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馮特手勢理論的語言學分析

2018-01-19 01:45:15鄭紅蘋
外國語文 2017年6期
關鍵詞:建構語言

鄭紅蘋 吳 文

(1.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715;2. 長江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重慶 408100)

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1920)在《民族心理學:對于語言、神話和道德的發展規律的探討》第一卷《語言》)中嘗試為手勢語言提出一個系統性的研究框架。自斯坦塔爾(Steinthal H., 1823—1899)以來的洪堡特語言學傳統一般都包含研究語言本質的“普遍語言學”和研究個別語言語法的“特殊語言學”,有時還包括語言歷史發展的研究。馮特對于手勢語言的系統研究,也包含了手勢的詞源學 (詞匯學)與句法學的普遍語言學以及手勢語言的起源與語意變遷的語言史。

1 手勢語詞匯學分析

在德國傳統的語言學中,對一個詞語的詞源學分析同時是研究詞語形態構成的詞匯學。手勢令人一目了然,它出現之后的形態很少改變,因而手勢語的詞源學分析不必細考一個字是從哪一個字演變出來的,也不必追溯到它最初產生的歷史時間點,而只需分析它的心理學來源。馮特認為手勢是出自內心表達的沖動所產生的身體運動。在表達運動中,手勢有兩種基本形式:將吸引我們注意的對象指出來的“指示手勢”和將目前不在場的對象,以手在空中比畫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摹擬手勢”。手勢這種表達運動是依據“身體運動與感官表象通感關系的原則”而進行的,當它為了表達我們內心愈來愈復雜的表象時,新的手勢形式就會持續不斷地發展出來。可見,手勢語的詞源學應依語言心理學,而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來做分析。馮特因而主張手勢語的研究才能真正為我們提供原始語的說明與解釋:

當手勢的心理學意義,以及它與表達運動的原則之間的關系被了解之后,手勢語的詞源學就能得到證明。我們因而可以說,原始語的概念在聲音語言的領域中只能是一種假設性的界限概念,然而在手勢語言中,它卻成為可直接觀察到的真實存在。(Wundt, 1904: I, 155)

在表達理論中,作為情緒表象關聯的手勢,與在手勢語言中,作為溝通媒介的手勢,其心理學的來源雖然相同,但其表現的形式則有發展階段的不同。馮特在《生理心理學綱要》中卻忽略這種差異,直接依據表達理論的手勢區分將手勢語言的詞匯學分成“指征手勢”與“描繪手勢”兩大類,然后再將描繪手勢細分成“直接標記”“會意”與“象征”等三類手勢(Wundt, 1893: 661)。在《民族心理學》一書中,他嘗試將手勢區分成“指示”“表現”與“象征”等三大類,并將表現手勢區分成“象形手勢”與“會意手勢”兩類,最后再將象形手勢細分成“比畫手勢”與“定型手勢”(1904: I, 155-156, 162)。這個區分的合理性在于:我們的手勢表達的確并非只是在復制對象,而是在表現我們對對象的表象建構。將“象征手勢”另立一類是有必要的,因為象征手勢與其他手勢都不同,它并不一定與它意指的對象有自然的類似關系。馮特在《民族心理學》中,對于手勢的重新分類是依手勢的身體表達與人類意識發展的互動關系,來分析各種手勢的心理學來源。他首先指出:在從情緒表達到手勢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指示手勢的變化不大,因為指示手勢基本上就是把對象指出來的身體動作而已。不過在作為溝通的媒介中,指示手勢仍有重要的發展。在溝通傳達的過程中,有兩種情形是不論對象存不存在,都能運用到指示手勢的,那就是用來指溝通中的“人”與“時空關系”的手勢。這是因為,只要有溝通就一定有我們面對的伙伴,我們因而能用身體的各種部位來指出你或我;或者只要我們存在,我們就能以我為方位的中心與時間的當下,而指出其他的方位與時態。就此而言,指你、指我、指上、指下,與指現在、指過去的指示手勢就成為在手勢語言中經常被使用的手勢(Wundt, 1904: I, 158-159)。

相對而言,受到模仿沖動影響的摹擬手勢,則會衍生許多不同種類的手勢,以能表達越來越復雜的心理活動。馮特在此意識到,在手勢語言中的摹擬手勢已不宜再稱為“摹擬”手勢,因為在手勢語的表達中,它所做的不只是在模仿對象的外形,而是對外在對象進行某種程度的自由形構。這正如在造型藝術中的摹擬,已非在“仿造技術”中的單純模仿,而是透過將模仿的對象予以改造,以表現創作者內心自由創造的理念。在手勢語言中,摹擬手勢的摹擬也是一種創作的表現活動,馮特因而主張應將手勢語中的“摹擬手勢”,改稱為“表現手勢”,然后再將表現手勢區分成“象形手勢”與“會意手勢”兩類。象形手勢最接近原來在表達運動中的摹擬手勢,它基本上也是對身邊事物的純粹摹擬(Wundt,1904: I, 156)。只不過,它現在是在觀看者的想象中來經驗對象,因而它如造型藝術一般,是能自由地形構對象更高階段的摹擬。例如圖1a是拿坡里人(Napoli)用來指長角動物的手勢,圖1b是代表驢子的手勢,它們都無需摹擬出整只動物,而只要選擇性地摹擬特定的外形,或某個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即可。根據做出象形手勢的不同方式,馮特將它區分成兩種手勢形式:一種是象形手勢的比劃形式,這種手勢是使用運動的手指在空中劃出表象對象的大致輪廓 (例如圖2,是北美印第安人以兩手的手指,比劃出下雨的樣子,它因而是下雨的手勢;另一種是象形手勢的“定型形式”,這種手勢是用手以固定停留的形式,摹擬出對象的形態特征(同圖1)。在這兩種手勢中,比劃手勢是根本的,因為定型手勢經常是因為先有比劃手勢的使用,再經長期傳統的確定才產生出來的。由于象形手勢具有自由形構與選擇特征做出表達的能力,它因而能進一步發展出“會意手勢”。馮特將“會意手勢”定義為:記號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必須經由想象的協助或補充的功能,才能被理解(Wundt, 1974:156)。會意手勢的特色在于,它不是在重復對象自身的整個形體,或它令人注目的特殊部分,而是為了它的“意指”而選擇個別的特性,或任意指出的特征來標指特定的意思。例如圖3即是較為復雜的“會意手勢”,它配合表情,在緊閉的雙唇前放置代表禁止的手勢,以表達“保持安靜”“不要吵鬧”的意思。此時他的手勢不是在摹擬形體或特征,而是用某一手勢的特性,來表達他要求安靜下來的意思。

圖1 引自 Wundt (1904: I, 164)

圖2 引自 Wundt (1904: I, 167)

第三類手勢是象征手勢,馮特原來把這類手勢放在“摹擬手勢”之下,但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中,又主張獨立為一類。只不過“象征手勢”并非與“指示手勢”或“表現手勢”并列,也不屬于它們的亞類,而是在這兩類之外的次要類。馮特認為象征手勢必須獨立一類,是因為它在原則上有別于其他兩類。他將“象征手勢”的特色界定為:出于某一直觀領域的表達性表象轉移到另一個領域中,例如將時間表象用空間加以意指,或者使抽象的概念能得到感性的直觀 (Wundt, 1904: I, 157)。這表示象征手勢不是用直接意指表象的方式,而是間接地透過能作用于概念轉移的聯結,使它的意指能被理解。象征手勢因而與最接近的會意手勢有不同,象征手勢要喚起的并不是它自己要表達的概念所從屬的表象,而是要喚起一個完全不同的表象,這個表象僅能用它附帶的特性來表達象征手勢的意指內含。例如在圖4,北美印第安人以兩手食指相勾,表示“友誼”,這就不是在摹擬對象,而是必須透過聯想,以將手指相交結的感性圖像,轉移成在人際領域中的交好關系,以使“友誼”這個抽象的概念能以感性直觀的方式被理解。在圖4中,拿坡里人用手指將眼窩的肌肉向下拉,以使眼睛變大,這種手勢表示:我有眼睛,我沒有瞎,我會睜大眼睛看你怎么做,而其意即象征我對你的“不信任”。馮特在此特別強調,象征作用是與符號的任意約定性有區別的(Wundt, 1904: I, 174-175)。在德語或英語中,Symbol可以同時用來指在漢語中的“象征”與“符號”。但這兩個意思其實是不同的。若我們只將手勢當成是一種語言概念來理解,那么我們當然可以像是在聲音語言那里說詞語是概念的符號那樣,稱手勢語言是以手勢為符號。但不同的是,“符號”可以用來作為意指任何意義的記號,它的作用在于能讓我們想起被我們思考到的概念,而不論它們之間所存在的聯系是基于任何內在的關系,還是僅僅基于外在或約定俗成的關系。但“象征”卻必須使用感性的圖像,以呈現出與它不同但有聯想關系的概念。對于馮特而言,象征與符號的區別正是手勢語言與聲音語言截然不同之處。在聲音語言中,詞語就是外在的記號,它與它所表達的表象是不同的,它與它所要傳達的意義內涵最多只具有永恒聯結在一起的性質。但在手勢語言中,手勢必須能作為表象的充分象征,在這個意義下,象征手勢雖然是以間接的方式來意指它的所指,但它并不能僅使用任意的符號,而是需使用已有的手勢,以作為能表達出與它不同但仍有聯結關系的概念的感性圖像(Wundt, 1901: 98)。就此,馮特說象征手勢只是指示與表現手勢的次要類,它最后仍需借助這些手勢,作為它用來表達思想概念的感性圖示。例如在圖1a中,原來用來表達牛角的象形固定手勢,也可以當作表達危險、強硬等不同意義的象征手勢,這顯然是從牛角的尖銳與堅硬等含義引伸出來的象征意義。

圖3 引自 Wundt (1904: I, 172)

圖4 引自 Wundt (1904: I, 187, 184)

2 手勢語句法學分析

語言是將詞語聯結成語句以表達思想的內容。語言要能成為語言,必須使概念與概念之間的整體關聯性能依一定的邏輯關系聯系起來。自洪堡特以來,語言學家非常清楚這種句法的邏輯關系是經由詞語的曲折變化和語法標記詞共同組成的。語言唯有具備這些語法的表達手段,才能進行有機的運作。但手勢語的基本特點卻是:它的詞語基本上不太可能有屈折變化 (它的基礎形式大都是作為表現手勢的固定手勢),而且它也缺乏那些能用來標示語法范疇的形式成分。手勢從外表上看來,幾乎就只是把一堆個別的記號湊合在一起,它表面上看來像一個語句,但卻缺乏形成“陳述句”的基本要素。手勢語因而被認為是:不成語句、沒有語法的(Danziger,1983)。在這種理論的窘境下,馮特的手勢語句法學研究至少需要先完成三個任務:第一,說明在什么意義下,手勢語算是具有句法的一種語言;第二,手勢語的基本句法規則是什么;第三,主導這些句法規則的心理學基礎是什么?

針對第一個問題,馮特指出手勢語被認為“不成語句,沒有語法”是因為:(1) 它相應口語表述的許多部分有時是可以任意去掉的 (例如,父親給兒子蘋果,在手語中只要打出“父親—兒子—蘋果”的手勢即可,動詞“給”是可以不要的);(2) 它缺乏那些我們能用來表示語法范疇的形式成分 (例如它缺乏可做格位變化的冠詞,以至于它無法區分哪一個是主格,哪一個是賓格)。但馮特(1974)指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上述 (1) 的批評,其實只是反映出手勢語的特性在于它會省略那些自明的成分而不必去說它,或者有時它根本就是用表情來帶過;對于(2)的批評,則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因為有一些極為抽象的言說部分的確沒辦法做精確的表達,但是手勢語還是可以或多或少經由“概念的具體感性化”來加以表達,就算是陳述句也會有語義不明確的問題 (Wundt,1974:208-210)。手勢語因而不是用詞語的屈折變化或語法標記詞,而是依手勢的排列順序來表達它的句法規則。手勢在語句中的位置,代表了它的語法值,因而我們與其說手勢語缺乏語法,不如說手勢語所隱含的句法規則正好可以借用一般語言的語法作為分析的工具來加以展示。馮特(1904:I,209-210) 認為:

若詞語的句法位置與語句是息息相關的互換概念,那么我們當然可以談論手勢語的句法學。凡有語句存在之處,必有詞語聯結的特定法則;反之,凡有詞語連結特定法則存在之處,必有語句。因而我不必從個別手勢無差異“變化”的特性就推論說它缺乏語句,我們可以從有特定句法規則的存在推論出手勢語不是由個別記號湊成的,而是由語句組成的。

手勢語若能以特定的位置排列來表達它的句法,那么第二個問題就是,手勢語的基本句法規則為何。馮特(1974)依據他對聾啞人士手語的研究,指出手勢語的基本形式是主語 (或附加形容詞) +賓語+動詞的形式,亦即 S-O-V 或S(A)-O-V的形式。例如:“生氣的父親打小孩”這句話,在手語中就會先做出“父親”的手勢(同時以生氣的表情做形容詞修飾語),再做出“小孩”的手勢,最后再做出“打”的手勢,此時如果要說“生氣的父親用力地打小孩”或 “生氣的父親打小孩很多下”,那么在手語中就會快速做出“打”的手勢,或重復做出好幾次“打”的手勢,以表示用力打,或打很多下的意思。因而若要用副詞修飾動詞,那么手勢語的基本句法就可以寫成S(A)-O-V (A’)。馮特指出這些句法規則是依手勢語的特性所自然產生的結果,而不是透過約定的規范而得。這種自然作用的結果,可以從聾啞人士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觀察到。聾啞人士在學習一般人的語言時,最常見的就是他們常忽略詞語的屈折變化,或者他們經常會用一般口語表達并不需要的成分來進行表達(例如在口語中:“我必須尊敬我的老師”,在手語的表達中,經常會被表達成:“我—不—毆打—欺騙—辱罵—老師—我—愛—尊敬”)。這顯示,手勢語所使用的語言形式并不只是他們思想的外衣而已,而是對他們本身的思想有影響,以至于一旦他們使用別的語言形式時,還是會受到他們原來形式的影響。

馮特(Wundt, 1969:214)也強調:我們的習慣次序并不具有作為不可改變的作用法則的意義,而是它隸屬于普遍的心理學原則。我們因而應在手勢語言的一般句法規則之外,進一步研究在它背后決定這些句法運作的心理學原則。針對手勢語句法學的第三個問題,馮特指出手勢語的句法學與其他語言一樣,大都受邏輯性、時間性與空間性這三個原則的影響。若我們把時空性合稱為“直觀性”,那么手勢語句法學的特殊性就在于:手勢語句法學的直觀性比邏輯性更重要。馮特認為這種特性可以從:(1) 個別記號具有感性的直觀性與直接的可理解性,與(2)其記號的彼此相續的系列是較緩慢進行的,這兩個手勢語的性質看出來(Wundt, 1974: 217-218)。因為我們在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考慮這兩個直觀上的因素,以至于會去違反我們一般都會普遍遵守的邏輯性原則。例如,在一個句子中,若其謂語的部分包含有一個受詞,我們為了強調而把這部分前置時,我們就經常把這個賓語當成是主語。在此由于原先主語在前、賓語在后的邏輯關系被顛倒,以至于在手勢語的表達中,我們經常會借助將原來在言說中的一個較長的句子,分解成好幾個簡單句的結合,以能無誤地達成理解。反之,有些在口語中可以表達的動詞前置形式,用手勢語就無法表達。馮特因而說手勢語句法學受三個心理學原則的規范:

手勢語的句法特性可歸為以下條件:首先它嚴格遵守的原則,即個別記號彼此的秩序是依據它們在直觀中彼此的關系而定;其次可歸為緩慢的排列順序,這就要求當符號本身不清楚時,它需經由前置(或非后續)的符號來表達它的意義。當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了,第三個條件就產生作用:當此表象比另外的表象更能展現激動情緒時,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先表達這個表象。對于手勢語而言,若它要滿足這種需求,但又不違反直觀性與可理解性的條件,那么他就必須借助一個重要的手段,即將整體關聯在一起的思想分解成好幾個句子。

(Wundt, 1904: I, 221-222)

3 手勢語語義學分析

當代學者 Adam Kendon (2000: 58)批評馮特的手勢區分缺乏明確的原則,初步看來,的確像是指示、表現與象征手勢的區分是根據手勢的記號學的性格,但像比劃與固定手勢卻又是依手勢表現的方式來區分。馮特對于手勢區分的重點并不在于提出完整而窮盡的手勢分類,而是要建立一個意義的身體姿態構成論。對馮特來說,手勢如果要成為語言的一種表達方式,那么我們就必須說明它如何能從作為物種共通的情緒運動的手勢,過渡到傳達個人思想的語言媒介。它如何能從隨意的反射運動,變成個人有意圖的思想表達。手勢要成為語言溝通的媒介,它的意義必須具有普遍的可理解性與客觀性,而不能只停留在作為個人情緒表達的身體表征。馮特對于手勢語詞匯學的研究專注在如何透過指示與表現手勢的意向作用與摹擬形構的想象力作用,以將人的內在思想活動的表象客觀化為感性經驗對象的對象性,從而使得語言媒介的指涉意義能奠基在身體姿態的肉身化建構過程之上。這種構想使得馮特能在他的生理心理學的理論中取代基于內省法的先驗觀念論的意識建構理論,而以語言手勢起源論的觀點,重新為先驗主體的認知機能奠定身體性建構的基礎。馮特在《民族心理學》第一卷《語言》中忙于手勢詞源學的范疇分類研究,但對這些手勢范疇如何建構我們的認知對象,卻不再有所說明。所以當代學者只注意到他對手勢范疇分類的缺點。但馮特在《語言與思想》(Wundt, 1906b)中,卻早已經對手勢范疇如何建構我們的認知對象做了非常有啟發性的探討。馮特在這方面的看法被新康德主義的卡西勒(Cassirer Ernst,1874—1945)重視。我們因而有必要借助卡西勒的詮釋,重新發掘這些內含,以使馮特的手勢語語義學理論及其發展能得到更完整的呈現。

3.1 指示手勢的意向性意指作用

手勢語言本身無非就是一種表達運動的系統,因而手勢語言的詞源學作為詳細研究個別手勢的心理學來源,理所當然應以表達運動作為它們觀察的起點。我們在手勢語言意義內含的原初組成部分中,首先面對的是指示手勢與表現手勢這兩種情緒表象表達的基本形式。在表達運動中,脈搏、心跳或臉部表情這些情緒表達的身體運動,作為不隨意的身體反射運動或本能的沖動反應,是以直接的感性反應或占有對象的方式來滿足情緒表達的需求,以至于它的活動最終都會消失在對象之中。這些表達運動的初級形式代表了人能反應外在對象刺激的主動性。當強烈的情緒弱化或對象不在場時,它對我們的感性刺激仍將引發我們的情緒反應。此時我們不由自主地以手勢來指出這些事物,或想將它在我們心中留存的表象以手勢加以表達。在這種反應活動中,一種新形式的具體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就開始被建構出來。在手勢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心靈最初將表象對象化的客體化建構活動,如馮特所說:

相對于情感偏好以臉部的表情運動表現出來,鮮活的表象變換則是以整個身體 ( 即手與手臂)的手勢運動反映出來。不論是用手指指示出來的對象,或是用手勢對此對象做出摹擬,它們都是基于一種深刻的基礎,即想將我們所有的表象從我們自身中移置出來。

(Wundt, 1906a: 258)

馮特闡明了手勢作為表達運動,無非是意在將我們對于對象所形成的表象從我們自身中移置出來。這其實是說,手勢構成我們能將表象對象化的基礎,這也從而使手勢的表達運動成為人類精神最初的客觀化建構活動。在將表象對象化的過程中,指示手勢首先具有為思想建立對象聯結的意向性作用。馮特(Wundt, 1904: I, 129)將指示手勢定義成:弱化成“意指”的掌握運動。人在生活實踐中,原本是用手來掌握事物,但當我們掌握不到事物的時候,我們的抓握動作就變成指示的手勢。對于那些在我們伸手不能觸及之處的事物或甚至不在場的事物,我們仍有想掌握住它的情緒沖動,我們因而不由自主地以手來指出那個事物所在的位置,它消失或存在的去向。此時不再能直接掌握到事物的抓握動作,即變成代表它所意指對象的記號。反過來說,當弱化成意指的抓握動作,作為指示手勢能具有符號性的意義,那么這個手勢記號的意義內含就是由指示手勢的意向性身體運動建構出來的。身體透過指示手勢去意指某事物的存在,此時它所意指的對象即為表象的意義內含。指示的手勢因具有意指對象的作用,而有可理解的意義。這種關聯性在許多語言中都曾留下痕跡(Wundt, 1974:179)。在德語中,抓握的動詞是“greifen”,當我們想抓握一個東西,但卻抓握不到,以致我們想抓握這個東西的手勢就留存下來成為指示手勢。我們在手勢記號中所虛擬地掌握到(begreifen))的東西,因而并不是對象本身,而是我們對該事物的“概念”(Begrif)。概念這個詞就是從抓握的完成式動詞“begreifen”轉變來的。一個事物的概念或意義內含,首先是透過弱化成指示手勢的抓握動作而被理解。在漢語中,我們問一個人是否“理解”一個意思,即問某人是否能“掌握”了這個意思。“掌握”即等于“理解”,這顯示身體的意向性指示作用對于我們建構概念或思想的意義內含的重要性。

3.2 表現手勢的想象力形構作用

透過指示手勢使得表象能與對象建立意向性的聯結。若要使意指的對象能被明確地掌握,我們需為對象的內涵做出更清楚的規定,以能為概念的定義提供明確的內涵。為了說明身體如何能透過手勢來建構出認知的對象,或如何能將我們的表象對象化,馮特不僅意識到應將摹擬對象的“描繪手勢”改稱為“表現手勢”,更在表現手勢中,再區分出“象形”與“會意”兩種手勢。這種區分顯然在于要在手勢語言中,建構出一種意義的身體姿態構成論。馮特把身體的意義建構理論放置在手勢形式逐步發展的過程中,以能徹底地從身體現象看出人類意識活動的發展過程。馮特首先把手勢的描繪摹擬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形構活動。手勢的摹擬功能雖然還不能充分地表現與意識同等形式的能力,但其實與藝術創作一樣,我們畫圖并不只是在單純地描摹對象或實景,而是選擇其特別引人注意的焦點來做重點的凸顯。摹擬本來就是一種創作的活動,摹擬不是對既有之物的重復,而是自由精神的投射。表面上的摹擬實際上預設有它內在的模型。如同藝術的摹擬絕非照描,而是對形態或輪廓的概括,以凸顯出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環節。在此摹擬已經走向表現。在表現中,客體不是以它既成的形態被接受,而是意識按照建構的原則來加以形構。在這個意義上,當我們說一個對象被摹擬出來,隱含它不僅是由個別的感性特征所組成,而是其結構關系能被掌握并被表現出來。若正確地加以理解,即顯示所謂的意識依其自身的形式結構,將感性的表象建構成對象,其實透過表現手勢而進行的身體建構作用。表現手勢在對象的摹擬過程中把自身的形式自由地賦予對象。它們是透過在表現手勢中再細分的象形手勢與會意手勢的身體建構活動完成的。馮特將象形手勢定義為:對身邊事物的純粹摹擬;將會意手勢定義為:記號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必須經由想象的協助或補充的功能才能被理解。象形手勢雖然主要是粗略地摹擬事物的外形或輪廓,但它的摹擬并非是仿造,而是像造型藝術一樣,是一種在想象力中經驗對象,加以自由形構更高層次的表現性活動。會意手勢之所以能透過選取部分的特征,就標指出它所指的事物,這又更需要想象力的協助與補充。從象形與會意手勢的作用我們可以理解,在指示手勢中的意向性對象,當它的內涵要得到明確理解的話,那么我們首先就要透過象形手勢的形態摹擬作用,以使對象能在想象中得到再造,而作為界定其意義內含的特征,則有待會意手勢的想象力聯想活動,以使我們能以部分特征就能確定符號的對象指涉。表現手勢的想象摹擬活動,也不再是主觀的情緒表達運動,而是有建構客觀溝通媒介的作用。摹擬的特性就是它能引發他人的模仿,從而使手勢所代表的意義能具有跨主體的客觀性。

3.3 象征手勢的概念感性化轉移作用

馮特視象征手勢為次要類,并不是說象征手勢是不重要的手勢,而是說它不屬于純粹出于情緒的自然身體表達的記號,是更多地具有思想的抽象內涵與文化規定的含義。它只在需要應用到既有的手勢,作為概念的感性化象征時才屬于手勢語言的范疇,否則它基本上屬于可被聲音語言取代的任意符號。馮特指出象征手勢最接近于會意手勢,他將象征手勢定義為:出于某一直觀領域的表達性表象轉移到另一個領域中,例如將時間表象用空間加以意指,或者使抽象的概念能得到感性的直觀。這表示當我們在表現手勢中透過象形與會意手勢,對于對象進行想象力的再造與創造,而這種想象摹擬的行動,又能引起他人模仿的話,那么我們基本上就能形構出對于對象的特定概念。但若要將這種概念表達出來,那么我們還得借助象征手勢的作用。因為象征手勢的作用在于透過已有的手勢進行概念的轉移,以使我們的抽象概念能得到感性的直觀。從指示手勢到象征手勢的發展,也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從象似性 (iconicity) 到象征性的思維抽象過程。但馮特并非像黑格爾強調概念的抽象性所表現的精神自由,即高于圖像思維受限于感性直觀的象似性。馮特認為人類運用其思想能力去認知外在世界的對象,這種認知活動的可能性基礎,反而必須建立在人類身體在手勢的情緒表達中透過指示手勢的意向性意指作用、表現手勢的想象力形構作用與象征手勢的概念感性化轉移作用才得以成立。馮特從他的生理心理學的表達運動理論出發,貫徹了他對“內省心理學”方法論的批判。我們并無內在的心靈之眼可以看到我們的認知機能是如何進行感性的攝取、構想力的再造與概念的再造的內在活動,以推證我們的知性綜合活動能建構出我們的經驗對象(Danziger 1979)。但是表現在指示手勢的抓握動作,表現在象形與會意手勢摹擬想象的對象形構活動,與表現在象征手勢中的概念感性化轉移活動,卻能真實地為思想的建構活動提供活生生的圖式。若沒有手勢的身體運動,那么我們是否僅憑我們的認知機能就能認知外在世界,就將是可疑的。馮特的語言手勢起源論,卻無疑可從身體的意義形構活動來為基于心理學內省方法論而成立的先驗觀念論,建構其根源性的身體圖示基礎。

在馮特的理論中,語言起源于手勢的身體運動,而手勢運動本身又是一種情緒表達的運動。我們唯有對他人的表情與手勢有相同的情感感受,我們才能進一步在手勢的模仿中確立表情與手勢所代表的意義。這種內在于語言中的情感共通性,是語言能作為普遍溝通媒介的基礎(Danziger 1983:205)。馮特以手勢的意指意向性、摹擬再造與感性化轉移建構了世界關聯性的意義圖示。他認為身體姿態作為語言的意義圖示有民族共通感的基礎,語意的規范性因而對個人具有普遍的效力。總而言之,馮特嘗試以他的生理心理學構想來為語言作為一種表達理論,尋求它在情緒表達在身體運動上的自然基礎,并進而透過手勢語的研究來說明最初只是作為情緒表達的身體征兆的表情與手勢,如何轉變成為語言溝通的媒介,而最終能為人類語言奠定理論的基礎,尤其為語言的手勢起源論提供了堅實的生理心理學基礎。

Wundt M. W.1893.GrundzügederPhysiologischenPsychologie[M]. 4th edition. Leipzig: Engelmann.

Wundt M. W.1900.V?lkerpsychologie.EineUntersuchungDerntwicklungsgesetzevonSprache,MythusundSitte[M]. Leipzig: Kr?ner.

Wundt M. W.1901.ThePrinciplesofMoralityandtheDepartmentsoftheMoralLife[M]. Trans. Washburn, M.F.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New York: Macmillan.

Wundt M. W. 1904.V?lkerpsychologie.EineUntersuchungderEntwicklungsgesetzevonSprache,MythusundSitte:ErsterBand.DieSprache(2 Teile)[M]. Leipzig, Deutschland: Verlag von Wilhelm Engelmann.

Wundt M. W. 1906a.ElementsofFolk-psychology[M]. Tr. Schaub, E.L. London: Allen.

Wundt M. W. 1906b.DieSpracheunddasDenken[M]. Leipzig, Deutschland: Verlag von Wilhelm Engelmann.

Wundt M. W. 1969.OutlinesofPsychology[M]. Tr. Judd, C.H. St. Clair Shores, MI: Scholarly Press.

Wundt M. W.1974.TheLanguageofGestures[M]. Ed. Blumenthal, A.L. Berlin: De Gruyter.

Danziger, K.1979. The Positivist Repudiation of Wundt[J].JournaloftheHistoryoftheBehaviouralSciences(15): 205-30.

Danziger, K. 1983. Origin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Wundt’sV?lkerpsychologie[J].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 (22): 303-13.

Kendon, A. 2000. Language and Gesture: Unity or Duality[G]∥ D. McNeill.Languageandgestur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馮特.2003.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講義[M].葉浩生,賈林祥,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歡
建構語言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建構游戲玩不夠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69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国产95在线 | 免费无遮挡AV| 伊人天堂网|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AV在线天堂进入|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无卡视频| 三级欧美在线|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色免费看|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极品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欧美黄网在线|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亚洲精品第五页|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天堂久久|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高清| 91精品亚洲|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91av在线|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网站|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九色视频一区|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婷婷丁香色| 韩日免费小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激情综合|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91福利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