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言
[摘要]英漢法律翻譯語言中存在晦澀拗口的現象,除法律本身的專業(yè)性和嚴謹性,英文與漢語之間文化差異是翻譯語言拗口形成的重要原因。英漢法律翻譯語言通常受源語言的影響過深,造成譯語在本土語境中的不適應,在譯本的表達方式中應更注重本土文化因素。語用論的指導能夠實現翻譯理論和翻譯方法的優(yōu)化,凸顯譯者在翻譯中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此基礎上的本土化路徑可以實現譯文表達與本國文化融合,改善英漢法律翻譯語言的晦澀拗口現象。
[關鍵詞]英漢翻譯;法律翻譯;語言拗口;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21-0177-03
doi:10.3969/j.issn.1671- 5918.2018.21.08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法律移植中翻譯語言拗口現象
近代以來,中國法律基本采取移植的發(fā)展方式。大量的國外學術著作、法律文本被翻譯至國內,“法律移植是中國近現代法發(fā)展的一個基本歷史現象”。法律移植對于法律語言甚至是社會語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法律的領域當然也是一個由語言所包圍的世界。”這種大規(guī)模法律移植一方面豐富了中國法律實踐的語言和詞匯,許多新生法律語言已經成為法學界內和社會生活中共同使用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也因法律翻譯譯文與本土語言的融洽,存在法律譯著與法律條文拗口難懂的問題,不利于法學的發(fā)展和法律實踐的展開。
法律翻譯語言拗口是法學界和外語翻譯界共同注意到的一個現象。法律專業(yè)性決定了法律翻譯的嚴謹性,對理解法律翻譯會形成一定的阻礙,這屬于法律翻譯的正常現象。但我們此處所要探討的屬于法律翻譯理論定位和方法問題,由于兩種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的理解困難、閱讀拗口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僅對尚未掌握法律知識的非法律人士形成困擾,同時對具備法律專業(yè)知識的讀者閱讀法律翻譯作品形成閱讀困難。文化差異和個體修養(yǎng)是法律翻譯拗口不可忽視的因素,可以考慮從文化差異、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翻譯方法的提高等方面解決問題。因此,在分析法律翻譯拗口現象的基礎上,提出法律翻譯語言的本土化路徑。
二、文化因素對法律翻譯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
影響譯本的表達最重要的因素是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法律翻譯文本拗口的原因除專業(yè)性本身,應重點考慮中西方文化差異。“語言形式結構和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緊密相連。”因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思維方式不同,英語語言和漢語語言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在翻譯中,需要研究英語表達對法律翻譯譯本的影響,意識英語原文的行文風格與目標語言的風格差異。同時,更應注重對本土語言的研究和修養(yǎng),通過譯者本身實現法律翻譯語言的本土化。
(一)英語語言文化對譯文表達的影響
英語語言注重邏輯關系,大量使用代詞、連接詞銜接句子結構,句子之間根據邏輯關系義形成子句、從句等復合句式。而漢語語言具有“重凝虛”的傳統(tǒng),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意義連接形成邏輯關系。當英文譯本翻譯為中文時,機械式的逐字逐句翻譯則產生意義不通順、詞句重復或者句意空缺等現象。
“翻譯人員是戴著鐐銬跳舞”(A translator is like a dancerwith fetters)。這種“鐐銬”通常是一種源語言的困擾,達到翻譯準確性的最簡方式是按照源語言行文做“一一對應”的翻譯,但此種翻譯成果移植到目標語言國家,往往難以符合目標國家的語言土壤,形成移植失敗問題。語言之間的轉化過程中,法律語言的準確性也深受法律文化影響,“在法律語言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差錯率往往高于其他語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兩種法律意識本質上的差異,而是兩種語言及文化上的差異。”文化對于翻譯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某一方面、某一層次,它的影響是全面、多角度的。法律語言詞義和語體的嚴謹性是造成法律翻譯晦澀難懂,在某些語境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應當在保持嚴謹的情況下注重受眾文化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
(二)本土文化對法律翻譯表達的影響
本土文化直接決定翻譯文本扎根生長的土壤,盡管法律英語強調準確性,能直譯的盡量采取直譯的方法,但是并不意味著翻譯時必須一次一字地僵硬對應,應避免法律譯人語的“洋涇浜化”。“除了根據原文譯意之外,在翻譯過程中還要考慮譯事的三元關系,即原文、譯文和譯文對象(指讀者、譯文使用者等)三方面的相互配合。”“三元關系”中所謂的“譯文對象”即是對讀者或者譯文適用者等本土元素考慮進翻譯過程,將原文意義與本土資源銜接,是譯者應當建立在本土資源的基礎上的翻譯使命。
西方作者并不生活在東方場景中,多數著作為在自己的經驗世界里所構建的是西方話語的一套體系。“東方永遠是西方‘異化和‘想象化的產物,它只能以西方的規(guī)定出現,它不能表述自己,只能被人表述。”西方法學著作中最突出的現象是中國場景的缺失,不考慮文化的翻譯往往會造成理解意義的空白。嚴復翻譯《天演論》《原宮》(即《國富論》)、《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著作,采取古文化的翻譯方式,是對翻譯文本本土化作出的一次開創(chuàng)性和有益嘗試。
語言是飄蕩的靈魂。對于語言的不確定性,需要經譯者內化之后的本土表達。嚴復在長期的翻譯中對語言的轉化有深刻的感受,留下“一名之立,旬月躑躅”的翻譯心得,正是對翻譯語言本土化的追求。法律翻譯語言本土化需要可以從翻譯中的重命名問題可見一斑,法律翻譯以追求準確性和嚴謹性為原則,為保證翻譯的質量一般要求以尊重原文為前提。但是,如果這種追求準確性的直譯無法適應目標語言本土環(huán)境時,應當采取重命名的翻譯方法,實現在本土語言的生長性和可理解性。由于文化背景及法律制度存在差異,直譯必然造成讀者不知所云的現象,所以應當適應本土化要求,將“Crown counsel”譯為“檢察官”或“公訴人”。法律翻譯語言的本土化要求翻譯即便是“戴著鐐銬跳舞”,舞姿也要優(yōu)美。譯本是對讀者和原文之間的一種介質,必須考慮本土讀者的生活場景、制度背景等因素,將譯本建立在符合溝通模式的“本土資源”之上。
三、法律翻譯語言本土化的實現路徑
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法律翻譯語言的本土化首先應當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作用,雖然“法律翻譯者一直被人們認為僅是介于立法者和守法者之間的信息傳遞者,……但是譯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法律翻譯中其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以語用論為指向,有針對性地強調相關翻譯方法,通過增譯、減譯、拆分及轉換等具體方法,實現譯文的流暢通達,符合漢語法律語言的表達習慣和風格。
(一)法律翻譯譯者主體性的強調
翻譯理論在整體發(fā)展脈絡上大致經歷了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及譯者中心論三個階段。譯者中心論強調對譯者主體身份的關注,認為翻譯是譯者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法律英語翻譯對主體的要求較高,從某種程度上講,譯者首先應當是最認真、最專業(yè)的讀者,讀懂原著的內容及思想脈絡,然后再進行一次創(chuàng)作,將原著的語言、思想轉化為本土語言的表述。
法律翻譯歷來屬于一種對翻譯主體要求最為嚴格的翻譯形式,要求譯者完全按照原文的含義轉換語符。但是近年來受語用學等翻譯理論的影響,開始關注譯者的主動性和白由度,甚至將譯者作為法律“共同起草者”的身份。“忠實固然是成文法翻譯的首要原則,但忠實并不意味著機械,成文法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同樣存在。”語用學更關注“語言表達如何可能”,在實現語言表達過程中更加注重對譯者主體性的研究。翻譯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交際對話,將一種符號語言轉化為另一種符號語言,兩種符號系統(tǒng)之間既存在區(qū)別義存在聯(lián)系,而譯者的主體作用就在于將源語符轉化為具有共同文化承載的本土語符。
(二)準確性前提下翻譯技巧的運用
語用論強調對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講究語言的表意和實用價值,對直譯造成的弊端有矯正作用。但同時應注意到法律語言具有莊重性和嚴謹性的特點,在注意到法律語言特點的前提下,對法律應注重翻譯技巧的應用,避免因直接翻譯造成的詞匯生澀、句型結構生硬等現象。
1.法律英語中詞匯并列使用與翻譯
法律語言基于對準確性和官方性的追求,在世界范圍內都表現出嚴謹和臃腫的特性。在外文立法源語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匯重復現象屢見不鮮。對這一部分詞匯的翻譯,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必然造成譯語的重復與累贅。在譯為漢語時,不必重復這些同義詞或近義詞。如“alter and change" any mat-ter, fact or thing" breaking and entering”“the elderly and aged”,這些詞匯均由同義詞或近義詞構成,在漢語語境中并無本質差別,則不必做一一對應的直譯。依據漢語語言習慣,可以將上述短語分別譯為“變更”“一切事項”“闖入”及“老年人”,可以達到簡潔流暢且不失原意。
2.法律英語翻譯連接詞的減譯
英語與漢語語句連接有著明顯的不同,基于英語重邏輯而漢語重凝虛的特點,英語更多采用“顯性連接”的方式,而漢語則具有“隱形連接”的傳統(tǒng)。漢語通過句與句之間的意義實現起承轉合,英文則需要通過“if”“ and”“ or”實現鏈接功能。
英文中這種連接句子之間的邏輯連接詞廣泛存在,遠遠超過漢語的數量。在英漢法律翻譯中應當注意到英文句式的這種特點,將英文顯性連接詞轉化為漢語的隱形連接詞,實現法律翻譯語言的本土化。漢語語篇中最常見的方式為通過內容意義實現句子邏輯的銜接。所以,在英漢法律翻譯中,需要將大量的顯性連接詞省卻,以避免句子的冗余拖沓,從而實現語言的精煉化和本土化。
3.法律英語翻譯句式的轉換
法律英語句式通過諸多分句、連接詞實現句子意思的表述完整,存在大量的分句、復合成分等句子內容。漢語法律表述則明顯地表現出“主語缺位”的特點,通過“連謂式”句法完成句子成分的結合。法律翻譯具有權威性要求除了語言功能上的對等,還要求法律功能上的對等。從源語言和譯入語的關系看,需要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如:
The vears from 1978 to 2003 witnessed the birth and gradualmaturing of China's “l(fā)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it is in this period that China experienced the essential tum toits legislative project.
“The vears from 1978 to 2003”在英文譯本中直接作為主語出現,而漢語的表達習慣一般是將時間作為狀語成分處理,體現出明顯的句式差別。在英漢法律英語翻譯中,根據語境可以省去英文中大量主語,在不造成句意空缺的情況下體現法律漢語的簡潔性和準確性。
4.法律英語翻譯對先例的尊重
縱觀法律術語譯名的轉化過程,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特性顯露無遺。由于文化、制度上的差異,在翻譯中會形成許多空缺,經過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已經形成許多共識性新詞。對于法律專業(yè)術語,已經在法學界內形成共識的,應當尊重已經達成的共識,避免譯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再生造詞語。從某種意義上,這些名詞經過長期的演進已經融入本土,逐漸成為本土語言的一部分。對法律英語翻譯中先例的遵循,既是翻譯中應當注意的一種技巧或方法,也是對譯者主體性的約束。
四、結語
中國的法律發(fā)展主要采取法律移植的方式,決定了法學理論構建和法律制度建立需要進行大量的法律翻譯,法律翻譯的質量和品質對中國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有著直接影響。隨著法律翻譯實踐的深化,對法律翻譯語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準確表達原文的基礎上要求法律語言在本土語境中的流暢性和可讀性,法律翻譯語言的本土化成為法律翻譯實踐面臨的新課題。從英文與漢語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人手,在語用論的指導下通過翻譯技巧的運用實現法律翻譯語言的本土化路徑,能夠改善法律翻譯中語言晦澀拗口的現象。
參考文獻:
[1]何勤華.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J].中國法學,2002(3):6.
[2]李力,韓德明.解釋論、語用學和法律事實的合理性標準[J].法學研究,2002(9):11.
[3]魏泓.翻譯本土化“再生”研究——以生態(tài)系統(tǒng)觀為視角[J].外語教學,2015,36(2):99.
[4]熊德米,陳常青.法學古文英譯的原則問題[J].現代法學,2000( 10).
[5]何自然,李捷.翻譯還是重命名——語用翻譯中的主體性[J].中國翻譯,2012(1):105-106.
[6]劉珩.翻譯·文本·話語權力——翻譯文本的本土化進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 (2):43.
[7]黃巍.議法律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J].中國翻譯,2002,23(2):41.
[8]季宇,王宏.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身份的變遷談起[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4(1):127
[9]連建華.成文法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產生的原因及其限制[J].理論導刊,2011(4):107.