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鷗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發源于中國的茶文化,在盛唐時期傳入日本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在隨后根據日本特有的社會文化產生了別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國茶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濃縮,蘊含著儒家、道家、佛教的諸多思想,既有中庸和諧的理念,又有天人合一的超然灑脫。但是日本茶道文化則更追求清凈苦寂的禪宗思想,在文化意境以及氣質面貌上與中國茶道文化有相似之處,但是也有著諸多的差別。
中國茶道文化發源于中國傳統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較早,據考證其在魏晉時期便已開始形成,但是由于普及范圍較小,基本局限于上層階級的士大夫和文人當中,再加上當時的茶文化還是以其自然屬性為主,比較質樸單一,因此并沒有出現規范而嚴格的茶法、茶藝等茶道文化的元素。直到唐朝,我國茶道文化才開始形成,特別是陸羽所著的《茶經》,從茶葉采摘、生產技藝、煎茶方法、煮茶之水、飲茶方式等諸多方面對茶事活動作出了規定和闡釋,這也標志著我國茶道文化正式形成。
到了兩宋時期,中國茶道文化發展到了巔峰。兩宋時期我國市井經濟高度繁榮,茶文化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普及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為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我們經常講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就起源于兩宋時期,宋人吳自牧編寫的《夢梁錄》就記載當時人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酒醬茶”。盡管與我們今天的俗語稍有出入,但是茶的存在卻是一樣的。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同時讓茶道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主要可以分為宮廷茶道文化和市民茶道文化兩大類。宮廷茶道文化更加精細而考究,在茶的種類上有龍鳳團茶、小龍團茶、龍團勝雪等。在茶葉的制作上,對于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極盡精益求精之能事,讓茶文化變得更加藝術化。市民茶道文化是茶文化與普通群眾生活的產物,并由此出現了很多與茶有關的社會人文現象、民間習俗等,如以茶待客、以茶為媒等茶禮茶俗便是在兩宋尤其是北宋時期開始盛行開來的。另外,在民間還出現了分茶、斗茶等茶道技藝,十分注重技巧性和游戲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如斗茶要在茶湯的“色、形、味”上進行比較、分個高下。斗茶者往往有著高超而熟練的技術,沒有一番苦練是斷然不行的。
明清時期是我國茶道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明朝初期,面對被戰火摧殘、百廢待興的國家,統治者廢除了很多源自宋朝的茶道技藝,如點茶、分茶、團茶等,這讓中國茶道文化變得更加質樸而簡練。在有清一代,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沉淀和總結,飲茶者又恢復了明代之前的茶道技藝,但是還是以明朝茶道文化為主。可以說,到了晚清時期,我國茶道文化就此定型,與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茶道文化基本一致。
大約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國茶文化開始傳入日本,很快與日本文化融合產生了別具一格的日本茶文化,同時也衍生出來了精致考究的日本茶道文化。從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看,其大概能夠分為四個較為重要的歷史時期,分別是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鐮倉至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為了方便我們對著四個年代有一個大概的直觀印象,筆者寫一下其大致所對應的中國年代:唐代、北宋、南宋至元末、明清。
在奈良時代,也就是我國的唐朝,日本僧人最澄歸前往長安學習佛法,學成歸國時,他帶走不僅是中國化的佛學,同時還有中國茶樹的種子以及一本《茶經》,茶和茶文化就此一同傳往日本。由于是僧人最澄歸的緣故,因此日本的茶文化一開始便帶有濃郁的佛學色彩,同時最早也是先流行于寺廟和僧人當中。從當時日本的一些文獻和詩歌集中的記載我們能夠知道,日本人在飲茶上幾乎是全盤復制了中國唐朝的飲茶之法,如餅茶煎飲法等。另外,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亦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詩歌及文學。因為日本人當時所采用的文字是漢字,因此他們所寫的茶詩茶詞皆為漢字,并且在韻味、意境上與中國的唐詩宋詞十分接近。當然也有一些不同之處,比如說由于日本的茶詩茶詞多為朋友聚會飲茶時即興而作,所以大多都是采取的對答形式,也就是一問一答。到了平安年代,日本的茶文化開始從寺院、貴族中走向了底層群眾當中,因此也融入了大量的日本平民色彩,如獻瀨戶燒、備前燒、長門燒茶碗等典故的記載,就能夠說明茶文化在日本的得到了迅速普及和發展。
在經過五六百年的發展和沉淀后,到了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日本茶文化終于成熟成型,以《吃茶養身記》的出現為標志,日本茶文化終于有了自己的系統體系。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橫跨12世紀到14世紀,期間經歷了中國的宋朝、金朝以及元朝,在這一時期尤其是在鐮倉時期日本與中國的政治、文化交流仍然十分頻繁,因此日本茶道文化也從當時中國的茶道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優秀元素。比如說之前我們說的兩宋時期的宮廷茶道文化和民間茶道文化中的斗茶、點茶、分茶之法,都不同程度地傳入日本,并促進了日本茶道文化的二次發展。據記載,被譽為日本“茶祖”的榮西,將中國宋朝的斗茶帶入日本,并很快推廣到了日本的統治階級和武士階層當中,由此也產生了具有日本風情的“斗茶會”。與中國的斗茶帶有濃郁的市民階級色彩不同的是,日本的斗茶會在統治階級以及武士們的推崇和發展下,上升到了宗教的層面,因此也出現了一些設計精致并極具儀式感的斗茶室。其在設計風格上以日式文化為基礎,多采用榻榻米進行茶事活動,并融入了很多嚴格的禮儀,這為日后日本茶道文化的環境營造和禮儀規范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之后的江戶時代,日本茶道又從中國吸收了明清泡茶道的形式和內涵,并與日本茶道文化相結合,最終形成了以抹茶道為主流的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儀式是茶道文化意境營造的重要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茶道文化意境的氣質、精神、氛圍。因為中國與日本在社會人文、民族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反映到茶道儀式上,二者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總體來講,中國茶道儀式較為隨性,比較超然淡泊,體現出中國道家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而日本的茶道儀式則比較復雜,有很多繁瑣甚至是苛刻的程序要求。
具體來講,中國茶道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其對于茶道儀式并沒有統一的規范和講究,而是隨心所欲,根據不同飲茶者的愛好、品位、價值理念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茶道儀式。比如說在環境上,有的飲茶者推崇儒家“中庸和諧”的理念,因此在空間布局上追求規范、質樸、嚴肅,有的飲茶者則推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在環境營造上多選用一些諸如竹子、花草、假山、小溪等自然元素。在沖泡程序上,也沒有過多的繁瑣要求,一般來講都是較為簡單的“沖、泡、飲”三個環節,在每個環節上也沒有什么特殊規定。即便是有相關的規范要求,也都屬于宏觀層面上的,較為寬松。比如說綠茶和紅茶要用不同的材質的茶具、每個季節所飲用的茶葉種類略有不同等等。
然而日本茶道文化在這方面卻有著統一規范的形式和嚴格的格式要求。比如說,只要是茶道一開始,那么進行茶道表演的人的動作、表情、話語都必須要按照相應的規矩進行,茶事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同樣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就仿若工廠流水線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幾乎相同,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可以說,日本茶道文化在茶道儀式上面的程序和規定,要比中國茶道嚴格和細致很多倍。從日本茶道實際來看,其最長的茶道表演要持續四個多小時,倘若沒有長期的嚴格訓練,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那么是沒有人會堅持這么長時間的茶道表演的。一言概之,日本茶道文化的儀式風格是寫實的,如同一臺運轉正常、不會出錯的機器一樣,每一個螺絲、每一個部分都有著相應的規定。而中國茶道文化在儀式風格上更偏重于寫意一些,能夠隨心所欲,發揮空間較大。
中國茶文化盡管融合了多種思想流派,但是其基礎文化是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并融合了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文化類型。其既有積極向上的入世精神,又有淡然灑脫的出世精神。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既有極強的理論價值,又有很好的現實指導性,在千百年里一直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理念和民族性格。比如說儒家文化賦予了中國茶道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理念,其強調飲茶者要通過茶葉這一載體,去更好地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追求,并把個人的理想抱負放置于國家和民族的范疇里面,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更能為國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又比如說,道家文化賦予了中國茶道文化“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其強調人是“小我”,世間萬物是一個“大我”,小我與大我是相同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并要求人要學會更好地尊重自然規律并順從自然規律。
而日本茶道文化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其文化底蘊的核心是佛教的禪宗。源于中國的禪宗在進入日本后,很快與日本茶道文化進行融合,并賦予了日本茶道文化更多的精神內涵及特征。其核心理念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在此影響下,日本茶道文化也更加注重空寂之美,追求一種平淡、含蓄、哀物的風格,喜歡用一些日常之物去表現一種很深的寓意,沒有中國茶道文化那么務實或灑脫。比方說,很多日本茶室都會擺上插花,中間只是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其寓意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諸如此類的現象在日本茶道文化中仰俯皆是。
其實中日茶文化在文化意境上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這主要體現在“和、靜、怡、真”四個方面。先來看“和”,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響,中國茶道要求人們要通過飲茶,去達到自己與內心、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而日本茶道文化同樣有相似的要求,其要求飲茶者要讓自己成為飲茶環境中的一分子,不突兀、不另類,而是要通過規范的言行、衣著、表情,達到與周圍環境高度和諧的目的。再來看“靜”,中日茶道文化均講究“靜”,這一價值理念主要源自于佛教。這個靜,主要指得是內心的靜,只有讓內心靜下來,才能讓自己更好地感悟到茶文化的真諦。“怡”指的是飲茶者通過茶事活動所獲得的感受。無論中國茶道文化還是日本茶道文化,都注重要從茶事活動中獲得內心的歡愉,忘掉生活中的種種苦惱。“真”則是要求飲茶者之間要坦率真誠,以誠相待。
中日茶道文化在文化意境上的另一個相同之處就是“幽玄之美”和“留白之美”。幽玄之美,指的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營造出一種幽深、悠遠而無限的意境,跟我國詩詞“庭院深深深幾許”的韻味大致類似。留白之美,是中日茶道文化意境的重要內容,是營造良好飲茶環境的“點睛之筆”,即便是有限的飲茶空間里,也要留下大量的空白之處,既達到襯托主要事物的目的,也能更好地進行空間構圖,更能營造出一種虛實結合,能賦予人無限想象力的意境。
[1]侯巧紅.論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與精神氣質[J].河南社會科學,2012(9):73-75.
[2]舒敏.中日茶道文化的流變與定型[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10-11.
[3]武心波.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千宗室.茶經于日本茶道史商的意義[M].日本淡交社,1983.
[5]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6]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 [J].農業考古,2005(4):7-18.
[7]張琳潔,龔淑英.茶的物質屬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 [J].茶葉,2003(4):230-232.
[8]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 [J].農業考古,2004(2):107-111.
[9]程炳光,汪巍,朱漢珍,汪松能.略論中國茶文化的發展[J].蠶桑茶葉通訊,2013(2):83-85.
[10]沈雯.從日本茶道看日本文化的獨特性[J].福建茶葉,2016(10):323-324.
[11]陳曦.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