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利
(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學,河北廊坊 065000)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產生一種異化感,回歸自然,對生活意義的探討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議程。文化是一種生活,茶文化屬于生活范疇,但它超越了一般的生活形式,茶文化豐富地蘊含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茶既是一種文化象征,同樣作為實物有著化學特征。一方面,了解茶文化淵源以及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另一方面,我們依然可以從化學科學角度解釋茶文化,使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互滲透。
唐陸羽在著作《茶經》里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表明茶樹在我國南方地區生長,從這段文獻中,可以了解到茶在唐代就已經成為飲品。另外,趙貞信在《封氏聞見記校注》載:“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表明茶可用于解渴、提神。最初興于南方。開元年間,泰山靈嚴寺降魔師大興禪教,主張飲茶,自此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1]。
《茶經》中陸羽所列的一些重要的茶產區清楚地表明,茶已成為唐代流行的飲品。這些記錄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茶葉的國家。進入唐代后,大興茶道。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是從唐代開始,經過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中國人飲食文化的象征,談到茶,必然會聯想到中國。
與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又有了明顯的變化。宋徽宗甚至親自書寫了一部《大觀茶論》并且流傳后世。到了宋代,無論是上層階級,還是普通老百姓,每日飲茶成為一個習慣。倘若有好友拜訪,一杯熱茶雙手奉上,顯示對客人的尊重與友好。飲茶的風俗深入到民間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在古代婚俗中,新人向父母敬茶更是不可省的一道大禮。
《儒林外史》中記敘文人飲茶地點大部分在茶肆,這里充分體現了市井生活氣息。馬二先生在西湖游玩,只知牛飲,令人讀之味同嚼蠟。飲茶方式同樣可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精巧地刻繪了了正派人物的品茶細節。第四十六回杜少卿、虞士等人聚會,“坐定,家人捧上茶來,揭開來似白開水一般,香氣芬芳,銀針都浮在水面。吃過,又換了一巡‘真天都’,雖是隔年陳的,那香氣尤烈。”[2]高雅之茶水與高潔之文士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十分巧妙。第五十五回,市井奇人荊元拜訪于老者,贊嘆老者所烹之茶:“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卻是那里來的這樣的好水?”老者愛茶,荊元品茶,二者之交,正如俞伯牙與鐘子期,成為佳話[2]。
由于泡茶而衍生的茶藝文化彰顯了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虔誠。茶藝形式美是茶色、水溫、器具、火候、境界的組成,茶藝實質美是泡好茶,茶藝人全神貫注于茶水之中,茶、水、人三者融為一體。茶藝源于生活,在平淡中體現人生境界是茶藝之絕。微小見大義,蘊含了人們對人生的體悟與追求。茶藝文化的美既有茶的自然之美,也包含了人的真善美。茶色濃郁,茶水柔和,器具精致,細聞茶香,宛如進入人間仙境。茶藝人以儒家的修身養性為追求,實現中國人修身、齊家、平國治天下的理想。和諧是茶藝的本質,堅持“中庸之道”,通過茶藝活動與教育來培養這樣的人生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情無私,凜然至誠。
茶文化具有這樣的價值目標:通過茶文化的教育,順應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天性,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一個人在真、善、美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得到調和和發展。茶文化所蘊含了豐富人生價值,這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積淀,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人們對于人生意義的追尋與參悟,而科學又體現了物質的力量,通過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物質世界,利用規律,使得“萬物皆備與我”。將科學與人文兩者結合,可以使化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陸羽最早提出了飲茶賦予的精神:“精行儉德”。莊晚芳在上世紀提出以“廉美和敬”為核心內涵的當代茶德,并借此作為飲茶之人積極報效祖國的風范。按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人生境界有四種:道家“自然境界”、墨家的“功利境界”、儒家“道德境界”;以及貫穿三者的超脫世俗的“天人合一境界”。茶文化追求的生活方式也就一種物我相融的境界,自然的生命力,人文主義,科學的理性最終熔于一爐。培育人文素養,怡情養性,養成內心的和諧;增加科學涵養,了解世界運行軌跡,遵守規律。
在工業革命改變了舊的傳統,打破了舊世界時,尼采大呼“上帝死了”,這一聲呼喊引發了大量關于科技與人文的探討。新的技術與現有文化似乎總是避免不了沖突。但是,實際呢?無論哪一種文化傳統離開了科學技術必定會使自身發展受阻,同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少不了文化的支持,科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我們在日常理科教學中要想把文化真正融入進去,首先要了解這種文化而非化學里面的簡單反應,一門學科不應該僅僅局限與該學科領域,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全景式的擴展,將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與漁”,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告訴學生基本理論知識,讓學生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能夠親身的去探究化學現象,獨立思考,從而獲得新的知識。例如說用食醋去除水壺上的污垢,這其實是就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通過學生自主實踐,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培育了動手能力。并且有助于學生學會融會貫通,使知識的聯系和應用更加緊密。例如泡茶的過程在茶文化中被稱為茶藝文化,而在在化學工藝流程上叫“浸取”或“固液萃取”,就是利用溶劑分離固體混合物中的可溶組分和殘渣的操作。泡茶其實就是為了提取茶葉里面的有機成分,一杯茶可以多次沖泡。也是利用了少量多次萃取的操作[3]。
“茶文化”與化學課相聯系是教學案中很好的例子。此次設計教學力求突出四個優點:新意、全面、通俗、有趣味。
在課堂上,首先介紹茶文化來源,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讓學生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學習人文知識。而這正是目前理科教學所缺乏。因此,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切入點。接著將主題引回課堂,以茶為引子,探討茶文化中的化學應用。比如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引導學生從茶葉成分方面去分析不同茶葉品種的區別。另外,對于茶對于促進人的血液循環、保健等方面作用,從化學角度去分析其原因,可以和多學科交叉學習,有利于擴展視野。
從泡茶品茶的整個過程看.在化學角度也是一個化學工藝流程的預處理過程,為后續的飲茶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茶文化過程中,“泡茶”十分講究技巧與美感,茶葉、茶具、茶藝都要配合到位,力求天時地利人和。而在化學領域,預處理過程中講究步驟的精準,著重數據,這其實與茶藝中所需的“火候”相似,將美感與化學知識相融,既體現人文情懷,又展示科學之理性。
在品茶的環節中,讓學生感受品茶韻味,真切的感受茶香、茶色,簡單了解茶的一道獨特的炒制工藝——高溫殺青的原理,即:防止茶多酚氧化,從而激發了學生對茶葉成分研究的興趣。
課堂的藝術化對提高理科類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和文科教學相比,理科類教學缺乏人文與藝術熏陶。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融入藝術因素,培育藝術美感。這需要老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需要很好的課堂語言表達能力,在化學實驗中,實時穿插典故、與茶相關小故事,旁征博引,以避免課堂死板而枯燥無味。
教學人員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認知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化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科學,各種化學現象需要實驗來驗證。在教學中,應該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切忌死扣知識點,而忽視了實際應用能力。要堅持“過程真實,成果真實”的理念,把學生從教科書中解放出來,能夠運用知識學習和理解知識。同時,增加學生人文素養,文理結合,培育全才。
[1]鮑琳.在“吳地茶文化”情境下的“物質的檢驗”高三復習教學與評價——讓地方文化真正融入中學化學教學中[J].化學教與學,2013(12):11-12+4.
[2]沈世紅.社會學視野中的化學課堂教學淺探[J].科學教育,2003(05):27-29.
[3]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