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代課堂教學離不開信息技術環境,信息技術的應用應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師要讓學生參與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一、 歷史教師必須學習、掌握并能熟練地應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的學科,內容豐富,操作性強,包括繪圖、圖片處理、動畫設置等一系列技術問題,掌握起來并不是容易的事。要想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環境進行有效教學,對歷史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首先必須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內容和操作技巧,學會如何制作多媒體課件,這是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
二、 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服務于課堂有效教學
1. 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根據歷史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的實際,有選擇地應用。
(1)它的選擇應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如在上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11課《元朝的統治》時,行省制度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我在設計本目內容教學課件時,利用元朝疆域圖,用不同顏色把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分三部分用動畫形式表現出來,并附有箭頭和解說。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對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記憶更加深刻,并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影響。
(2)它的選擇必須有助于拓展內容,引導學生思考。
如在上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時,為了有助于學生對“南北戰爭起因”的理解,教師用多媒體展示《黑人奴隸增加柱狀圖》和一段有關南方種植園主大量使用奴隸的材料,并提出問題:“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對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不利影響?”學生根據以上圖片和材料思考得出結論: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經濟嚴重阻礙著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展示關于南北矛盾的《奴隸制向西部擴張》漫畫和一段有關美國憲法規定的材料,并提問:“結合這段文字思考這幅漫畫反映了南北之間矛盾的焦點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南北之間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教師通過選用這兩幅圖片和兩段材料,并根據材料提出問題有助于拓展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問題。
(3)它的選擇必須有助于學生情感的升華。如在上《美國南北戰爭》這一課,進行課堂小結時,用多媒體展示林肯頭像和《船長》詩選段:
哦!船長,我的船長!
港口已經不遠,鐘聲我已聽見,萬千人眾在歡呼吶喊。
……
哦,船長,我的船長!
起來吧,請聽聽這鐘聲,
起來——旌旗,為你拓展——號角,為你長鳴。
……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使學生在朗誦中享受情感的升華,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2. 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所謂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指感知、記憶、思維、興趣、意志等方面的發展。初中生的興趣、注意力的集中是有一定的時間性,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來維持。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盡可能符合學生的需要、興趣等。
(1)教師不要盲目地選用多媒體課件,也不要把整堂課的內容全部用多媒體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這樣課堂節奏變快,不利于學生深入學習,也容易造成視覺疲勞,興趣散失。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遵循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傳統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如在上《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課,我只選擇性地設計了三個多媒體課件“元朝的統一過程”、“元朝的海運”、“元朝的行省制度”,其余都是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講授“元朝的民族融合”這一目時,讓學生進行話劇表演。這樣根據教學的需要,通過不同形式、任務的刺激,讓學生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做到較長時間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的興趣。
(2)教師要正確地把握直觀教具呈現的最佳時間,而且直觀教具的呈現要做到動靜結合,從而有效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教學效果。
三、 讓學生參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教學效果
在傳統觀念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教師的事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工具,與學生沒有多大關系。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根據教材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問題和任務,讓學生去查找資料,收集圖片、視頻等,并用幻燈片、動畫或音像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教學會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的普及,初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對網絡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在課前布置一些任務讓學生參與某課多媒體課件某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就會主動去預習課文,并會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來設計老師布置的問題,這樣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教學目的。如:在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一課,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需要,課前布置學生閱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一目,讓學生動手設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示意圖,并用多媒體形式表現出來。結果個別學生完成的情況出乎我的意料,他們能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用動畫和折線圖的形式展示革命的過程:
課件設計的非常完美,使整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隨著動畫展示的過程一目了然,并且能幫助學生從折線圖上總結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之一(曲折性)。
讓學生參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幾大好處: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牢固掌握;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和動手能力。
以上觀點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些有關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粗略看法,有不足的地方,歡迎各位同仁指正。也希望通過這些教學總結能給初中歷史教師課堂教學起些微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陸宏,孫月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汪忠等.走進初中新課改[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蔡瑞仙,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永泰縣城關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