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使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將學習的數學問題進行生活化處理。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筆者認為,數學問題生活化應該從“捕捉生活素材,巧設生活背景,回歸生活實踐,教學手段生活化”四個方面來研究。本文的探討對于廣大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生活素材;生活背景;生活實踐;生活化手段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他指出了:對學生要進行生活化教育。我認為數學教學也離不開生活,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所以說數學教學最好的方式就是“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學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知識、領悟知識;因而,數學教師就要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努力地使學生學習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達到讓學生在生活中、活動中去學習數學的良好效果。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小學數學問題生活化研究的策略。
一、 捕捉“生活素材”,激發學生探究激情
興趣是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內在的、積極的,具備很高熱情的內驅力。興趣更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動力,因而數學教師要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善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可能性就越高,興趣也就越高。因而教師要把握好教材內容與生活中的鏈接點、深入挖掘知識在生活中的背景,選擇學生熟悉的、喜愛的生活情境作為一節課知識探究的素材,調動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探究知識的活動中來,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比如:我在教學《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時,就選擇了學生最喜愛的跳繩和踢毽子的活動情境為素材;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時選擇了學生最喜愛的投籃為學習素材進行教學。這樣,教師把學生喜愛的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熟悉、有趣、有意義。
二、 巧設“生活背景”,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體現生活實際運用的內容,要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應用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習中有數學生活意識,生活中有生活數學意識。我在實際教學中能夠積極做到這一點。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以后,教師可以預設學生處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來讓學生充當某些角色,激發學生的數學意識。比如:在學生掌握《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充當設計師來設計學校未來校園的規劃圖;在掌握行程類應用題基本計算方法以后,我就會讓學生自己來計算從家到學校用的時間;在學生學會了求最大公因數以后,我會讓學生充當工程設計師來預算給一個教室鋪地磚所需的塊數。在學生的課外活動中,我能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能善于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知識來思考問題。比如,我在學生學習《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知識以后,在不經意的活動中,我能用靈活地策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發現平移、軸對稱等數學現象,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數學的美,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 回歸“生活實踐”,培養學生應用和創新意識
數學學習,要讓學生能夠經歷生活實踐的體驗,要讓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因而數學教師就要適當地對學生開展一些生活實踐性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等知識和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可以課內外結合進行完成。比如:我在教學《數據的初步整理》一課時,我沒有在課前預習設計好現成的表格直接拿到課堂上來進行教學。我是這樣做的:
(1)課前布置,將班級學生分成4個大組,讓學生帶好筆到街面上分別調查四個不同片區每20戶人家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并做好記錄。
(2)把記錄的數據拿到課堂上來,根據記錄數據的最大和最小范圍讓學生討論如何分段。(教師提示:分段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分為4、5段即可。)
(3)讓學生進行匯報,教師引導學生不合適的要適當調整,引導學生設置表頭及其他欄目,設計好表格。
(4)讓學生運用畫“正”字的方法進行數據收集、整理,統計數據、填入表中。
(5)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數據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對使用垃圾袋過多的家庭提出一些科學、合理的建議。這樣,把課堂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進行生活調查研究的興趣;讓學生進行活動體驗,培養了學生深入社會研究的能力;讓學生經歷分析數據、進行數學思考的過程,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四、 采用“生活化手段”,促進學習過程的生活化
數學問題的生活化不僅在于數學問題本身的生活化,最關鍵的還要重視教學手段的生活化,以促進學生數學活動的輕松、趣味化。因此,教師的數學語言、教學方法和學生作業的設計都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使之生活化,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趣。在數學語言的使用上,教師要能夠自編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有趣的順口溜,把生活中有趣的語言帶到課堂上來,使學生對教者產生一種親近感,對數學學習產生趣味感。比如說,讓學生學習數的比較大小,認識“<”和“>”時,教師就可以用生活化、形象化的語言“尖角朝左小于號,開口朝左大于號”來讓學生快速記住;在教學退位減法時,可以用“戴上帽子”的語言來提醒學生退位借一不能忘記;等等。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引導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探究新知,如讓學生采取“看一看”“擺一擺”“畫一畫”等學習方法,在活動中獲取新知。此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還應該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多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讓學生在樂趣中感悟數學。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善于整合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能夠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國韜.現代教育理論研讀[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趙建平,教師,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南劉集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