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yer
“行動”這個詞,很抱歉,最先讓我想到的是另外兩個流行語,一個叫作“拖延癥”,另一個是“Deadline(死線/截止時間)是第一生產力”。我經常用它倆來嘲笑期末考前或是論文截稿前挑燈夜戰的自己,但仔細一回憶,它倆其實在我成年后才高頻率地出現。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里,從七點三刻的早自習到放學后的作業,從周周練到月考,除了寒暑假偶爾拖欠作業外,我們是沒有多少機會無所事事和習慣性拖延的。畢業后,我們不再有“大人”督促,因為我們自己就成了大人;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手機里朋友圈的新鮮事似乎永遠也“刷”不完,拖延癥時刻與我們為敵,就連“早起”都能成為人生小目標之一。究竟為何?
我想,我們的“懶惰”部分是要“怪”這個世界的。這不只是怨天尤人,更是世界本就朝著升級打怪難度遞增的方向變遷。網絡似乎縮短了人們和知識的距離,讓無數資源伸手可及,卻極大地增大了將一件事完成和做好的難度。凌晨三點。大洋彼岸的教授用一封電子郵件幫我節省了大量探索實驗方向的時間;但同時,愛逛知乎網、朋友圈的我卻大半年都無法讀完一本書。網上有人估算過,打印英文版的維基百科需要約300立方米的紙張(對這樣的估算,數量級比數值準確更重要),哪怕我們所鉆研的是其中再小的一個方面,如若沒有深思熟慮的提前規劃,要如何保證我們的“貿然”行動能夠有高質量的產出?畢竟,做好一件事不像刷朋友圈,用零碎和心不在焉的時間便可完成—于是,我們就刷了一整天。
更有甚者,不用說拖廷懈怠,哪怕一直在行動,還是有可能荒廢了大好時光。在工作中,我最擔心聽到的并不是“今天加班”,也不是“還需努力”,而是“請注意事情的優先級”。這句話并非說我不曾用心行動——比這還糟糕,是我缺乏對團隊進度的整體把握和對個人工作量的正確估計,因而把勁使錯了方向。團隊合作時整體行動力的重要性要大于個人行動力,在個人追求完美的同時更要注意對隊友的影響,在各種因素和行動任務中尋求“平衡”,這與學生時代潛心單打獨斗相比更是另一番體驗了。
于是,我就這樣同時成為“行動派”和“拖延派”:工作中必須雷厲風行才能獲得尊敬和肯定,業余時間要不斷鞭策自己才能堅持跳舞或讀書;與此同時,許多事情不得不拖延著,而一日三餐和家務勞動則直接“請人代勞”了,去餐廳打包食物或去汽車餐館繞一圈,幾分鐘便能買到快餐,以此將時間留給更重要(高優先級)的事。或許幾年后我又會嘲笑現在的自己在各種行動中尋求平衡的行為難度等級還是過低,但畢竟人生最大的敵人是“無聊”,哪怕是拖延著,我亦感激充滿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務,讓我每天從醒來到睡著,畫外音都是——
Action(行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