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 150018)
自古以來,茶是頗具地方色彩的產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茶類,不同的飲茶風格等。如此一來便造就了豐富的茶文化發展史。茶文化、茶歷史以及茶具等,是中國茶文化研究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茶文化依舊是各愛茶人士間研究和探討不可或缺的話題之一。在品茶中,獲得對中國茶文化發展走向的靈感,創新思維,進一步發揚光大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不得不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經典,豐富的中國茶文化,受到了眾多國內外愛茶人士的青睞。可見中國茶文化傳播的效力之大,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借助茶文化,使中國歷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廣。隨現代化建設的日益完善,新時代下的城市腳步越來越快。這時,飲茶就不僅起到了清熱解毒的功效,更是陶冶情操和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閑暇之余,酌一杯淡茶,將繁瑣日常置身事外,得到心靈上的放松,使茶文化充分滲透至其中。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內容,隱喻著發展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性。因此,確立好其未來發展走向對中國茶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及其重要。在我國的風俗習慣中,茶是熱情好客的象征,家中來客,便以茶待客,這一傳統習俗已延續至今。可見,茶文化對人們的意義非凡,我們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為中國茶文化確立好未來的發展和方向勢在必行。
當涉及到事物的發展問題時,不得不提及起推動其發展的主體。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豐富了主題推動的多樣性。愛茶人士、網絡科技、信息技術、文化教育乃至平民百姓等,這些都是中國茶文化發展推動的主體。現今,社會上的愛茶人士越來越多,這類人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是很是深遠,他們是現代社會中推動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將茶與茶文化相結合,在品茶中,在物質基礎上,賦予其精神層面上的特殊含義。廣大的人民群眾也是一個推動的主體,老百姓將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隨時間遷移,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風民俗。再由子孫的傳承,延續至今,便有了當代特有的茶文化。當下,應大力加強對茶文化的保護與創新,利用推動主體的多樣性,大力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在豐富茶文化的基礎上,保證茶文化的完整性,使其不流失。
由于現代科技發展迅猛,使現代茶文化的推動存在多樣性。基于此現象,會導致推動主體產生差異,不只是推動方式間的差異,還有作用力度的差異。因此,不同的茶文化研究在不同的推動主體下,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影響。不同的主體對茶文化的發展是有選擇的,因受自身條件的限制,主體可選擇最適宜自己的途徑。如國家政府部門要大力弘揚中國茶文化,加強對茶文化的保護,實施相應發展措施,類似于這種途徑,我們就稱其為宏觀途徑。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這就產生了地域文化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是長期累積所產生的結果,所以在茶文化的表現上也會隨之產生不同,這是通過中觀途徑所產生的。一個網絡推送、一場茶藝表演、一則寓言故事等,這些所體現出茶文化的多姿多彩是利用微觀途徑實現的。正是因為發展途徑的多樣性,從而才使中國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源遠流長。
研究是要求專業性和規范性,在對茶文化進行研究分析時,需具備相應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歲月洗滌,使茶文化在應用到了各大學科門類中。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是一種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并且,將茶文化引用至學科知識中,不只是對茶文化的一種豐富,也是對茶文化的一種研究。這種多角度對茶文化的認識,使中國茶文化更加全面,是其發展更為快速。當然,這不只是針對專業學科,對于藝術類學科也相當受用。站在藝術的角度上去審視茶文化,并通過適宜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這不僅是一種研究視角,同時也是一種表現形式。文人雅士以儒雅眼光,研究學者有專業技巧,平民百姓有民俗視角,在不同的視角下造就了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茶文化的成果無非是通過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所體現,其體現形式多種多樣。茶具、茶藝、茶技、茶畫等,這些是以具體的是以實實在在肉眼可見的事物所呈現。地方茶文化、茶風俗、茶禮儀、茶民謠等這些又是透過精神層面上所呈現。茶自古以來都是純潔、淡雅的象征。如今,茶文化研究進行的如火如荼,中國茶文化的成果勢必將越來越豐富。不得不說,茶文化已經充分滲透于人們的吃穿住行中。朋友會面、家庭聚會、節日送禮等,茶是不二選擇。再者,以茶文化為設計理念,一系列的茶文化服飾就此而生。以茶為主題的室內裝修設計,必定別具一番風味。隨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盛行,也給茶產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進而間接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這不僅使茶產業受益,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向廣大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不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弘揚和傳承,也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促進。
依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趨勢來看,要在大數據時代得以立足,需借助文化力量的優勢。我國特色的茶文化在整個世界文化產業中可謂是別具一格,頗具優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該對中國茶文化采取相應措施,使之與整個文化發展趨勢相呼應,同時結合茶的文化背景、地域差距、發展現狀等因素,將中國茶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以發揚光大中國茶文化為基本目標,在全球文化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借助專業人員的研究成果為理論依據,將茶文化的創新實踐落到實處。將茶文化進行系統包裝處理,生產茶文化產品,或改革創新服務傳統產業體系,使其順應時代的潮流。同時,平衡好產業文化和文化產業化兩大結構,保證經濟發展的全面化。其次,加強文化服務的管理工作,將工作重心放在茶文化的創新實踐上。
先輩們為世人們留下的文化財富已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取向,這種財富長期應用在中國茶文化研究工作中,它是我國文化發展中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源,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傳統的研究成果還是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不能全面的解決問題。因此,開展茶文化研究新工作至關重要。為響應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的號召,這對茶文化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其研究成果被茶文化產業所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有利于培育產業積極的工作氛圍,提高茶技術,傳播茶知識,最終實現茶文化產業化。中國茶文化研究的文化化和產業化需要進行協調,使二者間的價值取向有機結合,以中國茶文化為基礎,以產業為載體,充分發揮茶文化的價值,促進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
為應對時代的挑戰,我們應抓住這種文化優勢,借助國家政府的幫助,構造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文化與技術支持。同時,打造不同層次的茶文化展示交流平臺,定期與否可取決于實際情況。長期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展示平臺,提前告知活動舉辦的準確位置與時間。開設茶文化產業基地,由政府部門提供資金、場地、項目計劃等。最后,建立獎懲制度,提高茶文化研究人員工作效率,提升茶文化研究成果質量。
中國茶文化的大繁榮和價值實現,是當代茶文化研究的主要目標。對茶文化進行充分挖掘,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將研究局限于物質基礎上,深入其精神實質上進行價值評估,以茶文化發展為核心理念,豐富中國茶文化的物質與精神內涵。將茶文化普及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加強中國茶文化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構建中國茶在文化、經濟、科技三大方面的一體化發展模式,以茶文化為樞紐,使茶經濟與茶科技相結合,為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茶文化將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芒。
綜上所述,中國茶文化研究在當代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因此,確立好其未來發展走向至關重要。在建設過程中,需協調好茶文化的產業化和茶產業的文化化,使二者間有機結合,從而得到中國茶文化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中國茶文化價值作用。在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同時,大力弘揚中國茶文化,將茶文化、茶科技、茶經濟相結合,在茶產業受益的同時,帶動文化科技的發展,進而實現文化經濟的大繁榮。
[1]龔永新.張耀武.黃啟亮.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農業考古,2015(01):15.
[2]彭玉琪.中國茶文化與茶藝館的發展[J].藝術空間,2015(05):13.
[3]陳婷婷.施富超.孫寶騰.當代茶藝館文化的興起及設計探究[J].茶館設計,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