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評價包括了對學校教學、管理和質量等方面的考核和評定,對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積極作用,因而越來越受到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視。以下,本文通過文獻分析與歸納總結法,對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和育人導向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分析。而本文的研究目的也就是針對這些價值取向和育人導向,制定出適合我國教育改革和學生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為我國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助力。
關鍵詞:教育評價;價值取向;育人導向;探究
一、 教育評價概述
1929年,美國教育家泰勒(R.W.Tyler)首次提出了“教育評價”的概念,并在之后的幾年一直致力于其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的開展,終于在
1930年正式提出了“行為目標式”的教育評價方法,意味著現代教育評價真正誕生。除了他本人被人稱贊為“教育評價之父”外,這套教育評價的模式也受到世界各國所借鑒和模仿,影響十分深遠。而與西方的教育評價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教育評價發展較為緩慢,又經歷過內戰、外戰、文革等外部原因而未得到相應的進步,故程度較低,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逐步得到重視和興起。從1993年發布的《關于對“高等工業學校教學工作評估方案”進行實測工作的通知》為轉折開始,到2004年8月教育部正式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為止,我國高等教育的評價模式基本定型,即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二、 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發展
(一) “目標取向”
在這一階段,教育發展的目標是預先設定好的,實施教育評價的專家或領導小組根據當前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來制定具體的教育評價標準,即以預設目標為指向把教育具化為一系列可測量的行為,同時制定出十分明確的數值或等級來評判實際的教育活動對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這種以國家和社會需求為價值取向的評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廣泛的可行性,實施起來比較方便,評價的結果也一目了然,因而普及率相當高。對于受教育者具體知識與技能的進步有著非常明顯的指向作用。但是,僅把評價的關注點放在教育活動結束之后,而忽視了教育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不同努力和教育主體是否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發展與提高,是其模式的一個巨大缺陷。而從另一個側面來講,僅以一個統一的標準作為衡量教育這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的評判標準,使得教育者個人沒有機會和途徑來表達自己的發展需求,忽視評價對象主體價值,這實際上是否定了人才的多樣性,是將人的發展框定在了一個既定的狹窄范圍之內,使我們的教育缺乏活力和創新性,故而發展緩慢。
(二) “主體取向”
以個人思想為價值取向的評價模式給予了“教育”和“人才培養”以新的定義,使教育評價不再只局限于某一水準、某一效果的達成,而是更關注
于教育主體本身的發展需求和滿意程度,腔調多元評價,讓教育更具服務性和創新性,在教育評價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與之相類似的現象:教育主體本身的教育需求存在偏差或誤區、不尊重也不配合教育評價專家的指導,完全按照個人意志來選擇對自己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給教育評價工作造成了混淆、增加了難度。
三、 教育評價與評價對象的關系
(一) 強制性導向
一般來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受教育者的能力滿足社會、市場、企業需求,能夠實現個人自身價值并為社會進步做出相應的貢獻。而教育評價的目的就是通過一些條款、標準的約束讓受教育者按照社會所需要的和她們本人所需要的方向去發展自己的能力與技能。為了看看學生具體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學到了什么、發展得怎樣、能不能達到他們個人和社會所期望的那樣,我們必須要進行教育評價活動,而且是通過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條款規定受教育者所必須應該達到的水平來迫使他們向著這一目標靠攏,也就是強制性地引導受教育者向著社會所希望的那樣去發展、提升。之后在針對考核和評價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發揮育人作用。
(二) 激勵性導向
教育評價基礎要求是為社會服務,是為提高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素質而服務。所以我們也不能夠忽視其“服務”這一職能,僅著眼于它的強制導向力。以教育主體的個人感受為中心向他們提供教育的資源,并制定各具重點和特色的評價標準,以督促他們向著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同時與之配套的是相應的獎懲機制,即通過設置受教育者達到某一標準將獲得相應的獎勵或是沒有達到某一標準將得到一定的懲戒的方式來促使受教育者向著積極的方面發展,這就是一種不明顯的、帶有鼓勵性質的育人導向。
四、 當前教育評價的不足和今后發展的方向
(一) 當前教育評價模式的不足
在各級學校中,目前仍普遍采用考試、競賽、評語等方式來對學生各科的學習情況和能力發展進行評估,這從教育測量學的角度來看對于程序性知識和隱性能力的評估明顯不夠。再者,我國學生在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方面的薄弱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的教育和教育評價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追究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大問題:
1. 評價的內容不合理和錯位
筆試是現行的教育評價中最主要的部分,主要是通過選擇題、填空題、辨析題、陳述題、材料題等題型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偏重于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一些重要的諸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質量、道德品質、才華藝術等該考評的東西卻很少甚至尚未被納入到教育評價的范圍內,或者即便納入了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評價內容的“錯位”則主要體現在如:本應該高中階段才學的內容、才可能具備的能力被要求在初中就必須要掌握,超出了評價主體的承受范圍,卻還是在教育評價中被反復強調,因而導致了教育過程的扭曲與變形,有揠苗助長之嫌。
2. 評價標準不科學、評價方法單一
在當前的考試中,各學校還是以教師人工改卷為主,所以在主觀題的批改上評價標準并不統一,主觀性較強。另外,有時候處于學校的“大局”考慮,評價的標準也會有導向性地上下浮動,比如在臨近期末的時候考勤一般就會查得比較松。這使得我們的評價標準普遍具有主觀化、隨意化的特點,急需改革。其次,在教育評價的方式方法上,我國當前也不太合理,主要就是卷面評價和表現評價兩種,參與評價的群體也不夠豐富,這同樣也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endprint
3. 評價結果的解釋上具有簡單化和兩極化的特點
當前教育評價在對其評價結果的解釋上具有簡單化和兩極化的特點,武斷地將“高分”“高能”的學生劃分為“好學生”,雖然在素質教育的浪潮下“高分低能”的現象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教育評價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缺陷,一部分被標示上了“好學生”或“壞學生”名號的學生實際上名不符實。至于評價的結果,目前無非是兩種表現,一為“評分”、二為“評語”,不夠新意和激勵性,使教育評價的功能窄化。
(二) 未來教育評價模式的發展方向
1. 更注重教育個體的主觀感受,滿足個人價值追求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社會所用,也應該重視教育個體的主觀感受,滿足其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所以,未來的教育評價應針對不同的發展目標設定各具特色的外在評價標準,讓受教育者可以參照這些標準發現自身與標準之間的差距,從而不斷改進、不斷提高,最終達到所希望的效果。這實質上就是允許受教育者自主地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價值判斷,能夠促進其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發展,增強了教育評價和教育教學工作的生機與活力。
2. 充分尊重評價主體的個體差異及不同發展方向
目前的教育評價大多只著眼于現在和過去,僅對評價對象已發生的行為作出評價,不具有前瞻性。今后的教育評價體系應根據受教育者當前的表現和已有成果對其今后的發展趨勢做出一個預測,之后再根據這個預測制定一個下一階段的可能性發展目標和評價標準。這充分尊重了評價主體的個體差異和他們不同的發展傾向,能夠為其長期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是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和諧統一。
3. 考慮評價對象具體情況值制定合理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
幾乎所有的成本都是在滿足了一定的積累條件下才得以實現,教育評價的模式也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好的教育評價應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夠對評價對象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就能夠被采用。不管是針對于教學、教師還是學生的評價,都要考慮具體評價對象的具體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并根據實際的實行情況進行實時調整,直到找到最合適的模式。
五、 結語
鑒于教育評價對于教育教學的作用,對于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和育人導向的探討要一直不斷地發展。教育評價應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在綜合市場需求和發展需求價值取向、遵從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價值取向,豐富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和客體,充分發揮評價的強制性和激勵性的育人導向,使我國的教育教學發展更科學更合理。
作者簡介:陳平生,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