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通祥,劉靜文
(宣化科技職業學院,河北張家口 075100)
我國是茶文化的搖籃,眾多的藝術文化與茶都可以相結合。當水墨畫與茶相融合時,就有了茶畫藝術;當文人墨客與茶邂逅時,就有了“茶詩、茶話”;當戲曲遇到茶,就產生了地方茶戲;而當歌曲遇到茶就有了民謠――采茶歌。采茶歌是人們茶事勞動中孕育出來的音樂藝術形式,它是地方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肇慶“采茶歌”最早誕生于客家的小調中。在當時,每逢元宵節客家人的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勤勞的客家族人民在佳節時期,就會舉辦戲曲節,茶民們可以在當天盡情的登上舞臺歌唱。在客家族的戲曲節上,節目的主題是茶,旨在鼓勵茶民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這個傳統、盛大的“茶節”里,不管是在茶林中辛勤工作的茶農,還是在荒野之外行走的客民;也不管是在茶園中采茶的,還是在室內揀茶、烘茶的婦女,都能夠歡天喜地慶祝節日盛典,慶祝茶葉的豐收。此時,可以讓辛勤忙碌的茶農身心放松。茶農可以唱支采茶歌,為了來年有個好彩頭。
“山歌”、“民歌”、“采茶歌”都屬于我國特有的曲藝形式,主要創作靈感來源于勞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可以說,“山歌”、“民歌”、“采茶歌”都是勞動工作者宣泄情感、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徑。此外,采茶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二月采茶歌》。在該章目中,按時間順序分為順序與倒序,順序的叫順采茶歌,倒序的叫倒采茶歌;按季節劃分可分為春茶歌、夏茶歌,秋茶歌、冬茶歌;按區域性和勞作屬性劃分可分為:“下坡調”、“上坡調”等。
肇慶“采茶歌”作為山歌的一種,也有腔調和曲調。采茶歌一般都是聯曲體,在采茶的歌舞大賽上,每一個表演節目都會與茶元素相關聯,不同的采茶歌的曲目是不一樣的。因此,曲子的曲牌名也不一樣。在肇慶曲牌中,單傳統曲牌就有將近300首。肇慶百姓依據采茶歌的曲牌名,按其出處、調性以及和弦技巧等劃分。這樣的劃分結果被后人稱為“茶三腔”與“茶調”。茶腔是一首采茶歌中主要的調性、茶分“三腔”。有的腔調是明朗、輕盈飄逸的;有的是清新悅耳的;有的是表達委婉、抒情的;有的是清韻悠遠的山曲風;采茶歌的歌曲節奏時慢時快,但總體上都是柔美、極富感情韻味的,如“割韭菜”就是故事性抒情的采茶曲目。茶的腔調中,有一腔是專門在元宵佳節的時候歌唱的,叫“燈腔”。該曲調的高低起伏的幅度大,其慷慨激昂,積極熱烈的音調特色,可以融入元宵佳節,增添不少喜慶的氣氛。
肇慶“采茶歌”是江西省與廣東省交界地帶流傳的經典山歌。它是民間藝術的結晶,其創作的靈感來源于贛粵百姓的采茶勞作。因而,肇慶的采茶歌深深地烙印上了該地區客家民族文化的烙印。客家采茶民們長期地在嶺南地區的紅壤上種植茶葉,對酸性土質了解透徹,有著豐富的種茶與采茶經驗。在南方的酸壤上,采茶文化孕育了簡樸、開放、詼諧以及沉穩的感情色彩。
采茶歌,作為一種民歌,自然離不開民間樂器的伴奏。因此,有“半臺鑼鼓半臺戲”的言說。在民間的音樂中,除了要求嗩吶等傳統樂器以外,還需要配合其他的打擊樂器,烘托出歌曲吟唱的氣氛。如“勾筒。”在肇慶的采茶歌的伴奏音樂當中,自然少不了正弦與反弦的伴奏。而二胡正是發揮正弦與反弦的重要樂器。二胡的琴筒有一定的體積,二胡拉出來的音色比較的飽滿渾圓、粗利、鏗鏘有力,頗具民族特色氣息。彰顯出采茶人民勤勞、樸實、果敢的品質。肇慶采茶歌是在封開、德慶等地方的戲曲演變而來,體現出典型的地域融合。
在元宵采茶歌表演時,采茶歌會與采茶燈相結合,以銅鼓、小腰鼓、鑼鼓等作音樂的陪襯伴奏。采茶歌經過肇慶的歷史與人文的熏陶,歌曲形式逐漸豐富,采茶歌也慢慢地戲曲化、區域化,演變成戲曲文化的人物性表演音樂,形成了肇慶地區獨具特色的茶式唱腔。如今,肇慶的采茶戲仍然在民間流傳,頗受大江南北人民的喜愛。標志化肇慶摘取茶葉的方法,和他們當地的戲劇有關。其采茶歌源于當地戲劇中的部分動作歌詞。但是,其戲劇中的樂曲都是個體的曲調所構成的一種唱法,它們都有著不同的特點與含義,所體現的是肇慶當地的特色。
采茶歌的表演離不開采茶戲與采茶舞的映襯。另外,肇慶的采茶歌在演唱的表現形式上保留了很久以前民間傳統的采茶舞與采茶戲的特色。其唱歌的特點是主唱者開聲唱,臺下有人應和甚至合唱,伴奏的老技師們在幕后復唱每句歌詞末尾部分,一般,采茶歌的末尾都是以擬聲詞結尾。如“呀、咿、唷子喲”和“嚇啊”等尾聲腔。演唱、幫腔、銅鑼伴奏,使采茶歌曲調更悠揚,節奏更明快,風格獨具,也更帶泥土的芳香。
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文化也異彩紛呈,如果要說有什么文化是風靡全國、傳遍世界,有什么文化是與民族文化相輔相成,有什么文化是走向世界的地區文化,那大概是采茶歌了。采茶歌是茶與戲曲相互碰撞后摩擦出火花的杰作。
近期,綜藝節目在中國發展得火熱,在眾多的綜藝舞臺上都演繹著民族的山歌。如在《星光大道》中,有著“家鄉美”這一節目環節,在這個環節里,選手可以歌唱家鄉的文化特色,選手米粒就在這一環節中,憑借老歌新唱的方式,演唱《再唱采茶歌》,“上坡調”與“下坡調”的靈活切換,體現了采茶歌的靈動、明朗、輕盈飄逸與清新的質感,給大家帶來了精彩絕倫的大聯歡,最后在這一環節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節目后,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重溫,讓人意猶未盡、久久不能忘懷。
一個采茶歌表演的戲臺上,通常會出現兩把二胡和三把嗩吶。一把二胡演奏低于8度的正弦,另一把則演奏低于6度的反弦聲。在二胡伴奏時,伴奏的調子不變,二胡伴奏音調隨著曲牌調子的變化而變化。如今采茶歌的歌唱或表演方式花樣百出,傳統的民族風韻的山歌融入了現代重金屬樂器,和傳統二胡一起合奏和帶有快感的rap相結合,給采茶歌帶來不一樣的一抹色彩,讓大家驚艷。在綜藝某個綜藝節目上,以為名叫石志媛的選手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她的一首《采茶歌》讓全場的人為她吶喊。她通曉自然之道,知道演唱采茶歌曲需要調節好自己的氣息,掌握好氣幅的變化。所以,在她演唱之前,她才有用后弦調氣法進行運氣,以便于在舞臺演出時準確地咬字發聲。此外,她擅長饒舌,她把Rap元素加進2人對唱的民謠中,依舊加入嗩吶、勾筒與二胡的伴奏器樂音,增強民族氣息。如此走心、創新的《采茶歌》讓人聽后耳目一新。這無不彰顯出中國民謠強大的包容力與與時俱進。
“采茶歌”正是我國民族區域文化與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它誕生的歷史久遠,但至今仍然給人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它之所以被后人頌為經典,在于它曲韻綿延、歌風熱情豪邁,歌頌了采茶百姓們樂觀、勤勉的精神。因此,可以說如果沒有肇慶悠久的采茶歷史和人文唱歌習俗;沒有肇慶茶民熱愛自然、熱愛音樂的情懷;也沒有肇慶人民常年忙于茶事的辛勤付出,也就不會有在南方地區廣傳的采茶歌的誕生了。如今為大眾新聞樂見的采茶歌,多是音律發生顛覆性變化的現代風的民謠,這些民謠頗具搖滾音樂的震動感。如,尾聲“誒嘿”能持續8個節拍,其尾聲的高亢感與傳統尾聲的纏綿之感有著同樣的感情色彩,都展現了歌唱著熱愛生活的精神品質。
音樂是人類智慧與靈感的結晶,是民族的瑰寶。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音樂都是促進人們心靈情感溝通的傳播媒介。現代化生活的節奏日益加速,創新發展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無論是經濟還是藝術,為了緊隨時代的腳步,就需要與時代同步。茶歌在給予我們社會禮贊的同時,也在吸收我國茶文化的養分。
[1]王伽娜.粵西音樂文化發掘與傳承的有益探索——肇慶學院“地方音樂文化研究團隊”的粵西民間音樂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15(1):91-96.
[2]蔡際洲.音樂文化與地理空間——近三十年來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J].音樂研究,2011(3):6-18.
[3]董璐.融入品茶元素的中國傳統音樂分析[J].福建茶葉,2016(7):112-113.
[4]劉建君.贛南采茶課堂訓練組合伴奏音樂探索[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