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鄭 杰 ■楊丹丹

從插秧到收獲,只要走進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五柳村香稻米生產主產區,到處都能聞到陣陣稻米的清香。
日前,筆者走進這片聞名全國的夾溝香稻米生產基地。探訪稻米從何而來。
站在五柳村42米高的龍泉湖大壩上向西眺望,魚山、金盆山、犁鏵山、壯馬山等五座山環湖而抱,山間篩子泉、龍泉、大閨女泉等數條泉水小溪匯入龍泉湖,形成了一個水面約800畝,蓄水42萬立方米的碧水湖泊。龍泉湖東側的香稻米種植基地就是用這些泉水澆灌生產。
夾溝香稻米種植始于唐代,清嘉慶年間曾作為貢米進入宮廷,有“一家煮飯十家香,十家煮飯香滿莊”的美譽。“夾溝香稻米與普通稻米有著迥然不同的特色。”五柳村香稻米課題組負責人趙桂祥,抓起一把“香糯一號”告訴記者,從外表上看,它殼紅芒長,籽粒飽滿,且色澤如玉,做出飯來,米粒柔軟,清香濃郁。
然而,20世紀50年代,這里的生態卻遭到極大破壞,大樹被鋸斷煉鐵;小樹被砍掉用作大食堂燒飯的柴火;牛羊上山,到處寸草不生,稍遇干旱,泉水斷流,香稻米幾乎絕跡。1965年和1991年,當時的夾溝區曾兩次對龍泉湖進行修整。從70年代初開始,歷屆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龍泉湖生態的保護和修復。
走在3米寬的環湖林蔭道上,兩邊一棵棵高約15米的龍尾松,挺拔蒼勁;岸邊20多厘米粗的垂柳,枝條嬌媚扶岸;盛開的桂花香氣逼人。林道間、綠地上、花叢中,到處歡聲笑語。
“30多年來,夾溝歷屆黨委政府,不斷加大生態林建設,在45度坡上栽植側柏、黑松等生態林2.8萬畝,在山坡種植石榴、板栗、大棗等干鮮果樹木80多萬棵,森林覆蓋率80%以上。”夾溝鎮黨委書記劉洪說。2004年,五柳村被安徽省政府評選為AAAA級景區,也為香稻米質量提升創造了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
“香稻米的高產與優質是一個矛盾體,培育一個高產優質的香稻米品種,至少要用10年。”趙桂祥說,節約時間的唯一選擇就是同時進行盡可能多的品種雜交實驗。
筆者現場看到,在壯馬山東側的40畝試驗田里,種植了香粳、香糯、紅香等10多個對比實驗品種,每個品種的種植面積3畝左右。各種香米雖然生長態勢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香氣逼人。“夾溝香稻米目前的市場價是每公斤20元以上,依然供不應求。”五柳村黨總支書記胡大勇說,這些品種都是村里近十年來,從泰國、日本及國內各地引進的48個香米品種篩選后保留下來的。
20世紀90年代初,五柳村就在當時地區科委的幫助下成立了香稻米科技組,幾十年過去了,雖然當時的科委已人去樓空,但五柳人卻堅持一個道理:沒有科技就沒有香稻米質量的提升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前,夾溝香稻米畝產不足100公斤,為解決高產與優質這一矛盾,村里的香稻米課題組,最多一年進行了50多組實驗。“每組實驗要選數十個單株,用鑷子輕輕取出花粉,每棵上的雄蕊,必須一個不漏全部完成去雄,然后用塑料袋一一套住、扎實。”趙桂祥說,經過6年的不斷試驗,五柳人終于有了自己的香米新品種“夾香一號”,1996年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質獎。之后,五柳村又培育出香粳、香糯、綠香、紅香、富硒香等香稻米新品種。其中紅香粳填補了當時我國只用紅粳而沒有紅香米的空白。香稻米畝產由過去不足1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600公斤左右,徹底解決了優質與高產這一主要矛盾。夾溝香稻米銷售到全國27個省市。
“夾溝鎮近幾年來積極與南京農業大學、農業部稻米及制品檢驗測試中心聯合開發新品種,并對老香糯進行提純復壯,不斷提高品種的科技含量。”夾溝鎮鎮長魏連峰說,通過建立“公司+農戶”的產業模式,解決種植戶后顧之憂;投資70多萬元,成立宿州市夾溝香稻米開發有限公司,購置先進的香米加工設備,保護米質純度、色澤亮度、味道香度。以五柳、鎮頭兩大基地為依托,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
雖然眼下并不是收獲季節,可筆者看到五柳村“山間田園”香稻米種植基地里卻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前來下訂單的游客絡繹不絕。“我要兩百斤大米”“我預訂50只螃蟹。”來自江蘇徐州的很多游客已經開始下明年的訂單。原來從去年開始,“山間田園”香稻米種植基地,投入兩萬多元,在5畝稻田里進行稻蟹混養獲得成功,每畝純收入近一萬元。村兩委引導“山間田園”牽頭“綠農”“富硒”等4個家庭農場,組團發展稻蟹混養,現在小有規模。
在40畝的稻蟹生產基地,筆者看到,周圍是80×50厘米的四方形小溝,中間又開了一個同樣深度和寬度十字形槽,周邊的鋼管上,用加厚的黑塑料布,搭建成35厘米高的防逃網。“聯合開發稻蟹生產,每畝地成本可降低1500元左右。”村委會主任馬前進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每畝稻田使用餅肥200公斤,土雜肥2000公斤,人工滅蟲成本1000元,防逃設備1200元,每畝投放蟹苗20公斤。而每畝生產的生態米400公斤,每公斤售價70元。每畝螃蟹收入近1萬元。去掉成本,每畝稻蟹混養純收入1.2萬元以上,是種植普通香米收入的6倍以上。“這一做法,2018年將在全村家庭農場推廣,三年內實現全覆蓋。”胡大勇說。
“夾溝香稻米的發展前景雖然不錯,但目前在生產銷售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小視。”宿州市農委主任張金海認為,夾溝香稻米作為地方特色名優農產品要真正香飄全國,還有一段路要走,政府應當繼續強化“品牌農業”經營意識,扶持培育龍頭企業,促使龍頭企業真正成為品牌農業的重要載體,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有機對接;市、區政府、企業應積極申報爭取得到省農業部門特色農產品扶持項目經費支持,依靠科技進步在品牌上做文章,在創名牌上下功夫;盡快建立夾溝香稻米技術標準化生產規程,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基礎上,盡快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使夾溝香稻米真正成為全國的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