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佐勇
(南昌理工學院音樂學院,江西南昌 330008)
贛南采茶戲始于明代末年,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藝術瑰寶,它集舞蹈、戲劇、民歌與一生。據史料記載,它也曾被稱為”三角戲”。清代康乾年間,是贛南采茶戲發展的巔峰,全省各地無一不喜愛這既反映了生活又具有藝術性的表演形式。贛南采茶戲的音樂、舞蹈同情節連貫、層層遞進,雖是喜劇,卻也不乏抒情,融入地域風格后更顯自然流暢。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新興文化的泛濫,這種傳統戲劇在現代卻遭遇了發展難題。以下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淺析贛南采茶戲的藝術性,以及它在傳承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和解決途徑。
贛南采茶戲的內容和形式除了反映贛南地區的地域文化和客家民族風情以外,它的藝術性不可忽視,贛南采茶戲的表演形式各異,載歌載舞引人入勝,濃郁的生活化引起觀眾共鳴,獨到的喜劇風格奠定了它輕松的氛圍,一直以來保持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一種傳統的表演藝術,贛南采茶戲具有音樂性、戲劇性、文學性等較為明顯的藝術特性。
中國的傳統戲劇多以說唱、樂舞為主,贛南采茶戲中的音樂具有極高的美學意義,除了從詞的內容中能體會到贛南風情以外,在音樂中也能看到客家人的人間本性。贛南采茶戲的音樂唱腔也是我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它借鑒了多種民間音樂,打磨、設計、創作出風格各異的音樂元素,與其說是音樂性,到不如說是更具有藝術的綜合性,因為贛南采茶戲的音樂唱腔不僅有茶腔,也有雜腔、燈腔、路腔。
贛南采茶戲以喜劇為主,具有明顯的戲劇特質。就以著名贛南采茶戲《茶童哥》來說,它改編自《九龍山摘茶》,是贛南采茶戲誕生的標志。講述的是聰明機智的茶童在隨茶商主人朝奉收茶過程中,幫助艱苦的茶農同貪婪惡毒的茶主斗爭,而最后茶農們也湊錢為茶童贖身,茶農們和茶童一起以種茶為生。全戲內容具有張力,人物刻畫精準而有特性,在原劇《九龍山摘茶中》茶童本是一個被命運拖著走的底層人物,改編后這個人物全然與原著不同,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權,在他制止主人朝奉強娶茶山二姐、識破朝奉收茶壓價的陰謀詭計等一系列勇敢行為中,整個劇作的戲劇情境豐富不少。20世紀中期,《茶童哥》的誕生為贛南采茶戲開辟了新天地。
經過許多劇作家、藝術家的努力,幾十年來,贛南采茶戲的文學性日益凸顯,劇內容不再是一些家庭瑣事,它更注重人際關系、反映心理狀態,它通過劇本創作和音樂渲染來深層解剖任務的內心活動,無論是以往傳統的戲劇還是如今的創新劇都本著雅俗共賞的目的注入了文學性。不管是人物也好、劇情內容也好,都因注入文學性而使采茶戲的表現形式更豐富更高雅。
贛南采茶戲現存劇目中多創作于舊社會時期,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下贛南客家人勞動、生活的場面,雖是以喜劇為主,但卻很難吸引現代社會的觀眾,所以贛南采茶戲正逐漸被遺忘。
發展贛南采茶戲需要注入新鮮血液,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喜歡流行藝術,贛南采茶戲太過于傳統,缺乏創新,所以很難吸引年輕人去主動欣賞與接受它。
現代社會的娛樂方式大都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產生,同時市場因素也不可或缺,贛南采茶戲多以劇院的近距離觀賞為主,然而到了現在,觀眾大都更習慣于通過網絡、電視等來欣賞,由于采茶戲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太低,真正喜歡的人也少,所以幾乎沒有專門的網絡平臺愿意來推廣它。
政府對贛南采茶戲的關心相對不足,加上市場的不景氣,導致發展缺乏動力。贛南采茶戲的創作需要靈感,創作人員需要與其他藝術有交流溝通,所以資金的缺乏導致他們無法參與很多優秀的國內外戲曲活動,也沒有很好的創作環境以及硬件設施。
面對傳統文化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政府應該積極應對,就如何保護與發展贛南采茶戲而出臺相關政策,例如,2015年3月贛州市政府出臺的《贛南采茶戲振興工程實施意見》,有了政府的保護和支持,才能加大劇創作的扶持力度。政府建立鼓勵機制,不僅能調動全民的興趣和熱情,人才隊伍建設的速度也能加快。
贛南采茶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它目睹了贛南客家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歌頌了客家文化幾經變化的滄桑歷史,舞動著的卻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雋永。所以,贛南采茶戲的推廣不僅要深入國內,也要向海外拓展。
在國內,讓贛南采茶戲走進校園,普及贛南采茶戲和其他的贛南傳統文化,加深年輕人對戲劇的認知,增強他們的地域自豪感。讓贛南采茶戲逐步成為當地學校藝術節的主流節目。開設采茶戲專業或采茶戲興趣選修課,培養專業人員,例如贛州市將定向培養贛南采茶戲表演專業的學生。再來是充分利用學校有外教和外國留學生的資源,向他們介紹贛南采茶戲,挖掘對采茶戲有喜好的外國人,帶領他們深入研究采茶戲的文化精髓和探討傳統文化的價值。
對外,利用在外華人優勢,政府鼓勵建立采茶戲國外的發展團隊。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少外語人士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充滿神秘感,在國外宣揚贛南采茶戲能有效吸引國外人士來中國學習采茶戲,這樣一來,他們也能將采茶戲帶去他們的國家,口耳相傳。
贛南地區人文薈萃,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歷來以“客家文化城”著稱,它不僅是一座文化城,更是一個旅游勝地。采茶戲的發展可以抓住贛南旅游這條道路,讓贛南采茶戲和旅游相結合,相互促進。比如今年贛州安原縣某一景區開業,展開了免費觀賞贛南采茶戲的活動,年輕人們又唱又跳,吸引不少游客。
傳統的采茶戲內容多以家庭瑣事、男女之情為主,不符合當今人們的觀賞審美,所以,贛南采茶戲的內容應該積極創新。要開展以年輕人為主的調研,了解他們的喜好,分析研究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創作一些符合當今大眾審美的戲劇藝術。
在中國戲曲中有嚴格的“生、旦、凈、末、丑”分類,其規范程度可以說是藝術行當的典范,而采茶戲的角色分類相對不那么規范,這樣一來行外人對采茶戲的概念便更加模糊,所以若想長遠的發展采茶戲使它代代相傳,就必須嚴格對待,將采茶戲中的任務角色進行分類,使其更規范,更正式,人們對它的態度也將更認真更嚴謹。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地區的戲班都走向消亡,其中不乏有著百年歷史的班子,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向盡頭無疑是令人心痛。調查發現,在贛南地區許多農村里,雖然戲臺簡陋,但也有不少農民緊緊圍繞在戲臺周圍,采茶戲是他們的精神世界,不管環境多么艱苦,他們依舊堅持著這份精彩,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保護它、傳承它呢?將傳統的民俗表演發展成為藝術瑰寶的路程是遙遠的,不僅需要國家、政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群眾的熱情。茶味清香讓人流連忘返,戲劇悠揚讓生活返璞歸真,采茶戲的發展足以見證一方地域的演變歷程,如果采茶戲消亡,那這一方地域的文化也將殘敗。每個時代、每段歷史都需要見證者,我們無法長生不老,不能世代生存,歷史、文化的演變需要靠這些戲劇的表演來是它們代代相傳,讓后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
[1]王亞菲朱俊林論贛南采茶戲的創新[J].農業考古,2013(2):160-167.
[2]萬小毛李姿麗贛南采茶戲發展與分析[J].老區建設,2014(2):47-48.
[3]楊菊試論贛南采茶戲的美學品格[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3(34-6):117-120.
[4]李佳客家藝術奇葩——贛南采茶戲的海內外傳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2(16):100.
[5]蘇子裕論贛南采茶戲的藝術形態和藝術革新[J].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03(2):9-12.
[6]劉家盛贛南采茶戲研究現狀及啟示[J].喜劇之間,2014(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