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不不
(凱里學院科研處,貴州凱里 556011)
茶自古以來與儒學,道家的主題一致。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和”為貴。以茶來會友、用茶招待客人、還有借助茶來聯誼等,呈現了茶人、茶事活動中“和”的體現,與儒家思想中“和”的理念相得益彰;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茶中更有得著的體現。產教融合作為職業學校的新興發展道路,與制茶一樣,需要仔細的用心的烹調,才能散發出好的味道,為我國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
由于“產教結合,校企一體”的模式現在的運用并不成熟,加上國內各個學校的適用條件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不盡相同,所以在加強校企合作的進程中不能采用一致的做法。就像不同的茶一樣,茶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烹飪手法,但是在整個制茶、喝茶、品茶的過程中,對于茶的“和為貴,情為真”到后面的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升華卻是一致的境界。而產教的融合雖然在實行方法中千差萬別,最后要達到的效果都是促進教師到企業中去實際的參與工作,通過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汲取經驗然后用于教學之中。以茶道為喻,那么產教融合過程就是烹茶過程,手藝的好壞,茶質的的精細,水溫,時間等等對于一杯好茶的醞釀都會有很大的影響,用于產教過程,很容易得出結論:老師的水平,學生的素養,校企合作的深度,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程度同樣也影響著我國“產教結合,校企一體”這條道路的順暢與否。產教融合的核心就是學校老師到企業中去實踐,茶文化博大精深,在這個過程中,又會具有怎樣的啟示作用呢?下文著重研究茶文化精神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指導教師到企業實踐的應用。
職業學校主張大力興辦與專業相關的產業,并且使其與現代教學育人的宗旨相統一,實習條件是學生學習的必經之路,這一做法剛好為廣大學子提供了保障和鍛煉的機會。在生產實踐和管理實踐中,老師會帶領和指導學生,教會他們如何把課本上學到的東西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刻更加徹底的理解某個知識點,全面的提高每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以后的實踐過程當中,老師始終占主導地位,在以前,老師的作用主要是授課,很少會與實踐扯上關系,我們知道,作為老師,必須具備的是高質量的專業水平,在理論上面的知識掌握更是博大精深。但是職業學校的老師絕大多數是從高校直接分配到職業學校的,沒有實際的工作實踐和經歷,因此教師缺乏實際操作水平,導致了職校教學質量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反而限制了產教融合的發展。產教融合在這一方面就為教師提高專業實踐操作水平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到企業實踐成了每個老師的必修課。老師的綜合素養,以及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決定了教師到企業實踐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內容。
第一是有關政府層面的問題:在有關駕馭的考核評優這一塊,法律對相關部門還尚未做出明確的指示文件,以至于會有一些人偷工減料,甚至走走過場,沒有真切實際的參與到產教一體化的發展中來,反而還拖了后腿,而且還缺乏獨立的運營機構,整個機制得不到監督與控制。總體來看,這種情況不容易激發教師到企業實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或者,即使教師進入企業,也可能處于盲目被動的地位,無從下手。
第二是企業層面來的問題:企業往往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首要任務,不難理解為什么部分企業不愿接納到企業實踐的教師。缺乏完整的實踐規劃和有效的實踐操作指南,企業很難做到對于教師實踐的目標、內容、任務的明了于心,也就不能夠合理的安排學習周期,具有較強的隨意性。這種情況的后果就是引導信息不流暢,融合成本高且見效慢。不管是企業工人還是教師都會覺得頗有不習慣。
第三是學校層面的問題:學校一般缺乏完整的輪訓計劃。許多教師到企業實踐間隔時間太長,知識和技能等更新緩慢。很普遍的一點是監管和評價機制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的層次,就像是用冷水泡茶,浪費茶葉不說,還大大的影響喝茶人的心情,如對教師實踐后的要求的完成、任務的實現、能力的提升等缺乏有深度有效率的評價,使最終考核標準變得沒有意義。此外,由于部分職業院校對于校企融合工作不會投入完整的時間和精力,使得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周期偏于短少。在調研中發現,由于實踐周期較短,教師們往往剛一參與到生產中就會馬上退出,使我們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很難參與企業的實際生產,如果對于企業的運作流程都不了解的話,是不可能很好的獨立完成項目的參與實踐的,專業水平得不到提高,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沒有回報,就像泡了一杯不好喝的茶一樣。
第四是教師層面的問題:很多老師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大多數的人覺得老師所在的行業,穩定輕松又能實現個人價值,是一份很受尊重的工作。因此,如果對于職稱的評判,工資待遇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前提下在不影響職稱評審、薪金待遇等條件下,很多老師們往往不愿意去改變現在的舒適境況,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到成為了常態。當然,對于教師而言,教學任務繁重也是原因之一,在時間上有諸多的限制。角色轉換就成為了負擔,要求從教室從課堂中盡快走出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老師要從思想上實現“教師”向“工人”的轉變,提升服務企業和學生的覺悟,有意識的把自己的才華應用于企業的生產實踐,為企業帶來技術支持和其他方面的實際利益,推動企業的積極性,給企業和社會一個交代也是很有必要的,既然企業同意合作,那么也是希望看到成效的。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在解決人的問題中,茶文化精神可謂是精到深處。
第一:茶文化精神中的“和”是中庸之道的表現。教師去企業見習遇到問題時,品一杯茶,一切問題以和為貴,平心靜氣的討論,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促使企業、學校、教師三者之間的融洽交流,會使效率大大提高。第二:我們講茶人精神會提到“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真誠守信”的“真”字箴言。這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現。把這件事情當做一件確實需要執行的事情來做,減少形式,國家發布相關法律文件監督,學校和企業真切的去實行,教師認真的去踐行,那么以上提出的教師在產教中存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會得到解決。第三:“清”是茶的通性,與傳統文化中的靜,理,廉,儉一脈相通。也是現代社會依法治國的體現。
在產教融合的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監督和反饋作用,做事就要如茶般清雅,尤其是教育行業,要努力的保持著它凈土的地位。教師不能太功利化了,要時刻秉承著師德,育人為先,努力提高學生在產教這條道路上的就業率。企業應該承擔著耕地般的社會責任,報之以茶之清香怡人,這種精神的貫穿不僅會造福社會,也會使企業自身受益。第四:茶道精神之“怡”。其實“怡”應該排在茶文化的首位,由于“怡”強調的是一種結果,所以在這里總結產教融合過程中教師去企業實踐的意義尤為合適。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養性,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得到人生境界的升華,提高生活的質量。最終教師去企業實踐也是要達到教育的目的,使學生能夠提早的接觸企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習能力,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社會效率,使學生,企業得到很好的融合,茶道的整個過程的形成也是產教融合發展過程所要學習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產教融合也就具有了參考的對象。
茶文化的“和”、“真”、“清”、“怡”在一定程度上為產教融合的發展樹立了參考的標桿,啟示著教師去企業實踐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見習這件事,也為教師去企業實現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途徑,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只要我們堅定思想,注重傳統文化精神的作用,認真把握好市場信息,做好企業、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職業教育的明天一定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