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唯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廣西南寧 530022)
萬籟之音,皆可入茶與茶相融;茶之熏淡香,似高山之清泉順流而下,猶如傾聽《采茶撲蝶》,杯杯茶香撲鼻而來。茶之悠悠琴音,流于茶中,細心聆聽茶之聲音,不失為一種詩意生活的方式。當把茶作為一種生活用品陳列時,沒有了音樂的搭配,顯然是枯燥的擱置;而在用樂曲演繹茶之音時,有茶、有樂的氛圍瞬間活躍起來。
一直以來,樂曲與茶元素的鑒賞層出不窮。不管是從鑒賞古典樂曲的角度審視茶文化,還是以茶元素為基點來解讀樂曲的文化價值。“曲”與“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細而言之,茶屬于樂曲表現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理論上茶的邏輯內涵要少于樂。可文化是不具等同性的,兩者有共性但也有差異性。音樂與茶元素雖然屬于不同的文化區間,但它們也有相同的性質,在一定程度與狀態下,兩者可以相互渲染。
樂曲是音樂文化中的一種。它富含了風土人情的地域文化,潛藏著民間習俗的影子。而鋼琴曲是琴鍵音、伴奏音以及旋律合成的樂器藝術,也是情感共鳴的物質介質,映射百態生活中情感的窗口。文化本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意識,文化會汲取其他文化元素,所以鋼琴曲也可以在其他文化的基礎上衍生發展。如,鋼琴曲可以汲取茶文化中的精華,將茶元素融入到樂詞中,這樣的宮麗之詞的盛行,逐漸形成了別出心裁的茶曲、茶長短調、采茶曲等形式,散發出迷人的文化氣息。例如,耳熟能詳的茶曲《婺源茶》,它以江西風景優美的婺源茶農的日常勞作為基本樂曲模型,將婺源當地的茶農生活習俗、村落茶味風氣融入到曲中,譜寫了詩意盎然、茶韻飄香的采茶小曲。
歷史旋回到遠古時期,音樂文化就已經崛起,傳有伏羲發明古琴之說,炎黃年代有神龍氏譜寫樂曲,黃帝善吹鼓;也有統治者用音樂來訓化眾民。從古代的樂曲可以看出,曲子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不僅如此,音樂文化還可以映襯生活元素,將生活中常態藝術化。茶曲的創作就是將生活中日常行為藝術化,從而創造出輝煌至今的茶曲詩譜。由此可見,古代勞動人民在辛勤的勞作中,以及平凡的生活中孕育了茶話藝術。如采茶山歌、采茶舞、慶祝收獲茶葉的時節等。這些都是茶農們創造的財富,也是茶農們辛勤勞作的饋贈。這些有民風和煙火氣息的民間活動為藝術家們創造了珍貴的素材,為藝術家們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
鋼琴曲《采茶撲蝶》的原版是一種歌舞曲,并不是鋼琴曲子,它是后來的鋼琴譜曲家依據《采茶燈》譜的新曲子。在劉福安老先生的原本歌舞曲中,描述了我國嶺南地區的客家民間的文化,并展示了當地的風土人情。
在音色特點方面,該鋼琴曲的曲風輕易縹緲、音律和諧、曲調明朗;由于《采茶撲蝶》依據《采茶燈》改編而來。所以包含著閩西地區的文化淵源。其中有動人的情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閩西茶農,在東南丘陵一帶采茶勞作的生活現象,描述了茶農們載歌載舞的喜悅,也表現出豁達的情懷。該鋼琴曲中刻畫出采茶女和采茶婆婆上山采茶的畫面:在廣闊的原嶺上,采茶的少女在采茶的閑暇之余,俏皮地追趕起蝴蝶。伴隨著茶女的一邊對歌、一邊舞蹈,整個“采茶撲蝶”的畫面特別活躍。
“協同”是茶元素中的核心內涵之一。其言:“致協同”,都旨在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個人和團體要有序。在解決任何事務時,需要將各種互異性的元素協同起來,以致達到均衡的狀態。劉老本人就仔細理解了茶道中的凝合內涵,并將茶元素融入到音樂創作的實踐中。《采茶撲蝶》結合古代的茶的古雅風韻,鋼琴,屬于西洋樂器。用鋼琴演繹《采茶撲蝶》,是將西方“洋器”與東方經典相結合運用的成功案例。該曲中融合了民族復調,這與西方、現代的曲調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它體現的是古老文化的儉樸、和諧特色,悠揚的曲風極具代入感,容易營造一個有詩意文化氛圍。
清茶簡簡單單,象征的是愉快的、平平凡凡、閑適的生活。茶,無白酒、紅酒的烈性,亦沒有黑白咖啡的苦澀味重感;沒有香煙的煙熏不適感,壺盞甌碗,支撐起茶文化的張力。淺斟輕呷,演繹古今的清閑時光之美。茶之閑、茶之愜,亦如樂曲的和諧音律。該曲子雖然用西洋樂器--鋼琴演奏,但是曲調是按照我國傳統的民族曲子風格編制,音律源于中國的民族音樂,但又高于傳統。它沒有局限在傳統的音律思維中,而是打破只有三度的和弦旋律的常規,采取比原來的和弦高三度的五六度現代和音,著極大地賦予了鋼琴曲子的民族風韻色彩。
采茶戲里體現著中國民間傳統的勞動場面,符合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特征;承載著中國人們樸素、誠懇、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另外,用鋼琴演奏《釆茶撲蝶》舞曲,借用西方聲樂方式,對我國傳統戲曲進行新的展示和解讀。從文化角度來看,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意識形態的碰撞,加強茶文化的交流;從音樂藝術角度來看,有利于加強中西音樂創作的融合與借鑒,促進新型音樂的形成。
曲中體現出樂道精神,該精神主要是表達出喜悅的情感,同時也代表著我們對它的追隨和憧憬。在我們眼中,樂道精神不僅僅是一些學術上所研究的課題,在一些樂器演奏才藝上也有體現。曲子《釆茶撲蝶》中蘊含著精湛的譜曲技藝。此曲借用辛苦勞作的采茶過程,表達出百姓對于生計的熱情和喜愛。同時曲中描寫的撲捉蝴蝶,洋溢著一股活躍絢爛的芳華的氛圍,是生活化與通俗化的景色。此外,它所表現出來的是追隨自由和歡樂,追隨放飛自我的情感。對于長久居住在都市、闊別大自然的現代人來說,他們追隨的是遠離都市喧鬧的氣氛,享受大自然歡樂自由的氛圍,認為這是高雅的生活方式。
這首曲子很好地詮釋了豁達的精神。同時茶中所表現的物質文明也如出一轍,其中包含著茶藝的靈魂。一直以來,各個學派都喜歡運用物質文明,以此來感嘆領會人的一生,會意人生意識與生存的含義。曲中滲透了陽明心學中“陰陽二和”的思想,該思想更是“合二為一”的精粹。茶曲子凸顯了中國傳統美學中追求的“氣韻生動”,即意境之美。所謂“舉陰陽之道,而優于合”,不管是鋼琴曲子,還是關于茶的物質文明,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追隨的誠實、善良和美麗,也是我們所追求的表現。
彈奏鋼琴是一門美妙的才藝表演,而且還是古雅特質的展現。容納來自于大自然的洗禮,隔離紛擾僅僅為了一時間的寧靜。傾聽美妙的鋼琴音是一種雅致的事情。在風格上,《采茶撲蝶》的風格是活潑歡樂、簡易昂揚的;音調上,它的音調美妙悅耳、質樸柔和,能不知不覺地讓人們感到興奮昂揚,給人一種明快歡樂。因此,現代的年輕人對該曲子也頗為喜愛,這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該曲子的時代性強。鋼琴曲的歡快基調,有很強的音律代入感,聆聽者可以將女子們在茶園采摘茶葉的景象,完美的展現在自己腦海里,特別是在小憩時捕捉蝴蝶的歡快場景,總是讓人久久回味。兼具古典性與時代性的鋼琴曲子,可以使久居都市的人,真實地感觸和親近大自然,拋棄都市的紛擾與喧囂,猶如陶醉于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之中。
清新淡雅的茶香,融入到在高山流水的樂曲中,是聽覺感官與味覺感官的絕美的碰撞,鑒賞茶之琴曲,頃刻間,心靈就會被樂曲陶冶滋潤,心情被茶韻滋潤了。鋼琴曲《釆茶撲蝶》中,用天然的茶和音樂表達這些茶各自有的風貌、風骨,以琴音映茶、以茶顯悅,讓聆聽者體驗到音樂藝術生活化的茶道趣味,使品茗者能在賞聽茶之鋼琴曲時,不由自主地進入心曠神怡的狀態,達到物我兩忘、茶禪一味的心靈境界。
[1]索婭敏,付珊珊.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民族特色與欣賞教學[J].福建茶葉,2017(10):361-362.
[2]呂寶文,趙歡.閩西鋼琴曲《采茶撲蝶》音樂風格及演繹方法研究[J].福建茶葉,2017(8):356-357.
[3]孫薇.鋼琴曲《采茶撲蝶》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創意[J].福建茶葉,2017(6):377-378.
[4]譚景元.劉福安的鋼琴曲《采茶撲蝶》特色與茶道精神“和”思想的融合[J].福建茶葉,2017(1):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