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關戀
[摘要]盡管當前兩岸關系嚴峻復雜,但隨著閩臺教育交流的不斷深入,兩岸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已是大勢所趨。在分析閩臺教育交流合作對兩岸重要作用的基礎上,結合閩臺教育交流合作近年來的發展現狀,可以發現兩地教育的互動還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和約束。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化閩臺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議,大力發展閩臺產業合作,以此增進教育交流與合作,以項目創新為核心,提升閩臺教育交流合作層次。
[關鍵詞]閩臺;教育交流;建議
[中圖分類號] 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21-0116-02
doi:10.3969/j.issn.1671- 5918.2018.21.05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福建,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區域,一直以來都是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互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近幾年,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強對教育交流的重視,閩臺的教育交流合作呈現出良好的態勢,取得了一番成績,但依然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難題。
一、近年來閩臺職業教育的總體情況與成效
近年來,在閩臺教育交流合作方面,職業教育受到重視,并且相關研究者從職業教育學術交流、人才的培養和職業培訓等角度展開了多層面、多維度的交流與合作。
“十二五”期間,福建省閩臺教育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其一,在綜合考察閩臺教育交流合作需求的基礎上出臺了《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對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開展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保障。其二,對閩臺“3+1”聯合培養本科人才項目進行開發,并且制定了多元化的開發建設方案,取得了相應成果。其三,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幾年赴臺參與學習和交流的人數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其四,高校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業能力較強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專門負責對赴臺學生實施積極有效的管理。
“十三五”期間,福建省還將進一步加強對閩臺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視,并且在綜合考察合作交流影響因素的基礎上,促進合作體制改革的深化發展,爭取能夠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實現與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合作交流發展成效。其一,要貫徹落實“福建師資閩臺聯合培訓計劃”,在發展過程中將福建省高校聯合臺灣高水平院校作為依托,全面促進閩臺聯合培養中心的構建,循序漸進的提高人才培養工作的綜合效果,培養具有高素質和能力的管理干部,為合作交流工作的開展提供師資保障。其二,深入推進“兩岸合作高水平大學”計劃的優化開展,并且加強與高水平大學、應用技術類大學的聯合,探索獨立二級學院的創辦,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打造良好的發展平臺。其三,要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在加強合作的基礎上促進碩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切實推動教育改革取得全新的發展成果。其四,在職業教育領域促進閩臺教育合作交流的深化發展,在綜合聯系臺灣高校、企業、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礎上,提高閩臺職業教育合作交流綜合發展成效。
二、閩臺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存在的問題和阻礙
(一)兩岸至今尚未形成常態化的長效交流機制
當前,雖說閩臺兩地人員來往頻繁,在教育上的交流合作越來越熱絡,但閩臺兩地的教育部門還未有過正面的接觸,兩地高校之間培養人才的工作也只是校與校之間的聯合合作,相關的活動更多的是民間層面的自發行為,并沒有得到官方層面的認可。在福建,已成立了“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專門負責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官方協調機構,但臺灣并未成立相關的機構,目前為止,幾乎都是福建方面的教育部門在積極推動閩臺的教育合作交流,而臺灣方面的教育部門并沒有任何形式上的官方確認,長此以往會打擊閩臺之間開展教育交流合作活動的積極性。
(二)臺灣的各種政策性限制
福建省在兩岸教育交流合作上始終保持開放主動的態度,并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及出臺相關的政策。2015年12月1日,由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頒布的《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開始施行。然而,臺灣當局卻對大陸學生赴臺高校進修學習設置了嚴格的門檻,采取“三限六不”政策,其中對“三限”進行具體的分析,即對承認大陸高校數、對赴臺的大陸學生總量、對醫學和安全領域專業承認進行合理的規劃和限制,而綜合考察“六不”,能夠發現其主要指不為大陸學生赴臺考試加分、堅決做到不影響臺灣學生就學權益、不可以為大陸赴臺求學的學生提供獎學金、大陸赴臺的學生不得兼職打工、不允許大陸赴臺的學生參加公職人員考試、大陸赴臺的學生畢業后不可續留臺灣參加就業。除了此項政策外,還有其他種種限制,這些規定具有歧視性的意味,完全是人為設置的交流障礙。
(三)福建自身存在的教育問題
與大陸其他省市相比,福建仍然屬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的教育薄弱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閩臺教育合作交流的進程。有些臺灣教育者認為福建省無法與臺灣地區進行對等的交流合作,也正因為如此,閩臺開展教育合作與交流的主要形式還停留在教師互訪與學生流動上,在教育上的一些深層次合作還未開展。因此,若要推動閩臺間的教育合作交流的深度進行和可持續發展,福建自身要提高教育水準,變教育弱省為強省,才能與臺灣的教育進行對等交流。
三、深化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建議
(一)深化閩臺教育交流合作中的人才培養與資金保障
1.對閩臺教育合作方面的優質課程進行合理的設置,對合作交流課程體系加以完善。近幾年,對閩臺教育合作交流的基本情況進行研究,發現主要方向是“將閩臺高職院校以及在大陸的臺資企業作為主體,在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按照合作協議的規定對權利、義務等進行明確,進而組織開展一般性的合作辦學項目”。在此過程中,為了能夠將閩臺院校各自教育和辦學方面的特色呈現出來,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勢教育資源的結合,還應該積極借鑒成功經驗,從課程開發、課程體系的完善人手凸顯自身特色,有效提高人才培養工作的綜合效果。
2.明確技能型人才培養定位,推進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為了增強所培養人才與企業需求的契合度,現階段在構建職業技術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對“校-企-校”或“校-校-企”的探索,并且在綜合考察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情況并選派合適的學生參與赴臺短期學習和研修的過程中,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門鼓勵本地區高校與臺灣高校基于職業技術專業促進有效對接,并爭取實現學歷互認的目標,逐步形成將學校與學校之間有效互動交流作為主導的人才培養綜合模式。在此基礎上,要全面鼓勵深度合作與產業研究的有機結合,為學生創造參與崗位實習和實訓的條件,在訂單式培養的支持下促進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效推動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此外,還需定期增加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經費,把它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并成立閩臺人才交流合作基金。構建多渠道的資金來源體系,進而在充足資金的支持和保障下,確保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系統深化開展。
(二)大力發展閩臺產業合作,以此增進教育交流與合作
臺灣企業到福建投資興業,不僅會在貿易和經濟層面上產生影響,并且具體到教育交流方面,也極大促進了閩臺教育交流工作的系統深化發展,在全面深入推進福建職業教育改革方面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首先,“以企引教”能夠有效推動閩臺教育合作交流工作的開展,實現了對臺資企業人才培養基地的構建,促進了人才培養工作的本地化發展,能夠促進人才培養成本的控制,也會拓展臺資企業的發展空間,實現對人才瓶頸問題的有效處理。其次,在落實“以企引教”模式過程中,能為閩臺教育交流提供更為完善的載體體系,進而突破現有政府部門設置的教育交流限制,深化合作教育的發展。如此在綜合借助臺資企業作用的基礎上,我國閩臺職業教育交流能逐步實現深化發展的目標,在產業支持下提高教育交流合作的綜合效果。
(三)以項目創新為核心,提升閩臺教育交流合作特色
閩臺教育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相互借鑒和融合發展,能夠在合作方面培育不同的生長點,進而在合作形式、合作領域和合作規模等方面實現不斷的突破和創新,全面彰顯閩臺合作教育交流的綜合特色。
1.設立兩岸合作辦學基地。基于辦學基地的構建對辦學模式進行創新,在綜合考察福建省教育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合作力度進行調整,將獨立院校作為主要的對象,實現對臺灣品牌學科和特色專業的橫向移植。
2.設立臺灣學生創業基地。當前不少臺生在大陸求學的目的就是希望畢業以后能夠在大陸順利就業。
3.共同打造職業培訓大平臺。可引進臺灣成熟先進的職業培訓經驗,結合自身及周邊省市的發展定位、產業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狀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閩臺兩地職業技能競賽和職業技能鑒定,形成閩臺兩地證書互認、師資共享的區域性職業培訓體系。
總之,隨著閩臺地區社會、經貿互動交流的深化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閩臺兩岸的教育交流必然會更加深入,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參與到促進閩臺教育合作交流的實踐探索活動中,打造全新的教育合作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頒布施行《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的公告[Z].2015-10-9
[2]鄧啟明,閆華清.文化傳承與創新視角下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研究[J].亞太經濟,2012(2).
[3]唐永紅.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緊密區域問題探討[J].臺灣研究集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