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陜西漢中 723001)
直到唐朝,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茶葉產品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尤其是茶葉產品在此背景下,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中極其重要的生活元素,因此,在這一背景下,茶文化體系逐漸成熟。而“茶圣”陸羽所編著的《茶經》一書,標志著唐代茶文化機制的正式形成。
唐代是我國封建歷史的頂峰時刻,此時無論是統治者自身的統治理念,還是社會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都實現了成熟發展,因此,我們在研究此時的文化發展狀況時,可以從具體的文化融合視角出發,全面探究多種文化體系的交流狀況。當然,對于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狀況看,我們看到茶文化體系在我們認知傳統文化體系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和價值,而茶文化也是形成于唐代的文化體系,因此,我們對茶文化機制的形成狀況進行成熟理解和認知,我們看到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在這一時期形成,其不僅僅是生產力發展提升的詮釋,同時更重要的是此時成熟穩定的生活狀態。
而在這一背景中,我們對文化交流與融合現象,也形成了全新理解與認知。不僅是一種民眾文化的展現與詮釋,同時也是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具體融合形成的文化機制也是系統化的包容體系。唐代時代特征和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融合、交流、包容,而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的深厚價值力和影響力,更能展現其中應有的價值作用。唐代的精氣神,是任何時代都不具有的精神所在,其闡述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價值在于融入。
唐代的長安城,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通過對唐代長安城的功能布局和結構分工進行分析,我們看到唐代的長安都城是在隋代長安城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唐太宗即位后,在原來的龍首原上,新建了永安宮,唐玄宗時期,將隆慶坊更名為興慶坊,隨后改建為興慶宮。正是永安宮和興慶宮的建設,大大改變了宇文凱的理想化形態設置,在這一大的影響下,長安城內人口主要集中于整個長安城的北側部分,特別是在城市的東市和西市特別繁華,當然,唐代時期也是宗教文化興盛時期,因此,在這一時期,諸多宗教文化交織其中,從而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文化機制,比如傳世至今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就是宗教文化在其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詮釋與表達。
在唐代長安城的日常管理活動中,其仍然使用的是里坊制度,坊是居住小區,整個唐代長安城中共有百余個坊,其主要位于長安城的中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在整個長安城里,其里坊建制極其規矩整齊,從平面上看,里坊基本上呈現出長方形的形狀,當然里坊內人口分布并不均勻,人口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唐代經濟貿易極其發達,長安城的西市和東市是其經濟活動的中心,而為了有效管理其經濟發展,還設置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從而維護長安城的經濟穩定。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諸多藝術元素和價值內涵,而整個文化體系的多樣性,使得我們對整個傳統文化形成了全面認知。當然,在這一文化機制中,我們不難看出茶文化體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當然,如果我們對整個茶文化機制的發展及傳承狀況進行分析,我們看到整個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是與我國社會大眾的飲食生活習慣。而就整個茶文化體系的發展歷史狀況,我們看到我國茶葉產品從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當然,整個茶葉產業在發展與應用過程中,其受到生產力的影響,從而使得其更多只是應用于整個貴族生活之中,而其功能價值中也更多以藥用價值為主。
如果我們深層次分析茶文化體系的內涵和價值理念,我們看到整個茶文化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對多種文化進行包容,并且結合時代特點,進行適當改造的重要表現,所以,茶文化的成熟發展過程,實際上是文化包容性的價值體現。當然,在我國整個茶文化機制中,我們看到其內容極為多樣,不僅僅是濃厚的茶葉產品體系,同時在不同的茶葉產地也形成了相應的區域茶文化機制,而且在茶葉活動開展過程中,也形成了相應的文化形態。比如,在唐代時期,絲綢之路繼續發揮重要的對外溝通與貿易作用,而此時的統治者也能認識到參與對外貿易活動的價值作用,因此,其積極注重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貿易往來,此時,大食、波斯等國也委派相關人員到我國。這不僅反映了一種具體的文化交流現象,同時更重要的是這實際上,也反映出此時統治者的一種統治理念和心態,而這從客觀上看也為整個文化體系的包容性和應用價值提供了重要影響。
茶文化的成熟發展和體系化產生,其從本質上反映和詮釋了該文化的應用價值,當然,對于茶文化體系的發展與應用來說,長安作為唐代的都城,以及整個文化體系交流融合的重要集散地,因此我們能夠在唐代長安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各種茶葉的交流與融入。實際上,茶文化體系所具有的應用價值不只是其中所包含的物質元素,同時其中也有著系統化的精神理念和人文認知,尤其是在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我們能夠看到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在于不同文化體系也在這一背景下實現了全面融入。
區域文化,實際上指的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正是地理區域環境的差異性,以及自然因素的差異,從而使得整個文化體系中形成了諸多具有差異性的內容,而整個文化機制中,與區域位置相關的文化體系,就是區域文化的最佳展現與表達。結合文化傳統的表現狀況,以及整個文化機制所具有的效應和影響力看,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與發展,實際上都需要充分考慮文化體系的傳承特點,而在文化延續與傳承過程中,其就形成了相應的民俗文化資源,而這就是整個區域文化的價值呈現,可以說,區域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整個區域文化滿足文化傳承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在唐代,這是我國經濟、社會以及民族融合發展的全新階段,此時長安作為唐代的都城,更是整個社會和時代發展、融合的重要集散地。所以,在這里所形成的文化機制也極為多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融合國家,在幾千年的時代發展歷程中,文化融合發展始終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然,從長安所處的區域位置看,其這里恰恰是中原文明與游牧文明相融合的地區,因此,兩種文化之間實現了深度融入和全面結合。不僅如此,在唐代文化體系中,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整個文化機制有著極強的包容性,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文化體系只要不違背統治者的意志,都能夠被全面融入和應用到整個文化機制之中。
當然,從唐代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看,該時期是我國歷經多年動亂之后,所形成的重要穩定時期。尤其是在這一時期,各個少數民族的認同感實現了空間提高。唐太宗甚至被突厥人,尊稱為“天可汗”,所以,正是其對各種文化都報以兼容的態度,從而使得此時的文化體系和價值理念更具吸引力。因此,各種文化機制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實現了全面融入,從而使得唐代長安民眾區域文化充滿時代價值。我們在對唐朝文化進行具體研究時,我們看到正是統治者開明的統治政策,加上其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從而使得整個民眾區域文化中容納了成熟而多樣化的文化機制。之所以在唐朝時期茶文化能夠出現,并且發展成為獨立的文化體系,其關鍵在于其有著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內涵。
茶文化的出現,直至發展成熟,其表達了一種社會現象。尤其是改變了以往飲茶的適用范圍,特別是讓茶葉和茶文化成為一種大眾活動。而想要對唐代長安民眾區域文化的內涵特性及發展狀況進行成熟理解,就必須通過選擇合適的元素內容,從而實現對該文化體系的深度理解和全面認知。
[1]陳麗玉.唐陸羽《茶經》與茶道——兼論其對日本飲茶文化的影響[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18):159-162.
[2]李發良.唐人詠陸羽詩研究——茶和陸羽的生活、《茶經》的寫作及其人生初探 [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9):101-102.
[3]李雪平.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綜合體外部空間景觀設計研究——以西安大唐西市外部環境研究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