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斐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十九大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報告指出“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些年來,我國在對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極大的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而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河南曾有幾十個劇種產生流行過,如:“羅戲”、“花鼓戲”、“懷調”、“四股弦”等劇種。改革開放以來,受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再加上人們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河南很多劇種已經瀕臨滅絕。由此,茶文化和河南瀕危劇種豐富的歷史積淀賦予了現代人傳承傳播這一文化的使命。
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發展歷程中,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孕育了輝煌的傳統文化,孕育著十幾種瀕危劇種,如: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興起的“羅戲”、“大弦戲”;“落腔”、“花鼓戲”等則興起于道光咸豐年間;“四股弦”、“羊羔戲”則興起于同治、光緒年間。這些劇種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非常契合群眾的傳統審美意識,代表著河南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反映了群眾現實生活,在河南都有過興盛的歷史,是最貼近群眾生活的傳統娛樂方式,充分地體現了人民群眾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如:河南梆子具有獨特的伴奏樂器,是最早由三弦書、道情等曲藝形式相互吸收、逐漸演變而來,簡稱“墜子”傳習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墜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表演形式以個人說唱為主,屬于群眾耳熟能詳的民間藝術,深受群眾的喜愛,其具有清晰淳樸的板式變化體唱腔,夾雜著方言的中州音韻的唱念。作為河南民間曲藝文化,河南這些瀕危劇種反映了地域民眾的娛樂取向和審美需求,承載著地域民族文化的血脈和凈化,能喚起群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凝結了地域民眾的情懷和風貌,具有率真、淳樸的藝術品格,積淀了地域民族習俗的文化底蘊和理想追求[1]。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受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我們曾經擁有過的珍貴而獨特的藝術文化資源正在喪失,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河南劇種也逐漸成為瀕危劇種,如何
保護和傳承河南瀕危劇種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河南瀕危劇種種類繁多,具有獨特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傳承性。然而隨著多元文化的融入以及環境的變遷,造成其瀕危的原因主要以下幾方面:
進入21世紀以來,改革開放不斷地深入,大量外國文化涌入中國,流行音樂和電視劇成為人們娛樂的新寵,傳統的戲曲文化被電影、新潮音樂所沖擊覆蓋。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部分年輕人對河南很多劇種缺少必要的認識,喜歡國外具有強大視覺沖擊力的文化,對外國歌劇、流行音樂情有獨鐘。如同茶文化一樣,河南瀕危劇種具有濃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率真、淳樸的藝術品格,反映了地域民眾的娛樂取向和審美需求,這對新時代中“浮躁”的年輕人欠缺吸引力,從而導致河南瀕危的保護與傳承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從傳承方面來說,河南瀕危劇種的傳播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巨大,不利于河南瀕危劇種的保護和傳承,限制了其發展。
河南瀕危劇種和茶文化都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是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傳承過程中,人們對河南瀕危劇種保護傳承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這些劇種的傳承過程中,有些劇種的傳承是口授,往往采用比較簡單的傳唱表演方式,這就導致河南瀕危劇種面臨著被遺忘的危險境地。同時,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態勢下,由于對河南瀕危劇種的推廣和宣傳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對于河南瀕危劇種的創作來說,一些民間音樂制作人沒有發揮出顯著的推動作用,缺乏唱響民族文化的專業化平臺和載體,繼承河南瀕危劇種的傳承人越來越少,使得河南瀕危劇種的傳播效應明顯弱化,導致其瀕臨滅絕[2]。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瀕危劇種具有很深的文化積淀,表現出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在輝煌的年代中,聽戲成了百姓們農閑季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提高群眾思想覺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河南墜子”的唱念表演所產生的強大感染力和對社會美育力量的感染等。河南瀕危劇種大多依靠廣大群眾和他們的民俗活動而土生土長,其推動者社會藝術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對廣大群眾產生了積極的宣傳教育作用。但目前,對河南瀕危劇種的保護和傳承缺乏科學合理的機制,沒有切實可行的保護傳承措施,極大地影響了河南瀕危劇種的傳承和發揚。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文化與河南瀕危劇種審美價值獨樹一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繁榮以及文明的傳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由此,以茶文化為借鑒,能夠更好地促進河南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
首先,茶文化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歷經千年的發展。為了吸引更多人前來了解相關地區的民族文化,茶產地積極開發建設旅游項目,在保護茶文化的前提下,打造以茶文化為品牌的旅游項目,將該產地的茶文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來推廣和宣傳。河南瀕危劇種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打造河南民族文化品牌,積極建設開發旅游項目,是更多的人認識河南瀕危劇種。其次,為了使青年一代充分了解到歷史悠久的河南瀕危劇種,可以借鑒茶文化的教育方式,將河南瀕危劇種引入到校園中,如:目前,一些茶產地的高校已經設置了關于茶文化的課程。通過有關的表演、課堂教育方式,使學生了解河南瀕危劇種中更多的民族文化。另外,為了加快河南瀕危劇種的傳播,借鑒茶文化傳播方式(茶藝表演、《茶經》等),通過打造更多與瀕危劇種有關的電視節目和書本著作,加強人們對瀕危劇種保護傳承重要性的認識[3]。
河南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河南瀕危劇種,就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實現對各項工作的規劃安排,完善保護機制。一方面,政府應借鑒茶文化保護機制,出臺關于河南瀕危劇種保護傳承的政策,并詳細規定如何挽救河南瀕危劇種的內容和意義,對不同種類的劇種實行不同的保護措施,從而引起人們對河南瀕危劇種的重視。另一方面,河南瀕危劇種可以借鑒茶文化產地的方式,聘請專家、民間藝人等相關人士建立一個專業組織,通過對瀕危劇種的分析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保護傳承機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從而促進瀕危劇種的傳承與保護。
借鑒茶產地對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如:黑龍江舉辦了首屆國際茶文化活動。通過舉行與河南瀕危劇種相關的活動,增強人們對茶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使保護瀕危劇種、傳承發揚瀕危劇種成為全民行動,更好地宣傳瀕危劇種的文化價值。同時可以采用活動形式,諸如:展覽會、學習班等,向人們講解瀕危劇種的重要性,使人們親身體驗瀕危劇種的文化魅力。另外,可以通過微博介紹等形式,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便捷,在網絡上傳播河南瀕危劇種,擴大河南民族文化的影響范圍,從而促進河南瀕危劇種的發展[4]。
[1]劉勝勇.餐飲企業的茶文化傳承戰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6(12).
[2]劉景輝.淺論中國茶文化的內涵[J].福建茶葉.2017(05).
[3]段紅霞.瀕危劇種二夾弦藝術探源及現狀的思考[J].大舞臺.2010.(06).
[4]李莉.瀕危劇種河南墜子的保護與傳承[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