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強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寧波 315100)
珠江三角地區制造業經濟、服務業經濟的高度發達,是全國創新經濟的“頂梁柱”。一直以來,珠三角被視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研究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模式、路徑、體制等,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珠江三角地區”,一方面是指地理區域的概念,泛指珠江流域入海口周邊區域;另一方面是指經濟區域的概念,特指珠江入海口附近的包括深圳、廣州等,以城市組成的經濟區域。除此之外,有的學者認為珠江三角地區,還包括香港、澳門等區域。珠江三角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由于國外資本進入較早,珠三角在發展意識、服務水平、配套政策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廣州、深圳的生產總值,在全國各大城市排名中保持領先。另外,以珠三角區域強大的經濟實力為支撐,廣東一直在全國各省份中保持著排名第一的經濟地位。隨著經濟發展思路的宏觀調整,同全國各地一樣,珠江三角地區的發展定位已經由高速發展,轉向了高質量發展。近幾年,珠江三角區域來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但仍保持7-10%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率。珠江三角區發展速度,不但超過了全國的平均增速,相對于美國、歐盟等世界其他區域,增長幅度也遙遙領先。從產業發展上來看,珠江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既包括了先進制造、科技、服務等第三產業,也包含著茶葉經濟等實體產業。
茶葉經濟是珠江三角地區實體經濟的重要部分。茶葉生產隨著經濟大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由種植面積的擴大、產量的提升,向生產效益的提升、品牌的打造轉變,特別是粵北地區茶葉種植產量穩定。珠江三角地區的茶葉經濟,在全國茶葉經濟體系中占據著一席之地。研究表明,廣東省的茶葉產量一直保持在全國前八的位置,珠江三角地區人均每年茶葉的消費量達到了2.0kg以上。目前為止,預計已經超過3.0kg,乘以該區域幾千萬的人口基數后,茶葉消費總量是非常驚人的。從產業鏈的角度講,茶業經濟包含著茶葉種植環節,茶葉加工環節,茶葉銷售、茶館、茶葉科研等環節。這種產業鏈條的模式實現了茶葉種植的一份收入,拓展到茶葉加工的兩份收入,再到茶葉產品相關服務的三份收入,即實現了“1+2+3=6”的效果,又實現了“1乘以2乘以3+6”的效益,可以說茶葉貿易極大地促進了珠江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
珠江三角地區茶葉經濟的發展,得益于人才、體制機制、資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在這些因素當中,體制機制、資金、政策等方面都大同小異,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人才方面。茶葉及相關茶產業自身的定位,決定茶產業的發展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非研究型人才。因此,高職教育在培養技能型人才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珠江三角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較快,制造業等產業對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珠江三角地區高校資源豐富,高職教育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也有著豐富經驗。在茶業經濟發展的刺激下,珠江三角地區很多高職院校都設置了茶學專業,目的是培養專業的茶學人才,帶動茶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高職院校為茶葉企業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形成茶葉產業與教育產業,相互共生、相互促進、互利互惠的良性發展模式。
珠江三角地區高職教育,在數量、規模、質量上都有很強的優勢。調研發現,目前珠江三角地區僅高職類院校近90多所,這樣強大的高校教育資源,既匹配了珠江三角地區的發展需求,也反映了珠江三角地區厚重的人文氣息。其中,珠江三角地區不少高職院校都有各自的辦學特色、辦學理念。
從高職院校的教學定位來看,絕大多數的學校都有“讓學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內容。其中,有的高職院校招生標語就是“培養21世紀的德才兼備的技能型人才”。有的高職院校目標就是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學習平臺,畢業后能夠直接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這契合了企業、學生多個方面的需求。對許多茶葉生產銷售企業來說,很多崗位并不需要聘用本科,甚至碩士、博士這樣的高學歷人群,高職院校的學生完全能夠勝任,而且經過學校的技能培訓,節約企業培訓員工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對學生來講,到高職院校學習,本身就是為了在就業當中有一技之長,找一份專業工作,高職教育經歷讓學生多了一塊求職的“敲門轉”。這樣務實的教學目標,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的多贏。
在珠江三角地區高職院校教育模式中,專業定向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特色。很多高職院校負責人表示,高職院校辦學不能“貪多貪全”,要“求精求特”。也就是說,高職院校要避免模仿普通本科院校全面的課程,而是要挖掘幾個比較有競爭優勢的專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將專業辦好。例如,有的高職院校為了適應茶葉經濟方向用人需求,將學校專業按照茶葉經濟鏈條分類,大部分課程都圍繞“茶葉”這一個中心來設置,除了開設茶葉種植、加工、包裝、營銷等課程外,將大學英語課程改為了茶葉英語課程,增設了《中國茶葉簡史》《中國茶文化簡史》等課程,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該專業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了學校的特色專業和招牌專業,學生質量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由于茶學專業就業前景廣闊,也受到了很多新生的青睞。
目前,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實踐,珠江三角地區在高職教育已總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專業技能培訓體系,但隨著市場經濟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更高層次的技能人才培養,也提上了很多高職院校的議事日程。例如,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對做好互聯網+“茶葉種植”、“茶葉加工”、“茶葉銷售”這樣的新業態新模式需求不斷增多。對互聯網經濟研究的人員不在少數,但專業研究茶葉方向互聯網經濟的人員還比較匱乏,這成為各高職院校搶占發展先機的重點目標。
明確高職教育培養茶學人才的關鍵點,這對茶葉經濟的發展有很大幫助。高職教育如何服務茶葉經濟,需要從明確培養目標、特色發展、素質提升這三個方面聚焦發力。
要進一步突出高職院校中“職業”的目標定位,把技能過硬作為開設茶葉及相關課程的出發點、落腳點。在課程設置上,既要夯實理論基礎,又要突出動手能力。例如,有的高職院校直接與茶葉生產企業合作,在學校建設茶葉基地和茶葉生產線,學生理論學習之后直接上手操作,大大提高了技能教育的精準性。
要進一步“瘦身減肥”,要梳理自身發展定位、發展優勢,選定少量的專業方向,努力做精做特。例如,有的高職院校選擇重點打造茶葉及相關專業后,就要敢于取消類似生物醫藥、工藝美術、舞蹈等等非核心專業。集中優勢資金、師資等教學資源向茶葉及相關專業傾斜。
學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要緊跟時代、科技發展潮流。既要注重技能的專業化訓練,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專業上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新時代大背景下,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例如,在茶葉及相關專業課程設計上,要積極探索在茶葉生產中,導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等新技術、新業態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牢牢把握住茶葉市場發展的方向。
探究珠江三角地區茶葉經濟和高職教育,分析了珠江三角地區高職教育服務茶葉經濟發展的經驗。基于此,提出了在強化技能、突出專業特色等方面,提升高職教育服務茶葉經濟的策略,進一步緊跟珠江三角地區茶葉市場發展趨勢,以期實現珠江三角地區茶葉經濟的穩定增長。
[1]周虹,陳青.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創業教育問題研究——以珠三角地區為例[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16(11):145-147.
[2]袁玉芳.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研究——以廣西為例[J].廣西教育,2013(35):48-49.
[3]新燕.廣東高職教育對經濟發展貢獻的實證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35(12):106-110.
[4]章永剛.經濟新常態下區域高職教育發展定位[J].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2017(5):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