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保護。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方式卻是很獨特,其不能像茶物質文化遺產樣能夠脫離生產者而獨立存在,而是必須要存在于群體當中。
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們的保護意識不強,沒有明確申遺的主體,這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同樣適用。依照相關規定,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都是由法人代表或者自然人提出的。但在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現實中很多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是分散在民間。同時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具有獨特群體性以及不明確性,這也是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大問題。從一方面來看,所有人都能夠使用這項權利,但有沒有人能夠獨占這項權利;另一方面來看,在申遺的過程中,到底什么人能夠成為申遺的主體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前的狀況則是,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主體權利的人卻沒有保護權利的意識,反而是一些商界人士認識到其價值而大量搶注,這就導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受到很大的影響。
中國的知識產權法明確規定法律所保護的客體應該是那些具有顯著特征的名稱或者符號,所以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包含所有的種類客體。與茶相關的工藝和名稱,都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反映其經濟價值,可以看作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統一體。受保護的茶非物質文化遺產課題有很多,但真正建立起品牌的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多。
申請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行政機構或者法人。因此,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可以是多方位的。相關的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都進行了相關論述,但很多并不切合實際,現實中很少有針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一申請的,同時,將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放置于市場經濟中也可能會引起管理的混亂。因此,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采取多種方式來保護,而不是只將其作為商品引入市場中。
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公權力的保護,主要是為了更好推廣其文化特征,時期能夠最大限度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從而保證旺盛的生命力。與此同時,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被傳播和挖掘的過程中將其經濟價值展現出來了,而許多傳承人或者民間組織都具有私權屬性的,挖掘其經濟價值是他們的基本訴求。因此,權利人在利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經濟活動的時候,不自然地都想獨占這一資源,這就限制了其他人運用資源的范圍,因為權利界定不明確而產生糾紛。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自身特性,需要明確主體的權利范圍,這樣才能夠保證茶資源能夠得到合理使用。
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先權利指的是優先申遺權和在先使用權兩個方面。所謂的在先使用權指的是在正式申請茶文化相關項目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使用茶項目的人,如果正常使用這些資源而并不侵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則可以在原來范圍繼續使用。設立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先權利主要是因為一些權利人和傳承人并沒有申遺的意識,所以并沒有想到利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也沒有很好的維護自身權益。在申遺的過程中,作為遺產權利人及傳承人,乃至其后代都能夠在保護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體會到茶文化的內涵,所以要保證權利人和傳承人優先申遺的權利。
在保護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希望利用遺產自身價值而實現商業價值,所以在保護時必然要考慮到如何使用才是合理使用遺產權利。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人如果只注重其身上的經濟價值,忽略其文化價值,就會導致文化價值內涵逐漸淡化,到最終就失去了保護的意義。因此,首先應該在法律上規定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多是為了保護茶文化的原真性,權利人在使用這一資源的時候不能妨礙公眾的集體利益。因此,申請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為了限制公眾對遺產的使用。與之相反,傳承人和國家作為保護這一資源的主體時,能夠進一步推廣這一文化遺產,充分利用與茶相關的資源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使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一文化遺產,讓更多的能夠體會到其魅力。
所謂的權利人內容指的是權利人能夠享有茶葉的一系列權利,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權利:使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是權利人使用的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或者服務;轉讓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權利人能夠走完法定程序之后將遺產轉讓給他人使用;許可使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權利人可以利用簽訂協議的形式來許可他人使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人的續展權,指權利人在申請時間到期以后繼續使用,實現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保護;禁止其他人濫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權,權利人擁有以上權利,自然也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因此,作為權利人來說,應該努力讓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積極挖掘各類茶的品牌價值,從而保障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發展。權利人不能夠消極破壞茶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做好宣傳保護工作,使有更多的人可以保護茶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茶葉作為私有主體主要是負責開發以及利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以及政府作為主體很少參與到市場經濟重。因此,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應該重點考慮私有主體的權利救濟問題。在具體實踐時,很多權利人的權利受到侵害,使得他們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因此,如果沒有得到權利人的允許使用遺產的就可以被認定為侵權,而權利人也可以利用法律手段來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從而更好的維護遺產權利人的權益。如果沒有征得遺產權利人的同意而擅自遺產專用權的,或者是直接將產品投放到市場的。針對這些侵權行為,對于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人來說,在遭到侵權的時候,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消除這些妨礙。如果因此而受到損失,則要利用法律追究其責任,依法賠償損失,確保使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能夠正確有序。
[1]張玉敏.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模式的選擇[J].法商研究,2007(4):134-136.
[2]齊愛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綜合保護[J].電子知識產權,2007(8):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