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正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在漢語中,但凡能與“和”字組成的詞語,大多象征著美好的一面。如:和諧、祥和、和睦、和氣、和為貴、和風細雨、和顏悅色、和氣生財等等。由此可見,“和”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貫穿于幾千年歷史之中,是中國哲學的核心精髓,諸子百家的文化發展和完善過程,無一不是把“和”來當作重要指導。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在茶以解渴這個本質功能之外,人們將更多的精神內涵賦予到茶這一載體之中,集中了儒釋道三家文化之精髓。其中,“和”的思想被譽為是茶的核心思想,至今還具有非常強的教育意義和啟示。本文將從中國“和”思想的形成,“和”思想在中國茶文化中的具體表現,以及茶文化“和”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啟示等方面進行論述,為茶葉愛好者能更好理解學習中國茶文化提供些理論上的幫助。
在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上,“和”字出現的時間較早,最早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之中。在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也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說文》中,對“和”的解釋是:“和,相應也,從口禾聲”,在甲骨文中,“和”同“龢”。龢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用竹子編制的吹奏樂器。先秦時期的古典著作《尚書·舜典》中有這樣的描述,“八音克諧,無相倫也,神人以和”的記載。從“和”字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和”字是從我國古代樂器及其演奏的樂曲中發源的?!昂汀钡睦砟詈退枷?,也是中國古人通過音樂提出,并由樂器的合奏引申出“和諧”“和調”“唱和”“和合”等涵義。之后在漢語的發展流傳推廣中,上述等詞被引申出許多新的內涵,并廣泛用于其他領域里。
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完善過程中,“和”的思想被譽為中國哲學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先秦之后,諸子百家各流派的主體思想逐步成熟完善,盡管各家的思想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指導思想卻都離不開一個“和”字。“和”的思想及境界,已經很難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能夠描述清楚,而是作為一種終極目標,成為從古至今智者賢人所追求的境界。成為一種內涵豐富的哲學體系和民族精神,至今仍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
2017年11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的第一站,就是參觀故宮。習近平總書記陪同特朗普夫婦參觀了故宮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個大殿都帶一個“和”字,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因地制宜地闡釋了中國對“和”的理解與踐行。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的是和平的基因,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而特朗普夫婦,也必然能感受到“和”的思想在中國人心目當中的地位,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是中國同世界的關系處理的原則之一。
簡簡單單一個“和”字,蘊含了異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道德思想。從人文關懷的一種自身修養,上升為一種具有獨立體系的哲學思想,從而具備了普世的意義和功能。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和”的思想具體被劃分為以下幾個理念來描述其內涵:
在我國的文化中,“和”與“同”是兩個獨立且對峙的兩個概念。其中的“和”,指的是有差異性的統一,“同”指的是排斥差異的直接同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認為世上的萬物都是由陰陽兩個方面組成。只有陰陽調和,才能萬物得生,而完全相同的事物是無法存在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強調的是世間萬物的差異性,矛盾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反對的是無差異的抽象的相同,強調的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平衡與互補,達到和合的狀態,才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中庸一詞來源于孔子的《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中,中庸一詞代表著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為人處世態度。中庸的核心理念是謀求和諧,從而實現“共生共存,相向而新”的狀態。在儒家文化中,“和”被看作一種理想狀態,其中就包括著以中庸思想為指導的道德修養和處世哲學,中庸的思想,被認為是達到“和”狀態的途徑和方法。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達到和諧共濟的狀態,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天人合一強調的理論是“天人一物,初無間隔”,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大自然變化特點和人類生存之間的關系,并尋找和諧相處的規律。要求人們在處理任何事情的同時,都要處理好和大自然直接的矛盾,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這樣的理論,至今為全世界所公認,旨在保護全球氣象生態的《巴黎協定》,就是天人合一理念在當代發展的典型全球性體現。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至今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從唐宋時期發展到明清時期,我國茶文化逐漸發展成熟。愛茶之人在喝茶的過程中,除了對等感官上的享受外,也逐漸上升到心靈的感悟,發展成為一種精神追求,這也是由審美情趣引發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一種哲理上的追求在茶藝過程也逐漸體現出來,喝茶這一日常生活行為和人生處世哲學被巧妙的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教化功能的茶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茶文化融合了我國儒釋道三家文化之精髓,茶葉由此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和”的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自然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性作用。一直以來,“和、靜、怡、真”被稱作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其中“和”的思想被認為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同時也是指導茶事活動的最高原則。這和中國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相一致。通過茶這一載體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先賢們看待世界、對待生命、處理人與外物、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態度。
廣東非遺“潮汕功夫茶”傳承人陳香白曾這樣說過:“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道文化精神的字眼了?!苯洺:炔璧娜瞬浑y發現,無論是茶的自然品性,茶的情趣韻味,還是茶的精神品質上,無不體現出一個“和”字。
在茶的自然品性上,體現的是自然之和與品德之和。先說茶的自然之和,茶屬于山茶科植物,大部分生長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多伴有名山或秀水,寒冬不凋,四季常青。特殊的自然環境,也培養了其性情微寒,微苦而后甘,微澀而后純的特殊品質。無論品茶人之前食用了什么,在喝茶時都不會受到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茶具備中和恬淡的性能。再說茶的品德之和,與茶的生長形成對比的是,茶的外在形態永遠是堅強、向上,“出淤泥而不染”。在被制成茶葉之后,得水而重生,色澤金黃,帶給人們以美感的同時,其犧牲和奉獻精神又發人深思。茶事之中的“和諧”精神,可以安撫浮躁的情緒,疏解緊張的壓力,從而讓人達到一種內心平衡的狀態。
在茶的情趣韻味上,人們一直追求著環境與茶事、背景音樂與茶事的合理搭配,目的就是打造出茶的情趣和韻味來。在和諧的茶韻環境中,人們逐漸忘掉自我,成為茶事活動的一份子,與茶交融,與環境交融,在交融中感受茶所帶來的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品味茶韻上,不但要求茶與自然和諧,也要求人與環境和諧。相同的環境不同的人來品茶,其中茶的韻味自然也有所差異。同樣的道理,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喝茶,對茶的情趣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只有茶與環境相和,茶與人相和,才能夠喝出茶中包含的本質韻味。
茶文化中“和”的思想,在精神內涵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的和諧:個人身心的和諧,人和人之間的和諧,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個人身心的和諧,指的是人們在體會到感官的享受同時,身體、思想以及行為,都能達到一個健康平衡的狀態。人們喝茶,不但是為了滿足解決口渴這一生活本質需求,更多追求的是心里、思想、道德、修為上的提升。通過喝茶,人們的道德品質得以升華,人格的力量得以重新鍛造,個人的身心也得以和諧發展。
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另外一個表現是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個人是構成整個社會的最小單元,只有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才能促進整個社會健康和諧的發展。從古至今,茶的社會功能就包括“以茶會友”、“以茶明志”等社會功能,人們以茶作為媒介,通過茶事這一社會活動,能夠相互了解,促進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達到和睦友善相處的目的。
人和自然的和諧,同樣是茶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表現內容。茶是大自然的產物,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的第一用途是藥用,隨著人們對茶的認識的加深,茶又逐步演變成人們日常生活的開門七件事之一。反過來,人們在完全認識到茶之后,對茶的種植、培育、推廣又豐富了大自然的內容。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指的就是在認識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時,總結并遵守大自然的規律,與大自然相互依賴、共生共存的一種理想狀態。此外,人們在舉行茶事活動時,也多選在幽靜清新的場所,為的也是外在形式上,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友好共處的狀態。
放眼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改革時期,社會利益格局多變,居民收入差距懸殊,一些不公平現象還有待解決。在國際社會上,同樣紛爭不斷,戰事沖突時 有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用茶文化中“和”的思想去審視矛盾和處理紛爭,對于培養構建人和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人和自然之間和諧的關系,以及全球一體化和諧發展都具有推動作用。
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永遠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試圖改變自然為我所用。否則的話,得到的將是大自然的報復。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人民為了經濟發展而破壞大自然的事情經常發生,時至今日,人們也不得不面對因生態破壞而導致的惡果。
在中國人民與自然共處的歷史中,一直遵循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國的茶文化中,茶道和茶事的舉辦,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尤其是環境的協調統一。茶文化以“和”為核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這也是我國當下創建和諧生態環境的宗旨。茶文化的“和”思想,反對人與自然對立,主張天人合一,體現了人對大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敬畏之心。在制定綠色發展、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路線上,運用茶文化中“和”的思想,有利于我們對環境破壞的深刻反思,給予我們警示和指導意義。
儒家學說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幾千年中,對中國人民的意識形態和思想品德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庸”被稱作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解決一些社會紛爭的智慧理論。在中庸的基礎之上,先賢們又提出了中和的理論,人們在任何情緒的影響之下,保持自然的狀態,這就是“中”;在感情發泄的同時,思想不能受到影響而產生偏差,做到有禮有節,這就是“和”。這是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基本規律,只有做到這些,人類社會才會得以穩定平和的狀態。
時下,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各種因人格缺陷所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絆腳石?!安琛弊鳛橐环N載體,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傳播的媒介,能有效的凈化人的心靈,方便人與人之間交流,更多喚起人類善的本性,使紛亂的局面變得安定而祥和。茶文化所倡導的“和”理念,有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其表現出的包容力、親和力和凝聚力,為構建社會文明將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在馬克思哲學理論中,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的。一方面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抵觸,另一方面,矛盾的雙方在特定的條件下,又相互吸引,相互依存。這樣的理論與茶文化“和”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的茶文化發展,始終延續著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主干而完善,并最終形成了茶文化的和諧精神特質?!昂汀彼枷胫械摹昂投煌?,倡導的是“貴和”的精神,強調的是“和”的大用,并用這種思維和理論做為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最高準則。這種“和而不同”的理念,不但至今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而且逐漸成為主流思想,為世界各國所認可。這種思想不僅能有效的用于解決社會紛爭之上,同樣為解決世界爭端,構建全球一體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我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中國茶文化的“和”思想,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和”思想相輔相成,茶作為中國“和”思想的重要載體,其天人合一、和諧中庸的文化內涵,對協調人和人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樣,“和而不同”的智慧思想,對解決當今社會紛爭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端,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我國茶文化的未來發展道路上,這種“和”的思想必然將長期存在,并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