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與傳統中國畫不同,源自西方的油畫更喜歡并善于用色彩、層次來追求繪畫的寫實性以及畫家的價值理念和藝術追求。而傳統茶文化同樣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內涵,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點十分適合用油畫這種繪畫藝術來呈現。在世界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文化的融合已經是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發展潮流。因此,我國油畫在今后的發展中,就應當注重從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茶文化中汲取更多元素和靈感,讓源自西方的油畫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追求,進而得到又好又快地發展。
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藝術,在六百來年的發展歷史中,先后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過渡時期:古典油畫時期、近代油畫時期和現代油畫時期。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油畫,都有著各自不盡相同的特征,這主要是因為不同歷史時代社會的審美觀、繪畫手法、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差異所導致的。
總的來說,在古典油畫時期,也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油畫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寫實”。從現存的文藝復興時期油畫來看,很多都是在展現當時歐洲現實生活,既有貴族的生活,也有底層群眾的生活。可以說,這一審美及繪畫傾向就形成了古典油畫對典型形象和情節構思與塑造的獨特繪畫技法。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油畫發展步入了近代油畫時期,隨著歐洲文藝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油畫藝術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尤其是隨著油彩的變革,畫家們繪畫方式和技藝選擇也更多,就使得各式各樣的油畫風格競相噴涌。一些著名的繪畫流派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和形成,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浪漫主義油畫、印象派油畫等。進入二十世紀,受到現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在一些現代油畫畫家的推動下,西方油畫又有了一次重要發展。主要表現在繪畫的內容不再以模仿和重現自然為主,而是更加強調要進行繪畫的自由構造,就是把繪畫當做一種載體,用來體現油畫作者的內心情感,以及在精神甚至是哲學方面的價值觀念和深層次的思考。當時的很多油畫,都不再具體表現現實場景,而是用來體現作者的幻想、想象,變得更加抽象,這也被后人稱之為新的寫實油畫。
在油畫的具體繪制上,最早的油畫基本采用了歐洲傳統蛋彩畫的繪畫材料。在15世紀初期,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開始對油畫的材料和繪畫技法進行變革。比如說,針對傳統油畫不透明,很難精準畫出過渡色彩的缺陷,他重新對繪畫顏料進行改良,采用混合了以亞麻油為主的稀釋油作為繪畫的調料液。這樣不僅讓繪畫時顏色更好地進行調配,同時這種調料液能夠達到層層上色的效果,讓油畫更加立體和通透,亮度也更高。另外,在繪畫技藝上,揚·凡·艾克也有非常大的貢獻。他摒棄了油畫最早的那種缺乏層次感和明暗表現的平面風格,創新思路,大膽地對油畫的明暗表現、立體透視等方面進行創新,從而確定了后世油畫的基礎技法和風格。因此,揚·凡·艾克也被后世稱之為現在油畫的發明者。
源自西方的油畫于明朝后期傳入我國,但是一開始也只僅局限于宮廷當中,與其它源自于西方的事物擺在一起,被當做“番邦”對“天朝上國”的貢品。其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遠,同時也與中國傳統繪畫有著天然的隔閡。因此,西方油畫在當時并沒有與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繪畫進行融合碰撞。
在清朝康熙年間,隨著中國與歐洲有了更深層次地交往,西方的油畫也大規模傳入我國,特別是一些西方畫家的前來,讓西方油畫在我國得到了更好普及。比如說雍正皇帝就有很多油畫形式的個人畫像或是生活照流傳至今。因此,在有清一代,在傳教士和西方畫家的共同作用下,油畫這種藝術開始在我國扎根,其繪畫理念、方法、技巧以及所蘊含的西方審美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一些畫家的繪畫風格。比如說清代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就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無論是圖畫內容、繪畫手法上都與傳統的中國繪畫風格有一定的區別。其采用了西方油畫的兩點透視法,讓圖畫更加立體和寫實,與我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有明顯不同的呈現效果。但是也要看到,在有清一代,盡管油畫開始與我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但是其范圍和力度還是較小,基本局限于統治階級當中,并沒有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基層尤其是底層群眾和普通畫家中間。
西方油畫真正意義上在我國的普及,一直到了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之后。當時,很多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大力推崇西方文化和西方藝術,這才讓油畫開始真正在廣大群眾中間得到普及。但是也要看到,由于當時很多留學生以及文人一味反對中國傳統文化,試圖全盤引進西方文化和藝術,甚至還鬧出過要廢除漢字,并推行漢語拼音化的鬧劇。這就使得當時一些推廣油畫的畫家也或多或少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在進行油畫學習和創作過程中并沒將其與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而是生搬硬套西方油畫的技巧、文化以及審美取向。從實際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這種不結合中國實際的油畫創作,在一定程度上說是有點“自說自話”,得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喜愛。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反思,對西方文化的重新審視,油畫這種藝術形式又在中國煥發出新的色彩。很多畫家開始嘗試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來進行油畫創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說著名的油畫《開國大典》,就是油畫與中國元素相結合的典型作品。又比如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幅描述中國傳統農民的油畫《父親》,用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以及符合中國人審美特點和藝術風格的繪畫技巧,飽含深情地勾勒出一位中國傳統農民的形象。作品一經推出,便迅速震驚整個中國畫壇,同時更是讓無數中國人的內心得到了震撼和洗禮。同時這幅油畫也得到了西方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被很多西方藝術家譽為“從藝術的天國向現實的復歸”,同時也被很多國家的觀眾稱之為“中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
中國傳統茶文化,可以說集藝術性、文學性、思想性于一體,具有十分深厚且博大精深的內涵。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傳統茶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滲透性,與其它不同領域進行交融碰撞,形成了彼此之間融合發展的局面。傳統茶文化在與繪畫的結合上,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中國歷史篇章。
在歷史上,眾多畫家都十分青睞于把茶文化與繪畫融合在一起,創作出了大量的茶畫。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茶文化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具有清新、質樸、天然、幽雅的特征。茶文化的眾多元素,如明月清風、小溪竹林、高山流水等,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我國傳統繪畫中最為典型的元素和內容。其次就是因為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厚思想內涵。中國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先后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進行融合,從這些思想流派中吸收了很多優秀的思想和價值理念。比如說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佛教“禪茶一味”的價值理念。這就讓中國茶文化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甚至是哲學的高度,可以用來修身養性、錘煉品質,并對人生和宇宙進行深層次地思考。而我國的畫家大多具有較好的人文品質和價值追求,他們也熱衷于通過作品來展現自己的內心思想和價值追求。而茶文化對于他們來講就是最好的載體,因此從唐代開始大量的茶畫便應運而生。
我國茶畫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歷史時期,分別是唐朝、宋朝和明清時期。首先來看唐朝,這是茶畫的形成和發展階段。有唐一代,是我國文化和藝術的一個繁榮期,繪畫藝術也達到了一個歷史鼎峰。唐代的茶畫具有很明顯的特點,其更加注重對人物本身的繪畫,經常會出現一些人物的特寫,或是靜坐,或是飲茶,或是賞景。而茶事活動的過程及各個環節中的事物,往往作為背景來對主要人物對象進行襯托和輔助。這也跟唐朝整體的繪畫風格和人們的審美價值有很大關系。其次來看宋朝,宋朝的茶文化具有很濃郁的市井色彩,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出很多新穎有趣的茶事活動,如“點茶”、“斗茶”等。因此有宋一代的茶畫往往更加注重表現茶事活動本身的內容。人物特寫較少,一幅插畫中會出現很多人物,這些人物基本都是為了茶事活動而存在。最后談一談明清時期的茶畫。明清時期是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沉淀和總結的歷史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茶畫承載著大量傳統文化的思想、藝術內涵。比如說,很多畫家把自己的思想和價值理念融入到茶畫當中,不再單純為了表現茶事活動而繪畫,而是現有思想、價值和精神,再通過繪畫將這些內涵得到具體呈現。因此,明清時期的茶畫相對來講更具個人色彩,即便是同樣的題材,同樣的繪畫內容,在不同的畫家筆下也會有很大的區別,觀眾也很容易通過其繪畫技巧、呈現風格的不同,來感受到畫家的內心世界。
將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油畫創作中有著很好的藝術價值和思想精神意義。首先來看藝術價值,現代油畫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去繁就簡、返璞歸真,愈加追求純凈與質樸。而茶文化源自于自然,其本身就具有真、善、美的藝術內涵。因此,將茶文化融入到油畫創作中,能夠更好地促進現代油畫的發展。其次來看思想和精神意義,西方油畫往往以寫實為主,盡管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與中國畫相比還是有很大欠缺。而茶文化蘊含了“中庸和諧”、“天人合一”、“茶禪一味”等思想內涵和價值取向。因此在油畫的創作中融入一些茶文化元素,可以極大地提升油畫的思想感染力,讓觀眾可以從油畫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藝術與思想的雙重感染和熏陶。
我國現代油畫近年來盡管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其在展現中國元素方面仍然有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內容過于抽象、隱喻多與深奧,與中國人的審美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就可以從茶文化中提取一些可以表達作品主題和作者感情的元素,如茶事活動、清風明月、竹林小溪等,將其融入到油畫創作中,如此不僅能豐富油畫的內容,同時更能提高油畫的吸引力,讓觀眾更加直接更加明了地感受到油畫的魅力。
從現實看,我國一些現代油畫作家或是缺乏必要的思想性,為了畫而畫,或是價值取向出現各種偏差,在創作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消極、低沉甚至是黃色暴力的內容,這與我們傳統文化格格不入。因此,就要把茶文化蘊含的那種積極向上和淡泊明志的理念融入到油畫當中,如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思想的灑脫淡然、佛教思想的頓悟明澈等。如此,便能讓現代油畫具有深厚的思想引領性和價值感召力,讓觀眾們通過欣賞油畫得到一次思想和靈魂上的洗禮。
我國的茶畫盡管在寫實性上不如西方的油畫,但是在寫意上卻遠超油畫。我國茶畫與茶文化一脈相承,在繪畫中注重留白,經常通過大量的留白留給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而西方油畫則更加寫實,追求繪畫中的高效率,強調圖畫上的每一寸都應當被充分利用起來。盡管這樣一目了然,具有很好的真實性,但是卻制約了油畫的想象空間。因此,在兩者的融合中,就要利用茶畫的繪畫技巧,在油畫創作中把各種事物進行更加合理而松散的排列,通過增加留白空間,賦予油畫更加豐富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刻性。如此,才能在新時代里更好地促進油畫的更好發展,使其在我國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同時對于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也大有裨益。
[1]王紹軒.淺析色彩語言在具體油畫中的表現[J].美與時代,2010(1):67-69.
[2]張鑫.中西古典繪畫美學比較研究[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3]尚輝.深入本土文化腹地的油彩創造———江南如畫作品展對于中國油畫特征的再探索[J].美術,2015(7):10-13.
[4]陳嘉全.也談中國油畫的現狀——讀陳世寧《中國油畫現狀的思考》有感[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1997(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