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浥,于文濤,李小晶,鄭玉成,葉乃興*
(1.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福建福州 350001)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丘陵地形廣布,為亞熱帶季風性氣候,自然條件十分適宜烏龍茶茶樹品種的生長發育。同時,福建也為烏龍茶產制技術的發源地[1]。福建烏龍茶產業以眾多烏龍茶良種為基礎,通過獨特的制茶技術,賦予茶葉優良的品質,形成品種豐富的福建烏龍茶茶類群體。福建烏龍茶在我國茶類中占據不可取代的地位,具有豐富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儲備資源。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對烏龍茶類產品進行專門保護,提高了地理標志產品的知名度、質量信譽和無形資產價值,使其產品價格、市場銷售量大幅度提升,對外貿易和經濟效益普遍提高[2]。目前恰逢“一帶一路”背景與自貿區建設的良好環境,需要加強對福建茶類資源進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茶葉產業一直為福建省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福建省實有茶園面積250.10千公頃,排名全國第五位,采摘茶園面積226.90千公頃,排名全國第四位,茶葉總產量共計40.23萬噸,為全國的第一位;福建烏龍茶產量共21.58萬噸,烏龍茶產量位居全國第一[3]。福建茶葉總產值共計625億元[4]。福建是烏龍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區,作為福建省產量最大的茶類,烏龍茶品類也最為豐富。根據產地與制作工藝的不同,福建烏龍茶可分為閩北烏龍茶和閩南烏龍茶。閩北烏龍茶做青發酵程度較重,根據茶樹品種不同和產地不同,有閩北水仙、武夷巖茶、武夷奇種等品類[5]。閩南烏龍茶做青發酵程度較輕,根據茶樹品種不同和產地不同,有鐵觀音、毛蟹、黃旦、閩南水仙等品類[6]。由此,福建省烏龍茶產品凸顯區域特色。
近些年來,福建省烏龍茶產區不斷呈擴大趨勢。傳統的福建烏龍茶產區主要分布于以武夷山為中心的閩北產區和以安溪為中心的閩南產區,共計覆蓋了18個縣、市、區[1]。自2002年,國家質檢總局規定“武夷巖茶”為地理標志產品[7]。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又規定“安溪鐵觀音”為地理標志產品。2007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關于批準對福建烏龍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1]。逐漸,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域擴大到了35個縣、市、區[8],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水平逐漸提高。
目前,我國政府對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是3種保護模式并行,即商標保護、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本文立足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進行討論。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9]。質檢總局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申請與審批程序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合格注冊登記后,發布公告,生產者即可在其產品上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經過10余年的發展,質檢總局已對全國131個茶葉類產品實施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獲得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質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市場環境得到了凈化,價格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引導發展了高產、優勢、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地理標志茶葉產品,國內外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10],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截至2017年11月15日,在全國范圍內,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共通過了茶葉類地理標志產品131件。福建省注冊了茶葉類地理標志產品11件,其中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共5個,且核準烏龍茶生產企業共計425個。產品地理范圍上覆蓋南平、三明、泉州、龍巖、漳州等地,烏龍茶類地理標志產品總數排名全國第一。
2002年“武夷巖茶”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志,成為福建省茶葉類第一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又規定“安溪鐵觀音”為地理標志產品。截至2016年,福建省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烏龍茶產品共有5個: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福建烏龍茶、白芽奇蘭茶、永春佛手。按照獲批的先后順序介紹如下:
2002年獲批。武夷巖茶是在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無性繁育和栽培,并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作而成,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征的烏龍茶。產品可分為5種:大紅袍、武夷名叢、肉桂、武夷水仙、奇種。武夷山生產的茶葉,以烏龍茶為主,年產量占80%以上,品目繁多,品質獨特。
2004年獲批。安溪鐵觀音是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內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鐵觀音茶樹品種進行扦插繁育、栽培和采摘,按照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作而成,具有鐵觀音品質特征的烏龍茶。產品可分為清香型鐵觀音和濃香型鐵觀音。
2006年獲批。永春佛手是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自然生態條件下,采用佛手茶樹品種進行扦插繁育、栽培和采摘的鮮葉,按照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作而成的,具有佛手茶品質特征的烏龍茶。
2007年獲批。福建烏龍茶是指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以適宜的山茶屬茶樹種茶樹品種進行扦插繁育、栽培和采摘,按照獨特的加工工藝制作而成,具有福建烏龍茶品質特征的烏龍茶。一定程度上,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涵蓋了其他4個福建省烏龍茶類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015年獲批。白芽奇蘭產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白芽奇蘭茶因其鮮葉芽尖帶白毫,成茶具有獨特的類似蘭花香氣而得名。白芽奇蘭是采用白芽奇蘭茶樹品種鮮葉,按照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作而成的,具有白芽奇蘭品質特征的烏龍茶。
自2002年起國家質檢總局頒布GB/T 18745-2002《武夷巖茶》福建省茶葉類地理標志產品標準,2006年替換為GB/T 18745-2006《武夷巖茶》。國家質檢總局分別于2006年、2008年、2009年相繼頒布安溪鐵觀音國家標準、永春佛手國家標準、福建烏龍茶地方標準。近年來,隨著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標準的不斷頒布與更新,烏龍茶產品的標準化水平逐漸提高。

表1 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相關標準
隨著國家質檢總局依次通過5種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域由18個縣、市、區擴大到了35個縣、市、區。截止到2016年,福建省核準了烏龍茶生產企業共計425個,其中武夷巖茶核準企業家數最多,達到279家;安溪鐵觀音核準企業較多,達到133家;永春佛手核準企業數量較少,僅有12家。由此可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對烏龍茶茶葉產區的擴大具有顯著效果,且通過核準企業,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對烏龍茶產業標準化水平也有顯著而具體的提升效果。

表2 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

表3 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規定品種

表4 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的工藝
目前已獲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所規定的品種主要包含鐵觀音、紅芽佛手、綠芽佛手、白芽奇蘭、武夷山烏龍茶茶樹品種等適制烏龍茶的品種,都為無性系。其中鐵觀音和白芽奇蘭都為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鐵觀音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史,制作烏龍茶具有獨特香氣,俗稱“觀音韻”,1985年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級良種;白芽奇蘭采用單株育種法育成,1996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鐵觀音、白芽奇蘭近5年來推廣面積分別是101847畝、24018畝[4]。佛手為灌木型,大葉種、中生種,有紅芽佛手和綠芽佛手之分,福建主栽紅芽佛手,品種制成的成茶具有“雪梨香”[11],1985年通過審定,與白芽奇蘭同為省級良種;武夷山烏龍茶茶樹品種主要包含國家級品種福建水仙、省級品種大紅袍、省級品種肉桂以及其他優良品種,栽培歷史悠久,所產巖茶成品以具有“巖骨花香”為佳。福建水仙為小喬木型,大葉類,晚生種;肉桂和大紅袍都為灌木型,中葉種,晚生種。1985年,肉桂和福建水仙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大紅袍茶樹品種直至2012年才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因其源于武夷山風景區天心巖九龍窠巖壁上母樹,由武夷山市茶葉局進行選育工作而成。
目前國家質檢總局已頒布關于福建省烏龍茶類的國家標準,都詳細規定了茶葉初制和精制的加工方式和步驟,并且對地理標志產品的成品茶進行了分類。福建省烏龍茶工藝具有共性,初制工藝大致可歸納為:鮮葉→曬青或萎凋→做青(搖青與晾青相互交替)→殺青→揉捻(包揉造型)→烘干→毛茶。不同品類的烏龍茶在鮮葉原料特征不同的基礎上,其品質特征的差異還源于各道工序的加工特色和調控程度。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白芽奇蘭等閩南烏龍茶傳統工藝以“輕萎凋、中發酵、烘熱包揉”為特點。安溪鐵觀音根據精制工藝中烘培工藝的有無可以分為清香型鐵觀音和濃香型鐵觀音。新工藝清香型鐵觀音具有輕萎凋、輕發酵、冷揉造型的特點。武夷巖茶等閩北烏龍茶加工工藝以“重曬、輕搖、重發酵、吃火”為特點[12-13]。以上5種烏龍茶通過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從工藝上規范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名稱和加工工藝,使產品質量得到保障,市場環境得到凈化,有利于規范社會各方對烏龍茶產品的價值導向。
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各具特色,通過對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福建烏龍茶、白芽奇蘭茶、永春佛手這5種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特點的比較,各保護產品具有其產地特色、規定品種以及加工特色。其中,特征穩定的茶樹良種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生產符合標準的必要條件,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也促進了地理標志產品規定品種的推廣,種植面積呈顯著上升,茶樹品種推廣優勢明顯??梢姡乩順酥井a品保護與茶樹品種的發展相助相長。統計發現,福建省現有育成45個福建茶樹品種中,適制烏龍茶的品種多達29個,占比64.4%[14]。因此,從茶樹品種角度來說,福建省新選育品種金牡丹、金觀音、黃觀音、瑞香等優良品種,所制成的烏龍茶品質優異,具有地理標志保護發掘前景。
世界農業發展的歷程證明,通過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維護茶葉地理標志品牌價值,是區域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之一[15]。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了福建烏龍茶規定品種、加工工藝以及產品分類等,成為規范茶葉市場價值導向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不失靈活的產品風味吸引著消費者,成為市場推廣的潤滑劑。茶葉產品的地理標志是福建茶產業發展的最佳區域名片。隨著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不斷推行,烏龍茶產區逐步擴大,福建省烏龍茶的品牌影響力擴大,助力茶產業進一步吸引資金和技術等資源。作為全國最大的烏龍茶產區應積極利用資源優勢,加強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力度,增加申請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數量,提升烏龍茶公共區域品牌知名度,促進福建烏龍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郭雅玲,賴凌凌.福建烏龍茶產業現狀[J].中國茶葉,2012(6):8-9.
[2]鄭政煌,郭雅玲,金珊.福建省茶類地理標志保護現狀與發展對策 [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4(5):1557-1565.
[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 [EB/OL].http://www.zzys.moa.gov.cn/,2017-11-23
[4]陳薇宇.福建烏龍茶品種推廣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
[5]謝芬,郝志龍.閩南閩北烏龍茶加工藝對比[J].福建茶葉,2006(1):21-22.
[6]黃毅彪,陳濟斌,金心怡.閩南烏龍茶初加工技術現狀及展望 [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9(10):62-63.
[7]李玉榕,謝向英,楊珊,等.新形勢下提升福建茶葉地理標志品牌競爭力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6(9):16-20.
[8]楊江帆,莊佩芬,葉乃興.福建烏龍茶多重保護體系的構建 [J].武夷學院學報,2008(4):3-12.
[9]孫志國,鐘學斌,王樹婷,等.地理標志茶葉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6-38.
[10]孔祥君,趙聲蘭,葛鋒,等.茶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概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1(19):11832-11835.
[11]楊偉麗,何文斌,張杰,等.論適制烏龍茶品種的特殊性狀 [J].茶葉科學,1993(2):93-99.
[12]郭雅玲,賴凌凌.閩南烏龍茶加工工藝研究進展 [J].熱帶作物學報,2012(6):1142-1147.
[13]郭雅玲,賴凌凌.閩北烏龍茶工藝研究的特點分析 [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5(2):345-348.
[14]楊如興,何孝延,張磊等.福建茶樹品種選育現狀及其對茶產業的推動作用分析[J].福建農業學報,2017(08):909-916.
[15]謝向英,楊江帆.福建茶葉地理標志品牌成長探析[J].武夷學院學報,20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