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耀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河南新鄉 453000)
中國作為茶文化發源地,茶文化的傳播都是以中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為人類文化發展作過重要的貢獻。茶最先在中國普及,并由中國傳向世界各地,被眾多國家和民族所接受,這個持續過程接近一千五百年。根據相關文獻記載,茶文化向中東地區傳播,最早興起于唐代時期,由中東地區傳往歐洲和非洲地區,最終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
唐代陸羽寫出了著名的茶學著作《茶經》,被認為是記載茶的百科全書,這也顯示茶文化在唐代時期已經非常興盛。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頂峰時期,無論是經濟、文化都非常繁盛,對周邊國家來說具有很強的向心力,渴望從唐王朝那里吸收到先進的文化。茶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傳到了波斯、阿拉伯等地區。從6世紀以來,中國便和波斯建立了友好關系。唐高宗永徽二年時,中國和大食(阿拉伯)建立了建立了友好關系。自建立關系之后,大食國先后派遣使者36次,中國很多大城市都有波斯人做生意。公元851年,阿拉伯人穆根來到了廣州,并撰寫了一部游記,名叫《中國印度見聞錄》。在這部書里,穆根就提到了茶葉,并明確記載:當時的中國征收一種干草稅,在許多城市里都有這種干草出售,而且價格很高,中國人都將這種干草叫作茶。這種干草有香味,泡水喝起來略苦,但能夠治百病。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穆根在來中國之前沒有接觸過茶,他對當時的中國的茶以及唐人飲茶都感到非常新奇。唐朝時期,茶葉傳播到中東地區主要還是依靠海上絲綢之路。在1988年,德國曾經在蘇門答臘島附近打撈起來了一艘沉船,根據相關專家學者考證,這艘船是826年時,由中國開往種中東地區的,在船上的文物中找到了的小碗上刻有“茶盞子”三個字,由此證明,唐代時期茶文化已經傳播到了中東地區。
茶傳入中東地區后,當地人們不僅掌握了種植技術,也掌握了制作茶的方法。中東地區對味道較重的紅茶非常喜愛,他們喜歡在紅茶中加入牛奶和薄荷,然后煮熟了再品嘗。一般情況下,一天要飲茶三到五次。這一地區的人們紅茶都是煮了后再品,喝完后重新再煮。當地人的茶具也和中國的很相似,一般都是一只茶壺配上幾個茶杯,沒有特別的講究。在中東地區,紅茶是款待客人的主要方式,即使是在迎賓或者開會這種場合下,也多是用紅茶來招待客人。中東地區國家茶館分布比較廣泛,還有很多茶攤。當地人普遍喜歡和濃厚醇香的紅茶,但所加的作料卻不相同。比如說科威特人喜歡在紅茶里面添加糖、橙汁和檸檬汁等,埃及人喜歡在紅茶中放蔗糖,茶水紅白相間,茶香四溢。還有伊拉克品茶的方式也很獨特,當地人喜歡先在嘴里放一塊糖以后再慢慢飲茶。這也是一種調度茶味道的方式,其中樂趣只有品嘗著能夠體會到,其他人是無法感受這種“茶道”精髓。還有巴勒斯坦人在結婚時有“飲茶刺針”這樣的習俗,這也是當地一種特殊的茶文化。
廣義的中東地區包括了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所以這里探究的是整個中東地區的茶文化。上文講到的主要是亞洲西部一些國家更喜歡飲紅茶,而非洲北部地區的國家則偏愛綠茶。比如說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等國家引因為地處沙漠地區,溫度較高,人們生存所需水分較多,而喝茶能更好解渴,所以中國的茶傳到了這一地區之后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主要是喜歡綠茶。而且當地人們的主食是牛羊肉,所以飲食中帶有更多油膩,而綠茶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去膩消食。正因為如此,這些地區國家的人們幾乎每個人都非常喜歡飲茶,一天飲茶的次數不少于三次,而且一次也多飲幾杯。但是,他們飲綠茶的方式和口味和中國還是有些差別。這一地區的人們更喜歡飲特別濃的綠茶,其濃度基本是中國人平時飲茶的兩倍。同時,這地區的人們也喜歡在綠茶中加入薄荷、松子等物品。在飲茶方式上,這些地區也非常講究,其飲茶方式和中國的潮州功夫茶非常相似,而且會在茶旁邊配以茶點,邊吃邊喝,享受這種樂趣。這些國家內有非常多的茶館,依照各國習俗,茶館里分為茶廳和茶室。一般來說,茶廳的規模比較大,里面設有柜臺,大廳里擺有桌椅,格局和南方的茶館非常相似。在茶具方面,摩洛哥更偏愛銅制茶具,茶具上面帶有各色的圖案。這些茶具給人和諧悅目的感覺,而且帶有明顯的非洲風格,除了煮茶之外,還作工藝品供人們觀賞。這種茶具既能夠作為飲茶只用,也能夠當作工藝品來欣賞,使人能夠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
中東地區基本都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因而伊斯蘭文明則是這地區人民生活的最高準則。伊斯蘭文明內涵主要是道德準則、心靈俊美以及行為真理,而這與茶文化的內涵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所以在社會功能上,二者是相得益彰。中東地區的茶文化的內涵不僅表現在物質上,精神上的內涵同樣豐富,所以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必然表現在多方面。中東地區人們經常會以茶會友,利用茶來聯誼,通過品茶來創造一種和諧、溫馨的伊斯蘭風尚,這和中國的茶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茶成為中東地區人民的民族飲料之前,這一地區人民的飲食結構主要是熱食冷飲,牛奶則是最主要的飲料,人們多以肉食為主,蔬菜極少。茶傳入這一地區之后,因為能夠去膩消食,而且能夠人身體所需的維生素。所以中東地區人們不但喜愛飲茶,甚至把茶當成了糧食,一日不能離。同時,因為伊斯蘭文明禁止飲酒,所以對茶的依賴度就更高了。因此,茶從中國傳入這一地區之后完成了茶的本土化和食用化。在中東地區人民看來,飲茶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隨著茶的普及,對當地的飲食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逐漸形成了一種帶有民族文化的茶文化。
茶傳到中東地區之后,就成為了這些國家的人民最喜歡的飲品。外人串門無論是作客還是公干,主人都會用茶來款待他。這一地區還喜歡集體飲茶,飲茶被視作是增進友誼、溝通交流的手段,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因茶已經成為這一地區人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甚至會出現許多人聚集一起通宵達旦飲茶,而且興致很高。正是因為茶的存在,才給這一地區的人民創造了一種優雅的氛圍,讓更多的人陶醉到美好的生活中。,從而將消費變成了一種文化,人們可以天天享受自然之美。長期受這種文化的熏陶,中東地區形成了一些獨特的飲茶禮儀,一直延續到現在。
中國和中東地區的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發展到宋元時期,兩個地區的交流已經非常頻繁了。雙方通過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展貿易,茶則成為了承載兩個地區友誼的使者,經過絲綢之路由中國傳入了中東地區。當地人將茶稱之為“茶依”(Chayi),這和漢語的表達方式很相近,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和中東地區的文化交流歷史久遠。推動中國和中東地區國家交流的主要是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旅程,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多次達到了中東地區靠近紅海的國家,先后為當地人民帶去了茶葉、絲綢、瓷器等一些物品,這些活動推動了兩個地區更多的文化交流。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已經有考古證據證明早在唐朝時期,我國的茶就已經傳入了中東地區。后面的貿易、交流則是進一步鞏固兩個地區的友誼,推動中國茶文化更廣范圍傳播。發展到現在,中國依然是產茶大國,同中東地區國家開展茶葉貿易非常多,在這一領域雙方的貿易合作仍然非常多。
中國作為最早種茶的國家,是茶文化發源地。早在唐朝時期,中國的茶就已經傳到了中東地區,并發展成為當地最主要的飲品。茶在傳入中東地區之后,和當地民族文化及伊斯蘭文明相結合,從而形成了民族特色非常明顯的本土茶文化。通過分析發現,雖然當地的茶文化有很濃的民族特色,但和中國的茶文化仍然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茶所具有的和諧、安靜、健康這些根本屬性仍然沒有發生變化,中國的茶文化和伊斯蘭文明有很多重合地方,可以說是相得益彰。茶作為一個載體,推動了中國和中東地區的文化交流,發展到現在仍然是兩個地區主要貿易的物品,這種文化交流必然還會延續到未來。
[1]李建華,劉麗莉.中國唐代茶文化探析[J].茶業通報,2013(12):32.
[2]王樂慶.試析我國唐代中期茶詩的凸現和興起[J].農業考古,2013(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