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佳+牟玲
摘 要: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學習者母語的影響這一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在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共同的習得順序研究中,在母語和目標語言的不同從而對語言習得的影響,這種語言遷移現象這一研究中依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從母語遷移的種類、領域、主要條件以及特征傾向這幾個方面進行論述,淺談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現象。
關鍵詞:第二語言習得;母語遷移;種類;主要條件;特征傾向
一、 前言
母語遷移是指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受母語特性的影響。遷移又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這兩種。正遷移一般認為是指母語的影響對語言習得有著促進作用。負遷移一般認為是指母語的特征阻礙第二語言的習得,又被叫做干涉。實際上母語遷移不僅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也存在著其他種類的遷移。母語遷移體現在音聲、詞匯、形態、語義等多個領域中。此外,影響母語遷移的主要條件和特征傾向也有很多。本文主要從母語遷移的種類、領域、主要條件和特征傾向這幾個方面出發,淺析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現象。
二、 母語遷移的種類
1. 正遷移和負遷移
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母語會給學習者的語言習得帶來正影響和負影響。前者通常叫做正遷移,后者叫做負遷移。例如,學習者在習得日語的過程中,漢語和韓語等為母語的屬于漢字圈的日語學習者要比非漢字圈的日語學習者明顯能感覺到進步得更快一些。由于在日語的讀和寫中漢字所占的比例較高,漢字圈的日語學習者所具備的漢字知識就對日語的習得產生了正向的遷移,而對于非漢字圈的學習者來說其母語對日語中漢字的習得就產生了負遷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在這里列舉其一:
わたしはを見ますアメリカのえいが。(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
這個例句是用所給的「アメリカのえいが」進行日語造句練習時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所給出的答案。顯而易見,句子的語序是按照英語中的語序做出的。
2. 回避
回避是指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某些語言項目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不同的情況下,在使用第二語言的時候不去使用這些不同語言項目的現象。例如:在日語中,沒有表示名詞單數和復數的規則,而英語中卻有,通常必須要使用冠詞和“s”。
3. 過剩生成
過剩生成與回避相反,是指母語和目標語言的某些語言項目存相似點從而造成的過剩使用現象。例如:
(1)新しい生活は平安なりました。(韓語為母語的學習者)
(2)交通発達している日本はどこへ行っても便利だ。(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像上述例子在漢字詞后面加上「する」和「なる」造成的不恰當的使用現象是很多的。
以上就是通過舉例對母語遷移的種類進行了簡單地說明。
三、 母語遷移的特征性傾向
1. 與中上級的學習者相比,初級學習者更容易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一般來說,母語的負遷移在初級的學習者中很容易被發現。原因是:初級學習者所掌握的目標語言的知識相對較少,作為一種語言上彌補的方式,就會采取借用母語的知識運用到目標語言的使用當中這一策略。
2. 母語和目標語言在語言上的差距也是產生遷移的原因之一
母語和目標語言間差距的大小也會對習得產生影響。語言的相似之處會產生正遷移,從而促進語言的習得。相反,語言的不同之處就會產生負遷移,對語言的習得造成阻礙。漢字圈的日語學習者比非漢字圈的日語學習者更容易習得日語,這是因為漢字圈的學習者所具備既有的漢字知識對日語的學習產生了正向的遷移,也就是產生了促進作用。
3. 遷移體現在音聲、詞匯、語法形態等多個領域。同時,也有容易產生遷移的領域和不易產生遷移的領域
遷移不僅產生在音聲和詞匯上,在語法形態上也多有體現。一般來說,與語法形態相比,音聲和詞匯更容易產生遷移。因此,在遷移的領域中既有容易產生遷移的領域,也有相對不易產生遷移的領域。
四、 母語遷移的領域
1. 音聲領域
英語基本的音節構造是:子音―母音―子音,也就是,一般詞語是以子音作為一個單詞的最后的閉音節結構。而日語中,通常一個詞語的最后是以母音結尾,是以母音這種開音節結構為基本的音節結構。從這種日英兩種語言的音韻構造差異來看,以日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特別是初級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發音的掌握難度就比較大。例如:“street”這一單詞在發音時,以日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就會在每個子音的后面加上多余的母音,就導致了/sutoriito/這種發音狀況。原因大概就是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把以閉音節構造為基本的母語——日語,遷移到了英語的習得當中。
2. 詞匯領域
其次,讓我們來從詞匯這一角度來看母語遷移。①是以日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在詞匯選擇上的誤用例。以日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機械地記憶
「借りる=borrow」,在傳達①c的意思時,沒有正確使用①b這一表達,多數情況下是像①a這樣進行的發話。②a錯誤也經常出現在以日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中。在英語中用來表示咖啡“濃”時,通常使用英語“strong”。這樣的現象也可以看作是詞匯上的母語遷移現象。
1. a*May I borrow your phone?
b May I use your phone?
c 電話をお借りできますか。
2. a*I like thick coffee.
b I like strong coffee.
c 僕は濃いコーヒーが好きだ。
3. 形態和統語構造領域
再次,通過舉例來說明形態領域上的母語遷移現象。在日語中一個限定詞語修飾另一個限定詞語時,通常使用格助詞「の」,例如:像「太郎の本」「山の頂上」「クラブの先輩」這種統語構造。而在英語中通常使用「~s」,例如「太郎の本」在英語表達中則是“Taros book”。但是,日語中能夠使用「の」來進行表達的這一構造,在英語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能用「~s」來表示。例如:山の頂上」、「部活の先輩」這樣的例子在英語中通常不表達為“mountaintop、clubs senior”。endprint
1. 「山の頂上」―(*mountaintop)→(top of mountain)
2. 「部活の先輩」― (*clubs senior) →(senior of club)
五、 母語遷移的主要條件
母語遷移的主要條件有很多,本文僅從社會方面的角度出發進行簡單地闡述。
1. 年齡與母語遷移
年齡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重要條件之一。許多研究結果都表明,在語言習得上,兒童具有明顯的優越性。通過大量研究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會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差異。普遍認為兒童比成人在第二語言習得上更具有優越性。尤其是在音聲方面的習得具有絕對的優越性。
2. 性別和母語遷移
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中,母語相同的男性和女性在兩個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首先,女性經常會使用標準語,而男性大多數會使用非標準語。其次,女性對新的詞匯比較敏感,經常會把新的詞匯運用到自己的語言當中。女性容易發現詞匯中新的變化并且丟棄正在使用的詞匯形態。與此相對,男性對詞匯新的變化形式不是特別敏感,因此一旦開始使用某一形態的詞匯就很難丟棄。從這兩點來看,女性在第二語言習得上比男性更具有優勢。
3. 社會地位、文化水平與母語遷移
在教育領域中,通常母語的水平與第二語言習得有著密切聯系。母語水平較高的兒童第二語言習得的實際情況也更加好。母語的技能和知識可以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寫作產生正向的遷移。其他研究也表明,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父母教育水平高的兒童語言習得的成果更加豐碩。
4. 民族文化和母語遷移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統一體。各式各樣的社會語言是在各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中產生的。因此,民族文化的特征也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備受關注的一點,也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兩個民族的語言相差較大,就會產生語言的負遷移現象。反之,語言間的相似度越高,就越容易產生正遷移。如果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能夠從社會因素這一角度理解語言遷移現象,就能夠促進語言間的正遷移,減少語言間的負遷移。
六、 結束語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從母語遷移的種類、特征傾向、領域以及主要條件這幾個方面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母語遷移的現象進行了簡單的論述。母語遷移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存在著。也就是說,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母語的影響不能被忽視。因此,今后從母語遷移的角度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白畑知彥,若林茂則,村野井仁.第二言語習得研究—理論から研究まで.研究社,2010.
[2]追田美久子.第二言語習得研究—日本語教育に生かす.アクル,2001.
[3]唐承賢.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研究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6(5):37-42.
[4]王依寧.二語習得中影響語言遷移的社會因素[J].廣西社會科學,2004(1):96-97.
作者簡介:郭宇佳,牟玲,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外國語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