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龍 ,張學娜 ,杜國輝 ,劉永慧 ,徐翠翠
(1.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103;2.山東商院食品檢測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50014)
茶葉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健康飲品,具有潤嗓、養生等作用,近些年來愈加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的外貿出口量都很大。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種植國,茶葉產品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為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茶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出口量的連年增加,茶產品衛生標準日益提高,工作重點從過去的產品質量等級檢測向安全衛生檢測轉變,這就要求加大茶葉中的農藥殘留測定工作,將農藥含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保證茶葉產品健康。
茶樹一般生長于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下,容易發生病蟲害。據資料顯示,目前已經發現的茶樹病害超過一百三十種,茶樹蟲害超過八百種,嚴重危及茶樹健康成長,所以使用農藥是茶葉生長過程中的必要養護管理手段,是茶樹健康、茁壯成長的基本保障。根據相關機構公布的資料顯示,茶樹、茶葉使用的農藥已經超過了八十種,以化學類農藥為主,生物類及其他類型的農藥減少。其中,常用的農藥有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隨著藥劑的不斷使用,害蟲抗藥性越來越高,人們開始使用復配農藥,用以防治茶樹、茶葉的病蟲害。雖然農藥可以防治病蟲害,但是它的危害性很大,若殘留量過大,很可能危及食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這一種樣品前處理技術是在液固萃取和液相色譜相結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常用的一種農藥殘留凈化手段。該種技術通過固體吸附劑吸附液體樣品中的化合物,使基體與干擾化合物分離開來,再加熱吸附,實現分離與富集目標。
該種技術集采樣、萃取、濃縮、進樣等于一體,于1994年應用于農藥殘留檢測領域,效果十分顯著。實際操作中,通過改變石英纖維表面固定液的pH值、厚度或樣品加熱等來保證固相微萃取的靈敏性。同時,固相微萃取技術與CG等技術聯用,可直接對均相樣品進行分析。
該種技術是1989年提出的,它將樣品與反相填料混合起來,均勻攪拌成半固定樁柱后再淋洗,將傳統的樣品前處理過程中的勻化、提取等環節濃縮起來,是一種比較簡化的樣品提取凈化方法。大量事實證明,該種技術十分適用于極性農藥和分子結構農藥的樣品提取凈化。
該種技術是新發展起來的一種樣品前處理技術,具有靈敏度高、快速、精確及環境友好等特點。這一種樣品前處理技術把樣品采樣、萃取、濃縮等操作融于一體,其先進性、有效性有目共睹。
在茶葉農藥殘留檢測中,儀器分析法是常用的一種技術,具有精確、高靈敏度等技術優勢。儀器分析法包括光譜法、薄層色譜法等。
光譜法通過對農藥中的官能團、還原產物與顯色劑的氧化、酷化等反應下產生的特定波長顏色進行測定來檢測農藥殘留量。該種技術主要對商品農藥進行測定,檢出限在級。實際應用中,該種檢測技術的干擾因素較多,容易出現假陰性,所以用多測檢測測定,或采用其他測定方法校驗。
薄層色譜法利用特殊類型的顯色劑來觀察斑點顏色,對復雜混合物的分離、測定有著顯著效果,所以應用于茶葉農藥殘留有特殊作用。周永德等人利用該種技術方法測定甲胺磷農藥,結果顯示濃度0.12ug/L。
這種農藥檢測技術利用有機磷類農藥的可特異性對昆蟲中樞中的乙酞膽堿酷酶進行抑制,破壞掉正常的神經傳導,使昆蟲死亡的原理,通過分析活性受到抑制情況來判斷樣品中是否含有機磷類農藥。根據這樣的原理,行業內技術人員已經成功研制出了速測卡、速測儀等檢定儀器設備,用來檢測茶葉中是否含有有機磷類農藥。
所謂的生物傳感器法就是基于生物傳感器發展起來的一種農藥殘留測定技術,其中的生物傳感器是一種轉換器與生物敏感部件相互配合的裝置,對生物活性物具有良好的可逆響應。利用生物傳感器對樣品的pH值、電導等進行測定,從而茶葉中的農藥殘留物進行準確測定。目前,生物傳感器采用的生物物質包括全細胞、酶、受體、細胞器、抗體等,所以生物物質不同,生物傳感器的具體類型也不同,現有酶生物傳感器、免疫傳感器、全細胞生物傳感器等。免疫傳感器的成功研發與應用,極大提高了農藥殘留測定的靈敏度,可縮短檢測時間。
行業中現有的光熱生物傳感器可以對洋蔥、色拉等植物樣品中的農藥進行測定,能夠檢測出樣品中是否含有有機磷類農藥。鑒于這種生物傳感器在農藥殘留測定上有著突出效果,可將其應用于茶葉農藥殘留檢測上,勢必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生物傳感器在農藥殘留檢測上具備實時、操作簡單、攜帶方便等優勢,且成本相對的較低,不僅是對傳統農藥檢測技術方法的補充,也是農藥殘留測定領域的一項技術創新,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值得大力應用推廣。
這種農藥檢測方式是一種利用抗體原反映,結合現代測試手段進行測定分析的方法。用于農藥免疫分析抗體標記類型包括四種,分別為酶標記、放射性標記、熒光抗體標記、生物素標記等。其中,酶標記抗體的敏感度高,保存時間長,能夠直接利用光譜進行分析,所以通過檢測農藥殘留快速、方便,是一種常用的農藥殘留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從總體上看,免疫分析法的優勢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成本低、方便快速、安全可靠、分析容量大等方面。當然,除了優勢突出外,它的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如變異系數大,酶標記抗體的使用量大,一次只能對一個樣品進行檢測,而且試劑的選擇性高,與結構類化合物會發生交叉反應,無法同時測量分析多種成分。
這種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首先將大量的生存信息存儲在一個小片固相載體上,然后利用生物化學處理技術進行處理,是農藥檢測領域新興的一種方法。如,對有機磷類農藥進行檢測分析時,先將抗有機磷類農藥的抗體存儲在生物芯片上并固定住,再使這一抗體與被標記過的抗原相結合,發生相應的反應,通過觀察與分析反應來實現對有機磷類農藥的測定。在有機磷類農藥檢測中常用的顯色技術主要包括發光免疫標記技術、酶標技術和熒光素標記技術等。那么,如何篩選抗體呢?主要方法是將己知蛋白點印在PvDF膜上,制作成為蛋白微陳列,然后與芯片發生相應的孵化反應,之后再用酶標抗體的第二抗體與芯片一抗體再次發生復合反應,利用它們之間的顯色反應來檢測是是否存在抗體,進而完成抗體篩選,對茶葉中的農藥進行測定。
這種檢測方法直接用活的生物對茶葉中的農藥進行測定。如果茶葉中有農藥殘留,家蠅勢可能會中毒,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現選用敏感系的家蠅,用標本喂食家蠅,然后通過檢測家蠅中的農藥殘留量來測定茶葉中的農藥殘留量。這種農藥測定方法一般可以在4-6個小時內完成農藥殘留測定。但是實際應用中,這種農藥測定方法只對少數農藥藥劑有效,且不能分辨出農藥種類,從中可以明顯看出這一種技術的操作過程簡單,無需使用復雜的儀器設備,茶農可自行利用這種技術進行檢測。
綜上所述,茶葉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很多人喜愛飲茶,愛好茶道,將飲茶看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為了保證食用者的生命健康,必須做好茶葉中的農藥測定工作,嚴控農藥殘留量。除了采用文中提及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外,還應當鼓勵茶農少使用農藥,從源頭上杜絕農藥污染,控制并降低茶葉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確保茶產品質量、衛生達到標準,讓人們放心飲用。
[1]文洋,譚君,譚斌,劉仲華.茶葉中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7,8(03):826-831.
[2]王文敏.GC-MS法測定茶葉中有機氯組分的前處理技術綜述[J].廣東化工,2016,43(02):117-118.
[3]劉騰飛,董明輝,楊代鳳,張存政,顧俊榮,徐德良.茶葉質量安全主要化學影響因素分析方法進展[J].食品科學,2017,1(25):12-25.
[4]劉子艷,李嘉林.茶葉中農藥殘留物質的測定方法分析[J].福建茶葉,2016,38(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